Image

天一阁“修书人”:择一事,终一生

2021-05-18

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藏品修复部,古籍修复师在对书页进行修复(2020年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郑梦雨 摄

一盏台灯,一盆打稀的浆糊,浆糊里泡一只毛刷。

取出备用纸,用手撕出一角蘸上浆糊后,把它小心地衬在古籍上破洞的背面,再一点一点移去多余的部分——

这一套动作,王金玉已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里重复了40多年。

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历经数百年岁月剥蚀,这些古籍不少已发黄变脆,出现断裂、破损、虫蛀,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时刻精心呵护。

1978年,16岁的王金玉供职的宁波甬剧团进行人员调整,她因此被安排到天一阁工作。“当时还不知道古籍修复是什么,只是喜欢唱歌跳舞。”王金玉说,但经过学习后,原本好动的她却渐渐迷上了“进入禅定状态”。

正在进行古籍修复操作的王金玉(受访者供图)。新华社发

让古书再复“青春”,让典籍重现“盛颜”——

王金玉说,这是“修书人”职业最大的魅力所在。

古籍修复要先进行准备工作。修复师需要去库房调研,针对古籍破损情况提出初步方案。古籍出库后,修复师会以材质相近、厚度略薄、颜色宁浅毋深的原则挑选修复用的手工纸,这样的纸天一阁共有近三百种。

准备就绪,修复师会先把古籍拆解,随后清理灰尘、抹平褶皱,接着一一修补破损之处。破洞补好后,修复师还要对书页喷水、压平,单张书页修补完成后再统一修剪、锤平,随后才能重新装订、加封面,初步完成一项修复任务。

静心,细心,耐心,恒心——

对一名合格的修复师而言,这四个“心”缺一不可。

王金玉在对古籍书页进行修复。新华社记者郑梦雨 摄

古籍修复,每个步骤都要十分谨慎。连续几个小时伏案而坐,只是为了“处理好书页上的几个小洞”,是再常见不过的事。

“破损的古籍就像是‘病人’,给它们诊断祛疾,不断地激起我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不断激起我对华夏传统历史的敬意。”王金玉说。

2018年,王金玉率团队启动天一阁馆藏58册《复庄今乐府选》修复项目。这套书是清代文学家姚燮编选的历代戏剧类文学作品的总集,目前分藏于浙江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及天一阁。

王金玉回忆,当时这58册书损坏较严重,其中有19册根本无法翻阅。如果书册在未来要再次出版,破破烂烂的显然不行。

“一定要和时间来个赛跑!”

思来想去,王金玉在修复前暗暗下了决心。

由于存放时间过长,受潮程度不一,《复庄今乐府选》是在曾被修补过的基础上再次破损,并时常出现同一页纸的不同部分颜色不同的情况。

为避免出现页面不平整,修补方式不统一,王金玉没有直接开始修补,而是先将被修补上去的部分小心揭离,让最原始的破损情况呈现出来。另外,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她挑选了几种不同颜色的修补用纸,尽可能据实还原古籍原始状态。

去年11月,专家组认为图书修复后厚度适当,颜色和谐,展阅平整,项目资料完整、规范,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

王金玉团队成员正在进行古籍修复。新华社记者顾小立 摄

如今,王金玉带领下的天一阁“修书人”团队已有11名成员,现任天一阁的藏品修复部主任的她工作中多了很多事务性内容,但古籍修复仍是她最看重的部分。

自己设计图纸打造有弧度的圆头锤,避免锤书时在纸上留下不必要的印痕;将书画装裱技术和化学手段加固的方法应用到古籍修复中,让已成为碎片状的清代进士榜获得“二次生命”……

在同事眼中,王金玉的古籍修复技艺充满着创新与匠心,总有切合实际的新想法和新思路。

“每一本书都是不一样的,永远都有新的情况要面对,新的经验可总结,我没有做够、学够的时候。”王金玉说。

记者:王思远、顾小立、郑梦雨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