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董功深度剖析:阳朔糖舍的混凝土砌块

2021-05-20

出品人:向玲

对谈者:赵亮亮,直向建筑理事,阳朔糖舍项目驻场建筑师

特邀记者:刘世达

gooood编辑团队:陈诺嘉

合作编辑:张菡,刘世达

设计的结果并非仅仅来自灵感方面的偶得,还要基于理性的思考和校正。在漫长的设计过程里,建筑师通过大量的推敲、斟酌,使得各个层面的设计相互支持,从而达到一种严密的整体性——这是董功和直向建筑团队在设计中所要坚持实现的核心质量之一。

透过建筑的材料与构造,我们可以从局部角度窥探、理解建筑如何作为一个由复杂系统构成的整体。在董功看来,建筑如同人的身体,又像精密的仪器。我们谈论某一个构造时,无法忽视它作为整体一部分的属性。好的构造设计,需要准确、透彻的思考,往往可以用“一招”解决很多层面的问题。

直向建筑联合谷德,将从本期开始,推出一组以材料与构造为主题的系列谈话,也算是一种复盘式的研究。每期话题将基于一个项目的一个核心材料与构造。系列谈话将采访直向建筑主持建筑师董功,并邀请参与项目的相关建筑师共同探讨。

本期为您奉上的是董功对阳朔糖舍使用的混凝土砌块的深度剖析。

更多关于直向建筑,请至:https://www.gooood.cn/company/vector-architects

Interview

董功 x 赵亮亮 x 刘世达

(其中刘世达为采访人,在文中简称LSD;赵亮亮为项目驻场建筑师,在文中简称ZLL)

▼阳朔糖舍施工视频 直向建筑

06:38

1.

LSD:首先感谢董功老师和阳朔糖舍项目的驻场建筑师赵亮亮,参与这个系列谈话的第一期,聊聊阳朔糖舍。

阳朔糖舍项目从2013年8月开始设计,2014年10月开始施工,2017年7月完工后正式开业,到现在又历经快4年的使用,时间跨度长达8年。您常常到项目现场去,在这8年里,对这个项目的体会有什么变化?现在回头看,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事?

董功:阳朔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项目之一。从我个人角度来讲,这个过程就像是几个朋友在一起做事——没有太多所谓职业的、教条的甲乙方关系。

大概是2013年的春天,我接到老友琚宾从新加坡Alila总部打来的电话。他说这个项目在建筑设计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问我能否参与,一起来做这件事。一直到今天,我还是感谢这份机缘——这种建筑师与项目之间,以及我与琚宾,还有业主晓东、敬强之间的机缘。

▼航拍图 – 桂林山水与位于漓江畔一处山坳里的老糖厂 业主提供

这个项目的先天条件太特殊了。中国人还是对山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是我们文化心理结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虽然说广西在历史上一直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地区,但这些山水的形态又恰恰和中国画里的山水很相似。包括阳朔的天气,也总是处在一种如画般的、云雾缭绕的状态。我还记得第一次去现场,是2013年的夏天,那时候还没有见过业主。我们从桂林开车到阳朔,到场地的那天正好下雨。山、树、石头,包括老房子,都被淋湿了。当时天很暗,整个老糖厂黑压压的,像个剪影。那是一种南方特有的潮湿,伴着雾气,有点神秘,甚至带着点忧郁的氛围。

对我来说,每个项目里,场地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这后面你还可以经常去现场,去了解更多的历史、地理、气候方面的知识背景。但是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讲,第一眼给你的真实感受,对后面的设计是影响最大的。当然,老糖厂的存在让这个项目更加特殊和难得。往前追溯五、六十年,这个蔗糖厂是那个时代特别典型的形象——一个计划经济、大干快上的工业化时期的象征。所以这个项目的场地不是那种简单的“好看”,它的美藏在老糖厂与山水之中,会激发某些特定时代和文化的联想,我想这也是大家看着它兴奋的原因。

▼2013年5月第一次去场地的照片 直向建筑

2.

LSD:这样的场地体验,或者说场地的第一印象会直接影响您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判断吗?

董功:建筑里有很实在的成分,所有的想法最后都要落实在建造上。在我看来,建筑思考不是简单的一条线——先有一个大想法,再到回应场地,接着实验材料的可能性,之后研究构造。而是需要在一个时间段里同时去想很多问题。这近乎是一种化学反应,很多线索一开始就在一起,经过建筑师的思考,它们慢慢融化,互相作用,最后凝结成一个答案,或是结果。而材料和构造就在这些线索之中。

▼2013年6月第二次去场地绘制的草图 直向建筑

▼概念初期草模方案对比 直向建筑

3.

LSD:具体到阳朔这个项目,混凝土砌块是在什么设计阶段出现的?

董功:这个项目里,我们第一轮概念设计时就已经有砌块了。之所以想用砌块,这里面有几个层次的考虑:

第一,是因为老糖厂的存在。它是一个砖的房子,典型的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工厂。老房子在场地中间,旁边要出现一个比它体量更大的新房子。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老房子需要继续给整个建筑群定调性,新房子要和老糖厂共享一种气质。它们之间应该是一种伴随的关系,而不是完全脱离或者对立。这个问题就很具体了,我们是不是就要拿砖盖房子?因为那样最保险,或者说最简单、直接。这个答案关系到我们对于材料和构造、传统和历史、新和旧关系的看法。我们认为,新的房子需要体现这个时代在建造上的状态,而不是去机械地重复几十年前的方式。但最终,新和旧要在一起,进化、作用出一种相互的和谐。

▼场地周围山体岩壁体现出的地层肌理 直向建筑

第二, 我们一直希望建筑立面能够突出某种横向的肌理。虽然不是直接从场地周边地貌搬来的,但是漓江两岸山体的岩石断层,还有兴坪当地民居的材料做法,确实在直觉上影响了我们对材料肌理的判断。这种类似某种地层的肌理感是一种比较含蓄的影射,不是具象的模仿。另外,砌块能够体现出一种手工感,也能间接揭示出建造过程中工人身体劳作的程序和尺度。

▼老糖厂砖墙 陈颢

▼概念设计初期1:50立面意向研究模型 直向建筑

4.

LSD:我也注意到立面设计的研究过程中,还有木格栅和花砖这些材料的尝试。

董功:木格栅和花砖,其实并不是我们的提议。业主和当地政府提出过能否用一些这样的元素。我记得很清楚,概念汇报的时候,当时Alila酒店管理集团负责设计对接的总经理Frederick,还有晓东、敬强、琚宾,他们都觉得度假酒店应该是氛围轻松的,比较担心砌块是不是过重,有点压抑。

▼方案设计阶段不同材料、构造的对比研究 直向建筑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师自己的事,这跟画画不一样,你会面临很多专业和非专业人士提出的各种意见和问题。当合作方提出这种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并不是一律简单地拍胸脯说“你相信我就行了”。其中一些问题,我们自己也觉得试试才明白,然后根据尝试的结果进行沟通,说服大家。我们在方案阶段花了几周时间对外墙材料做了专题研究。木头,花砖,还有竹子,都是一些设计选项。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个反复判断和验证的过程。虽然砌块是我一直坚持的东西,但需要有方法校正,并且和大家一起实现它。

▼方案设计阶段1:20镂空砌块(左)与木格栅(右)墙身模型 直向建筑

5.

LSD:我记得Kerry Hill在Alila的其他项目里用过茅草、木头,它们在某个层面上是具有文化表征性的,这跟阳朔的花砖有点类似。

董功:Alila在巴厘岛跟Kerry Hill合作过一些房子,用了这些很原始的、当地化的材料。但那是东南亚,跟阳朔不一样。花砖是典型的符号化元素。我个人对这种表意上比较明显的文化符号,或者说象征传统的做法非常谨慎,不会轻易去做这些事。

▼从景观水池看向老糖厂与新建客房体量 陈颢

我觉得“抽象”是建筑很重要的品质之一。符号当然会唤起人很多直接的联想,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表层的搭接。我还是希望建筑在更深层次和人的情感、心理认知产生一种搭接。因此,我们更多是在探讨某一种材料跟其构造之间的紧密联系,利用它们共同形成某种调性,去回应情感、文化方面的诉求。

▼从景观水池看向老糖厂与新建客房体量 苏圣亮

6.

LSD:所以经过各种尝试之后,最终选择了回字形的混凝土砌块与石材垫块的垒砌系统。

董功:对,但即使选了混凝土砌块,从最早的一个很厚重的实块,到最后的回字形砌块,这个过程里,我们还是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研究构造和材料制造的方式,对砌块的“重”进行消解。目的是为了让这个房子更能呈现出一种半透明的状态,让光和空气能够穿透这一层材料。在具体的操作上,除了用当地的白沙岩作为垫块把砌块每层垫空这个动作之外,我们想如果砌块本身是镂空的,也就是回字形,立面就能更轻透了。

▼概念设计阶段实心砌块方案局部立面图 直向建筑

▼方案设计阶段1:20立面研究模型 直向建筑

▼方案深化阶段对砌块墙透光率的对比研究 直向建筑

▼施工图设计阶段1:1 实体模型,对比砌块和石材垫块的尺寸、比例 直向建筑

ZLL:把混凝土砌块做成镂空的回字形也带来了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因为我们希望回字形砌块的壁厚相对薄,要控制在2.5厘米到3厘米之间,这首先就涉及到了混凝土工艺的选择:干浆法还是湿浆法?

最初我们准备用干浆法,就是使用含水率比较低的混凝土原材料,通过模具直接压制成型,然后把砌块推出模具,养护一段时间后用于砌筑。当时国内的预制混凝土砌块厂大多采用这种技术。它们有一套完整的设备,只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具,就能得到不同样式的砌块,可以工业化批量生产。这种方式适用于脱模面无凹凸的砌块。但是我们砌块的两个脱模面上都有半圆形的穿筋孔,需要模具上有对应着凸起的半圆柱形,从而压制出穿筋孔的凹槽。这个凸起的部位刚好会把砌块卡住,推不出来。

▼干浆法的免烧砌块成型机(左),干浆法制作的砌块(右) 直向建筑

董功:干浆法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完成的品质——这些砌块最后在建筑中的位置还是人很近的,但是干浆法做出来的砌块表面总是过于粗糙。另外,我们设计的砌块的壁厚比较薄,干浆强度不行。这个过程里,我们和业主一起花了快一年的时间在全国找厂家,但没有一家可以满足需求。最后业主做了一个很聪明的选择——自己研究技术,在工地对面开了一个小作坊,天天做这些东西。这样也可以减少长距离运输的材料损耗,节约成本。

ZLL:是的。壁厚较薄就需要钢筋来提高强度。如果是干浆法,目前的流水线工序里很难做到这一点。如果用湿浆,就相当于在模具中浇筑混凝土,可以在里面埋入钢筋。这样砌块里有钢筋拉着,即使受到巨大的外力冲击,也不至于完全断裂。

▼业主在场地对面开设的砌块作坊 直向建筑

▼混凝土砌块现场比样 直向建筑

▼现场做样墙对比不同的白沙石垫块表面肌理 直向建筑

ZLL:后来开始试验湿浆砌块,难点就是浇筑之后怎么脱模。业主工程部的研发能力很强,当时分了两组:一组负责试验可拆卸拼装模具——终凝后把模具拆开脱模。另一组负责试验一体式模具——通过脱模机把砌块从模具中顶出来。我们在一体式模具两侧用螺丝固定了一段半圆截面的木条,其负形就是半圆穿筋孔。脱模前卸下螺丝,木条能与砌块一起被顶出来。后来董老师在现场看了样块,觉得两种方式都能达到设计要求。综合考量后,大家觉得一体式模具的效率和成本更具有优势,选为了最终工艺。我们一共需要2万多个砌块。施工前业主联系模具厂做了700多套ABS模具,可供周期为3天的循环生产——工人每天用200多个模具浇筑新砌块,养护2天,第3天拆模再浇筑下一批。作坊就在场地对面,可以边生产边砌筑,节省工期。

▼湿浆工艺拆卸式(左)与一体式(右)脱模实验 直向建筑

▼湿浆工艺

固定模具两侧的半圆截面木条(左上),灌浆并振捣(右上)

放置三道回型钢筋(左下),顶面补浆填满(右下) 直向建筑

ZLL:湿浆工艺还有几个细节。一个是模具凹槽的截面其实是等边梯形,这样砌块内外壁厚有2-3毫米微差,脱模更容易。砌块墙所在的位置是外走廊,阳朔又全年多雨,如果不处理,水就会顺着砌块的内表面往里流。壁厚的2毫米微差刚好让砌块内侧自然形成了朝外的暗坡,解决了排水问题。

▼一体式模具通过脱模机脱模视频 直向建筑

董功:雨大的时候,水还是会溅进来,但量要少很多。在墙和地板的交界处,我们留了一个收水槽。即使有渗进来的水,也会被收水槽处理,排到室外。这是一个很精确的设计,但在照片上看不到。

▼收水槽构造草图 直向建筑

▼收水槽施工 直向建筑

ZLL:另外一个细节是我们在灌浆时让浆料高出模具顶面几毫米,终凝后用角磨机把顶面打磨平整。如果终凝前收面,工人就至少需要2到3次的仔细工作,才能保证砌块表面平整,特别耗时费力。但终凝后打磨,不仅省时省力,还可以让顶面如同水磨石一样,非常细腻。砌筑的时候把打磨过的这面朝向走廊内侧,与石材垫块齐平。而在室外一侧,石材垫块向后退了3厘米。这其实回应了一些设计的基本问题:人们在外面远观,建筑表面相对粗粝、肌理感强;内部空间的材料可以被人触碰,其界面则相对平整、质感细腻。

▼砌块顶面打磨(左上),顶面冲洗(左下),砌块脱模(右) 直向建筑

董功:如果仔细看这些工序和构造,它们其实解决了很多问题。刚才赵亮亮说石材垫块往里退了3厘米产生了不同质感的界面。另外一个目的是强化一开始希望实现的外立面横向肌理。此外,我们让垫块往里退一下,也是为了保护石材。这种石材很软,如果凸出去的话,很容易崩角,所以齐平或者退进去这个动作就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好的构造设计,可以一下解决很多问题——无论是建筑中很大的想法,还是这种很细微层面的想法。

我认为,怎么解决水、风、温度的问题,在建筑里面是非常核心的。我们不能回避这些问题来讨论建筑。无论这个空间让人感受多好,如果它漏水,或者它在不该漏风的地方漏风,都会影响人使用这个建筑时的心情,让人在这个房子里很紧张。换句话说,这个房子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感。这是建筑里很基本、很核心的维度。在直向的每个设计中,我们都会在这个维度上花很多精力。

▼方案阶段墙身草图(左)、从走廊内侧看向砌块墙(右) 直向建筑

7.

LSD:砌块在立面上呈现出这么独特的效果——结构构件并不是很清晰,没有构造柱,这不太符合一般的认知;每个砌块都是很轻薄的状态,又在很大的立面上展现它,也挑战了通常关于砌块建造的认识。这种效果是怎么达到的?

董功:有很长一段时间,团队都在研究砌块的材料特性和构造设计,想办法去掉构造柱。当墙体太长了以后,需要抵抗横向作用力。传统的垒砌墙,需要用构造柱把墙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分别受力以降低倒塌风险。但如果我们在这么长的建筑上加竖向的构造柱,会严重影响设计最初的目的——我们希望整个体量是简单的、半透明的状态。最开始的设计思路还是幕墙体系,把砌块挂在外面。但施工难度和造价会比现在的方案高很多。后来我们在层和层之间做了填充墙体系,受力方式变了——竖向的钢筋穿过所有的砌块和石材垫块,固定在上下楼板上。钢筋是抗拉的,墙有侧向变形倾向的时候,钢筋就会吃劲,抵抗横向力。

▼方案阶段砌块幕墙节点草图(未采用) 直向建筑

但其实真正的难度并不完全在于这个想法,而是怎么精巧地把钢筋放到砌块墙里面去。我们不想露构造柱的同时,也不能露钢筋,对吧?其中有一些很关键的施工程序,是直向的驻场建筑师赵亮亮和工人一起在现场解决的。

▼填充墙体系钢筋、砌块、石材垫块的构造关系示意图 直向建筑

ZLL:墙体里的钢筋要从石材垫块的中心穿过,植入上下层的楼板。如果一开始就把这根钢筋植到顶板上,就没法套入垫块,进行砌筑了。所以需要分段建造:工人先在底板植入一段1米高的钢筋,砌筑与它同高的墙体,再焊下一段钢筋,继续砌筑。但即使这样,最顶上那一段也很困难。后来大家想了个办法:留出一层砌块的空间先不砌,先从顶上套入石材垫块,然后把最后一段钢筋植入顶板,再把石材垫块抬起来,从侧向塞入砌块,这样就解决了植筋与砌筑工序的难题。

▼植筋(左上、右上)和垒砌砌块、石材垫块(左下、右下)的过程 直向建筑

▼最后一块砌块和石材垫块的安装过程 直向建筑

董功:所以,脱离构造谈材料,其实是没法谈的。同一种材料在不同项目的构造逻辑里,最后都会衍生出一种非常具体而唯一的形态。

我觉得最高标准的建筑有这种品质:建筑师对构造进行研究和设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