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著名水彩画家樊惠刚访谈录

Image 2021-05-20

导语

樊惠刚教授是载入史册的我国著名抽象水彩画家,今年已八十二岁高龄。樊教授在职期间爱岗敬业,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以外,还一直坚持艺术创作。自退休的二十余年里,他仍然笔耕不缀,佳作不断。这篇文章是樊教授的学生郭慧娟(长江职业学院副教授)采访他的实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樊教授一些多面的情况,让我们一起走近樊教授吧!

樊惠刚 《沉寂过后》 53cm×75cm 2012年

郭:樊老师,首先感谢您接受学生的采访!老师的抽象水彩画在我国早已享有盛誉了,在《中国水彩画史》中见到了您的两幅作品,书中还大篇幅对您作了介绍,把您称为对中国水彩画作出了开拓性贡献,看到老师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我们做学生的感到很光荣,祝贺老师!

樊:谢谢你,其实我这是在一个机缘巧合下获得的这种荣誉。

郭:机缘巧合,这个话怎么讲?

樊:1997年第二期《中国水彩》杂志发表了“湖北省水彩画研究会”专题,我作为研究会的一员有两幅作品发表在同一页面上,被《中国水彩画史》著作者袁振藻先生看中,将两幅画全部都收录进了画史,並在画史中对我作岀了那样高度的评价。

樊惠刚 《繁华落尽》 53cm×75cm 2015年

郭:机会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老师这种成功的偶然性其实是由必然性决定的。老师的画风变化很大呀,您前期写实作品影响了包括郭润文这位大画家在内的整整一代人呢!

樊:嘿嘿,是影响了许多人啰,对于这点我是有一种自豪感呢!

郭:老师的写实绘画达到那么高的水平,后来怎么抛弃了它呢?

樊:这就说来话长了。上世纪的八五美术新潮引起了我的视觉革命。武汉作为美术新潮的重镇热闹非凡,各种美术结社团体把西方各流派的艺术在武汉重演了一遍,这让我大开眼界的同时又引起我莫名的惆怅与迷茫:今后我的绘画之路如何走呢?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时期对我最有吸引力的是抽象绘画,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失去了对写生写实的兴趣了。接下来就是进行大量的抽象画的探索和实践,,开始的头一两年时间出不了一件作品,由写实绘画要转变到抽象绘画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经过长达四、五年的刻苦努力,最终于八十年代末实现了由写实绘画到抽象绘画的脱胎换骨的转变。1989年的抽象作品《劲秋之韵》还入选了第七届全国美展。

樊惠刚 《汉水岸边》 35cm×52cm 1974年

郭:老师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佩服!请问老师,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令你最难忘又有兴味的经历可以回顾一下吗?

樊:转变过程就是一个探索过程,其中充满艰辛,迷茫、希望与兴奋的复杂心情。探索初期,我经常发现调色板上的某处色痕很有抽象意味,就依据它的启发作抽象画,显然失败等着我,后来在失败的画面上发现某一局部很像一幅抽象画,于是我把这个画面的局部剪裁下来,作为创作的参考,这样剪裁多了,我粘贴在一个大本子上,一页一页地翻看,俨然就是一本抽象画册了!这是很有兴味的一段经历了。那些画面上剪裁下来的局部其实是潜意识所为。彭德先生还为我写了一篇评论文章,题目取名为《剪裁潜意识》,1993年发表在台湾艺术资讯上。

郭:在老师的抽象画中,我好象感觉到有一种大自然的影子,有一种宇宙空间的感觉,这跟纯碎的抽象画不完全一样,老师能对您这种画风的特点阐述一下吗?

樊:你的感觉很对,我的画风不是纯粹的抽象画。高名潞先生十多年前出版了他的一本著作名叫《意派论》,他这种意派观点很适合表达我画风的内涵。我曾经将我的微信公众号取名为“意派主义”了,但是后来高名潞这个观点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最后我也就取消了我那个微信公众号,但是总体来看,我的画还是属于抽象绘画这个范畴。

樊惠刚 《天音交响》 53cm×75cm 2015年

郭:樊老师您的创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评论,就连《美术》杂志都发表了著名美术评论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导陈池瑜教授的撰文《樊惠刚水彩画及其意义》,西安美术学院著名美术批评家、博导彭德先生,著名画家周韶华先生、唐小禾先生,湖北美术学院曹丹教授,湖北电视台资深编导张元铁先生等等都为你写过评论文章,我们真为老师骄傲哦!

樊:说实话,对我的这种广泛关注与评论让我深受鼓舞,同时更增强了我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郭:老师,您的作品《灵性空间》被邀参加了“百年中国水彩画大展”,作品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我觉得这是老师获得的最高荣誉了。

樊:可以这样说吧,对此我还是有一点欣慰呢!

樊惠刚 《心性之歌》 75cm×106cm 2015年

郭:老师的从艺之路学生很想了解一下呢!

樊:1957年我中师毕业做了小学老师,绘画完全靠自学的,连美术培训班一天都没进去过,从小爱画画,我就凭这种热爱逐渐提高了画艺,从小学教师做到了大学教授,由业余美术爱好者做到了载入史册的著名画家,哈哈,这可以叫做自学成才了吧!

郭:看老师的画总有一种神秘感,给人以一种无穷的想象空间,那作画前是怎样构思的呢?

樊:作画前是有一个朦胧的意念,但不是一般那种缜密的构思,在作画过程中,是凭灵感与直觉即兴作画。直觉——理性——再直觉——再理性,无数次的循环往复,当某一瞬间与心灵感应相遇时,作品往往就在惊喜中瞬间诞生,真可谓无为而无不为了。

樊惠刚 《神与天游》 53cm×75cm 2018年

郭:这样看来,老师作品的诞生完全靠直觉与灵感呀,这简直不可思议!

樊:凭直觉与灵感作画应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对形式规律要深谙与敏感。如果不懂形式规律,仅凭直觉与灵感作画那才叫不可思议。

郭:老师的创作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一定是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作为支撑,请老师对此作个概括性的闻述。

樊:就是将西方艺术重理性、张力与东方艺术重感性、畅神通融起来,实现对西方抽象传统的借鉴,对中国意象传统的更新,创造出一种抽象兼写意的个性化的艺术样式,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一中国宇宙哲学的东方文化精神开拓出新好境界。

樊惠刚 水彩作品

郭:非常感谢老师接受学生的采访,最后祝老师长命百岁,健康快乐每一天。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