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为什么说殷墟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诞生?

Image 2021-05-18

有人说

历史,因考古学让我们触手可及

那么,中国最重要的考古遗迹你都了解吗?

科学发掘90年,殷墟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如果没有殷墟,我们又将错过什么呢?

中国考古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起

迄今已发展了九十多年

无数珍贵的遗迹证实了华夏的历史

二里头助我们遥想古国君威

兵马俑带我们亲历金戈铁马

三星堆为我们解密蜀人的宇宙观

海昏侯让我们看到汉贵族的奢靡生活

南海一号送我们领略航船斩波

为什么「考古」一词越来越火?

不仅是因为探险小说与电影的风靡

它专业又神秘,惊奇又惊喜

当我们对“国家宝藏”越来越熟

便意犹未尽地联想到它出土时的场景

金秋十月,收获季节。国内外200多位专家会集河南安阳,隆重纪念殷墟科学发掘90年。1928年10月13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团对殷墟进行了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中国学者的轻轻一铲,成为殷墟科学考古发掘的肇始。这一天在殷墟考古发掘史上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以发掘时间节点划分,殷墟科学发掘90年的历程,初步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1928年至1937年,为殷墟考古发掘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发掘工作由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组织进行。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至1979年,为殷墟考古发掘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发掘工作主要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进行。其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安阳博物馆也做了一些工作。1980年至今,为殷墟考古发掘的第三阶段。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殷墟保护范围,这一阶段的发掘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主要负责殷墟保护范围内的发掘,安阳市文物工作队(现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要负责殷墟保护范围外的发掘。其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参与了部分项目的发掘。

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回首殷墟科学发掘的三个阶段,有人用了“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天涯何处无芳草”“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三句古诗来概括。

阶段一:“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殷墟是我国商王朝后期的王都,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老城西北郊,遗址以小屯为中心,横跨洹水南北两岸及其附近的20多个自然村落,面积约40平方公里。

据《史记·殷本纪》《正义》引古本《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近代学者多认为“七”当为“二”之误。自盘庚迁殷至帝辛覆亡,共经8代12王,历时273年。

游客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内的车马坑参观

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后经有关学者查访,弄清了甲骨文的真实出土地点,即现在的河南安阳小屯村。小屯村一带的地望又与《史记·项羽本纪》中“洹水南殷墟上”的记载相吻合,从而证实安阳小屯及其附近的洹滨一带是商王盘庚所迁的殷墟。1928年10月13日至30日,由董作宾主持,进行了第一次殷墟发掘,到1937年6月,为殷墟发掘第一阶段。10年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殷墟共组织了15次发掘,发掘总面积46000余平方米。在殷墟范围内发掘了小屯宫殿区、侯家庄西北冈王陵区以及后冈、大司空村、侯家庄村南地、四盘磨村、王裕口村北地、武官村南霸台等遗址。

在河南安阳博物馆展出的妇好墓出土的玉器

1931年的第四次发掘中,在后冈由梁思永先生发现和认识了仰韶、龙山、殷代文化直接叠压的地层,从而确定了这三种文化的时代序列,奠定了考古地层学的基础。后来,还在这里发掘发现了一座带两条墓道的殷代大墓,大墓四隅发现殉葬人头28个,此乃首次发现殷代殉人遗迹。

1934年至1935年间,第10次、第11次、第12次发掘中,在侯家庄村西北冈发现大型殷商王陵遗址。发现8座带四条墓道的大墓,一座未建成的大墓,两座带两条墓道的大墓,还发现千余个祭祀坑及部分小型陪葬墓。其中,1004号大墓出土青铜牛鼎、鹿鼎、大园鼎,数以百计的铜盔,大量的戈,成梱的矛,精致的石雕、玉器、花骨、牙雕、仪仗漆器等。

之前的第9次发掘中在侯家庄村南地中发现夯土基址两处、窖穴15个,还出土部分甲骨文,其中以大龟七版为最重要发现。尤其是1936年第13次发掘中,在小屯村北发现H127甲骨坑,出土甲骨文17096片,其中完整龟甲有300片之多,为殷墟发掘以来最为惊人的发现。

考古学家刘一曼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观看她亲手发掘的卜甲

1937年3月16日至6月19日进行了第15次发掘,之后抗日战争开始,殷墟的考古发掘暂告一段落。第一阶段的考古发掘重要收获还包括在小屯村东北地首次发现一处版筑基址,上有三座门及排列整齐的柱础石,学者们断定其为宫殿遗迹。在第7次发掘中,又多次在小屯村东北地发掘多座版筑基址,形状有矩形、凹形、条形等。这一阶段中在小屯东北地共发现大型夯土基址53处。这说明小屯东北地确为殷代宗庙宫殿所在。

第一阶段的殷墟考古发掘,确定了商代晚期都城殷墟遗址的具体位置,漫漫寻证中国文明信史由“众里寻他千百度”,迎来了“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殷墟发掘也成为中国科学考古发掘的开端。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殷墟第一阶段的科学发掘,还培养了像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石璋如、夏鼐、胡厚宣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考古学家。

阶段二:“天涯何处无芳草”

1950年4月至6月,在郭宝钧主持下进行了新中国成立后殷墟的第一次发掘。自此开始到1979年是殷墟发掘第二阶段,共进行了40余次考古发掘,发掘地点20余处。

1950年,在王陵区武官大墓的发掘中,出土完整的虎纹石磬一件。1953年,在大司空村,发现殷代墓葬166座、车马坑l座。1958年春至1961年冬,在大司空村,发现两座带一条墓道的殷代大墓。在后冈,发现殷代圆形祭祀坑一座。出土的戍嗣子铜鼎,上有铭文30字,为殷墟所出土的殷代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

家族墓地是各宗氏家族成员死后聚族埋葬的场所。在殷墟遗址中,大小家族墓地分布广泛而密集。祭祀是殷人在祭拜先祖和举行重大活动时进行的一种仪式,这类遗存也在殷墟遗址中越来越多地被发现。

1964年l2月,洹北三家庄村农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个内藏8件商代青铜器的窖穴。1973年3月至12月,在小屯村南地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甲骨文5000余片。

殷墟第二阶段的考古发掘中重要的收获是对小屯村西地等13个地点进行的发掘。通过发掘,初步摸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根据明确的地层证据,首次提出殷墟遗存的分期问题,也提供了有关殷代奴隶制的更多资料。在小屯村西地,发现一条长约800米的灰沟,它可能是殷代王宫周围的一种防御设施。

不能不提的是,1975年冬至1976年冬,对小屯村西北地进行的发掘中发现了妇好墓。

妇好是商朝中兴之主武丁之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神秘的传奇女子,她既能统兵御敌,又能协助帝王管理国家大事,堪称女中豪杰,并且深受武丁宠爱,但以往3000多年史料从未记载,直到此次妇好墓在殷墟的发掘,才揭开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这段被誉为“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佳话,为殷墟考古发掘增添了色彩、丰富了内涵。1976年春至1977年春,又在妇好墓东侧发现了两座殷代中型贵族墓(编号M17、M18)。1976年4月至6月,安阳工作队在王陵区东发掘殷代祭祀坑191个。

第二阶段的发掘初步确定了殷墟的大致范围,为都城布局的初步研究提供了更翔实的资料。大司空村遗址、小屯村南地甲骨、妇好墓等重要资料的整理,进一步推动了殷墟文化分期的研究工作。

阶段三:“不识庐山真面目”

1986年至1987年间,在花园庄村内西南角发掘骨料坑一个,并在坑口表层的兽骨上发现了14条车辙。这是第一次在殷墟发现车辙,其后于2000年在郭家湾新村发现商代大型道路一条。

从1980年夏安阳工作队对洹北三家庄殷代早期遗址开始发掘到现在,殷墟科学发掘进入第三阶段,先后在殷墟进行了100多次的考古发掘。发掘区域不仅涵盖了殷墟原保护范围,而且扩展到殷墟南部区域,2000年后又增加了对洹北商城区域内的发掘工作。

车辙与道路,仅属于这一阶段殷墟考古发掘发现的“凤毛麟角”。已发掘发现的殷墟遗迹主要包括城墙基址、大灰沟、道路、夯土建筑基址、地穴和半地穴居住址、灰坑窖穴、水井、祭祀遗存、手工业作坊遗址、王陵区、家族墓地和车马坑等。

殷墟遗物种类繁多,数量极其可观。从质地上可分为陶器、铜器、玉器、石器、宝石器、骨角牙器、蚌器、漆木器、纺织品九大类。出土甲骨文15万片之多。

如此丰富的殷人遗迹遗物,难免令人对殷墟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殷墟都城概貌的恢复和推想,已是多年来学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务院于1961年公布殷墟保护范围约24平方公里,以小屯为中心,东西宽约6公里,南北长约4公里。殷墟保护范围的划定,是殷墟30多年来科学发掘成果所确定的大概范围。此后,殷墟范围不断扩大。至20世纪末,仅在殷墟周边及外围的重大殷商考古项目就有数十项。这些新的发现,改变了对殷墟原定范围的认识,为殷墟范围的重新划定提供了新的依据,从而认定新的殷墟范围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

1999年至2000年,在殷墟范围外的东北隅发现了洹北商城。该城址面积约为4.7平方公里。多数学者认为盘庚迁殷即迁到洹北商城,故而洹北商城也应是殷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殷墟新的范围包括洹北商城在内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

有学者依据殷墟范围内重要遗迹分布状况,将其分为9个遗址区,分别是小屯、王陵、后冈、大司空、孝民屯、梅园庄、刘家庄、邵家棚、洹北商城。这些遗址区有的是殷王室宫殿宗庙所在区域,有的是殷商晚期帝王陵寝所在区域,有的是都城内某宗族的贵族墓葬区,还有的是规模宏大的手工业作坊区。

这样的殷商都城概貌正待更多发掘发现还原,更多的殷人生产生活细节有待新的发掘发现。

面向发掘与保护的美好期待,殷墟将展现中华文明古今交融的精彩华章。

新闻1+1

追溯考古学与殷墟的渊源

——对话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唐际根

记者:近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哪些有重大意义的成果?

唐际根:近些年,中国考古学在史前和各历史时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近年来,史前时期的重要发现相当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距今5000年至4000年前后的一系列古城址,如良渚古城(距今5300至4300年)、石卯古城(距今4300至3800年)、陶寺古城(距今4300至3900年)和石家河古城(距今4600至4000年)。这些古城为早期中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有的城址甚至与上古传说存在隐晦的联系,从而再次引发“走出疑古时代”的呼声。

青铜时代的考古发现,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批“古国”被发掘出来,例如陕西的芮国、山西的霸国、湖北的曾国等等。

秦汉以后的考古发现同样硕果累累,表现在各地大量重要遗址、墓葬的发现,如陕西渭河上的汉代古桥、江西新建的海昏侯大墓等。

除了考古发现,学术研究同样成果丰硕。各地考古学文化序列进一步完善,专题研究纷纷展开。一些考古工作的空白被填补。例如刚刚出版的《豫东考古报告》,首次描述了汉以前豫东地区古人类遗存的埋藏环境与聚落分布模式,建立了豫东地区史前仰韶文化至岳石文化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并以最新资料为基础提出了该地区仰韶、龙山、岳石诸文化各自的文化分期,确认了始建于西周时期的宋国故城,并证实此城经春秋(包括宋襄公时期)、战国沿用到汉代。报告还首次公布了春秋时期商丘地区的宋人墓地,以及宋国灭亡之后,该地区战国至西汉初的平民墓地,提出了春秋至西汉初该地区陶器随葬品的组合形式和演变序列。

随着“维护文化遗产尊严、让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和让文化遗产保护惠及民众”思路的提出,全国出现一大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工作受到高度重视。

记者:为什么说殷墟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诞生?它们有着怎样的渊源?

唐际根:始自1928年的殷墟发掘并非中国境内最早的田野考古工作。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大批西方传教士、探险家、汉学家在华北、西北等地考察遗址、收集古物。1921年,西方学者甚至已经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和北京房山周口店进行发掘。1926年,中国学者李济、袁复礼又实施了山西夏县西阴村的发掘工作。然而这些早期田野工作(包括西阴村发掘)皆由国外学术团体出资,无论发掘选点和工作思路,皆由外国学者主导。此外,这些发掘无一例外地没有按自然地层收集遗物。因而这些只是考古学诞生之前的孕育或准备阶段的工作。

与此前田野发掘不同的是,殷墟发掘是中国学界主动接受现代考古学的结果,其策划和组织者是中国官方学术机构。由于甲骨文的发现,殷墟发掘的选点受其影响,因此也打上了深深的金石学烙印,带有强烈的“证史”目的。殷墟发掘是持续的田野工作,主要的发掘主持人受过西方训练,为田野考古学在中国落地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条件和学术条件。更重要的是,考古地层学作为最重要的考古学方法,是在殷墟发展成熟起来的。

中国考古学与殷墟科学发掘的渊源,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殷墟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因此殷墟发掘是中国考古学的起点。第二,殷墟科学发掘使得中国考古学打下了深深的“证史”烙印,这使得中国考古学一直从属于历史学科。殷墟发掘选点受到金石学影响,早在发掘之前,中国学者即已经知道殷墟是商代甲骨文出土地,因而殷墟的考古工作某种程度上是从“证史”开始的。第三,殷墟发掘给我们提供了年代距今最远的“已知点”,中国考古学的展开即从殷墟考古出发。殷墟既是寻找夏王朝的基础,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基础。第四,殷墟发掘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贡献了“地层学”,地层学是考古学中最重要的方法。第五,殷墟发掘为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第六,殷墟发掘是中国公众考古学的开始。早在1930年发掘初期,殷墟的发掘成果便受社会广泛关注。1930年3月8日至1930年3月31日的《大公报》曾连载“殷墟发掘之经过”。殷墟发掘的出土文物当时也曾多次向社会展出。第七,殷墟发掘催生了中国第一部正式的“古物保存法”。

记者:中国考古学给殷墟科学发掘带来了什么?

唐际根:殷墟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然而在殷墟发掘过程中,尤其是殷墟发掘后期,中国考古学的整体氛围也反过来给殷墟发掘带来重要影响,延续了殷墟溯源中华文明的灯塔地位。

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殷墟文化分期”得益于中国考古学的整体进步。中国考古学中的器物类型学并非诞生于殷墟,而是在宝鸡、洛阳等地的考古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是借助了器物类型学的“他山之石”,殷墟在20世纪60年代初成功实现了“文化分期”。其次,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现代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第二次进入中国。区域考古调查本是首先从美国发展起来的古代聚落研究法,1996年,中国学者将此方法应用到殷墟考古工作中,从而获得了重要考古成果,包括发现洹北商城。再次,殷墟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也是中国考古学整体进步的结果。受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影响,2006年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