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518现场|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博物馆的时代责任与使命

2021-05-19

5月18日下午,“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主会场活动主题论坛在首都博物馆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报告,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出席论坛,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主持论坛。

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北京市文物局,以及全国各地文物部门代表、博物馆管理者、相关领域专家等200余人参加了论坛。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主旨报告中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尤其是2020年,面对战疫情、战复工、战脱贫、战洪水等一系列大考,全国博物馆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在全力打好防疫攻坚战、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他要求,立足新形势,博物馆要面向未来,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奋进新征程,展现新作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博物馆强国共同努力。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新征程 新作为”,围绕这一主题,博物馆管理、考古研究、文化教育、建筑设计、互联网科技、大众传媒等领域资深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博物馆的时代责任与使命。

崔愷(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

《主题性——博物馆的特色营造》

崔愷以他自身参与设计的博物馆为案例,例如首都博物馆东馆、长陵博物馆、重庆大河文明博物馆、碑林博物馆新馆、日照市科技馆等。案例博物馆的场馆建设都仔细考虑了对周边环境与地形特色的应用,在凸显博物馆功能与文化代表性的同时,将博物馆主题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崔愷从博物馆建筑设计的角度阐述了博物馆应如何因地制宜,与所处的环境、生态相结合,加深对文化的诠释与理解,彰显文化特色,同时思考博物馆在未来可以发挥的作用。

陈瑞近(苏州博物馆馆长)

《博物馆的未来:无边界博物馆》

陈瑞近在主题论坛上和大家分享了苏州博物馆近年来为打造无边界博物馆所做出的尝试和取得的成果。陈瑞近表示,无边界博物馆这一概念源自于疫情期间的思考。疫情期间,全国博物馆被迫关闭,对博物馆事业长期发展造成冲击,无边界博物馆则打破了博物馆原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通过对博物馆资源进行重组,将原本集中在馆内的公共文化资源与不同空间维度的载体、技术相结合,使博物馆为社会和群众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促进更广泛的文化传播。流动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教育云课堂、藏品信息公开等都将推进实体博物馆边界的逐渐消失,“文化+金融”“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模式以及博物馆之城的建设也将充分利用城市公共生活空间,拓展博物馆的展示舞台和人群受众,实现服务无边界、舞台无边界、概念无边界的目标追求。

李瑞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播音主持委员会会长)

《金话筒走进博物馆:学习、提升、服务》

李瑞英从自身在博物馆的经历出发,分享了她切实体验到的博物馆环境氛围的转变,强调了大众传媒与博物馆的特性和共性,总结学习、提升、服务三个关键词,即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素养和品质,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李瑞英认为,大众传播学理论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都完美适用于在博物馆进行文化和知识的传播。同时,她用作为播音传媒者在基层工作的真实感受,和作为博物馆观众目睹到博物馆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生动案例,诠释了新时代博物馆与大众传媒互动合作的重要意义和美好前景。

罗巍(华为首席科学家)

《华为河图助力博物馆恢复与重塑》

罗巍分享了华为河图这一“时空操作系统”,利用计算机算法和文物博物馆数据收集所实现的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完美结合。从敦煌研究院到首都博物馆,罗巍向大家展示了博物馆在科技手段的支持下,文物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可能性。以“万年永宝”展览为例,华为河图通过虚拟现实,呈现伯椃虘簋、圆明园铜马首、秦陵彩绘绿面跪射俑、成都商业街战国船棺墓葬漆床的修复流程,以及韩休墓壁画的胡旋舞的复原展示。数字孪生技术给文物实体展览和云展览带来了突破性的观展体验,以及“文化+艺术+科技”深度融合的智慧创新模式。

泰祥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艺术家)

《传统与未来:博物馆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泰祥洲阐述了古代书画艺术作品对他创作的启迪。他展示了多幅博物馆藏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魅力,分享了他在宋代山水画、敦煌天象图和屏风中寻找的灵感和以此为基础创作的个人作品,并深入剖析了古代绘画作品对当代中国艺术家创作的重要影响。他也提出在利用传统思想和手段进行创作的同时,需结合现如今的科技和哲学进行新的思考,运用新的思维方式进行作品的创新。

齐东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物馆——为人们策划美好、健康的生活》

齐东方分享了曾经有关于展示不同年代、不同器物、不同材质对于赤壁这一主题刻画诠释的展览构想,并直言在传统博物馆运行模式下,此类展览施行十分困难,但目前的智慧博物馆建设可以将这种不可能变为可能,博物馆在其中不再是单独的机构,而是打破产业分类的壁垒,寻求和其他领域的合作。齐东方也提出,智慧博物馆和虚拟展览的发展为社会和群众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为博物馆传统线下运营模式带来了打击。他认为,博物馆不仅要满足需求,还要创造需求。博物馆需打破行业分类,延展博物馆内容供给,进行文体商旅融合,更好地引领和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为人们策划、提供美好、健康的生活。

韩战明(首都博物馆馆长)

《新时代博物馆发展中的“守正”与“创新”》

韩战明分享了首都博物馆在新时代履行城市博物馆职责、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中恪守本职、突破创新的一些实践。韩战明介绍了首都博物馆展览体系的重新规划,以城市博物馆的定位规划了品鉴智慧北京、解读灿烂中华、世界闻名交流互鉴三大展览体系,从城市、历史、人物三个维度进行展览策划。在发言中,韩战明详细介绍了首都博物馆打造的“读城”特色品牌。读城活动强调社会参与与跨界融合,博物馆邀请市民参与展览策划、历史学者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寻访、艺术家辅导学生创作,旨在提升青少年科学文化素养,引领大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探寻。同时,韩战明介绍了首都博物馆进行的以下五项实践工作。一是数字化转型试点推动“服务+管理+运营”的智能升级;二是新IP研发,扩大合作,推广博物馆的特色形象;三是服务新国门,在大兴国际机场打造博物馆主题候机区;四是对接京津冀,建设辐射三个省级行政区的新馆;五是推动国际化布局,担当大国首都文化交往的使命。韩战明围绕首都博物馆多年来“守正”与“创新”的实践,倡导博物馆用创新模式恢复与公众之间的联系,重塑博物馆的公共形象,参与社会建设与发展。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