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诗,到底是大众化了,还是远离了大众?
很多年都不关心诗的我,因为贾浅浅,最近也在意起诗来。现在的诗,好像很“大众化”,也就是记录的好像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睡觉啊,吃喝拉撒啊,都可以写进诗里。诗已经离开了阳春白雪,变得“接地气”了,记录着下里巴人的日常生活。
三十年前,伊沙写过在“黄河上撒尿”,二十年前,赵丽华写过在“田纳西做馅饼”,十年前,车延高写过隔壁的“徐帆和刘亦菲”,现在,贾浅浅写着“捧在手里的一坨屎”。显然,现在的诗已经很有烟火味儿,冒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了。
贾浅浅
现在的诗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大众化”,而且在语言上也“大众化”了。写诗,不再“咬文嚼字”,不再字斟句酌。只要会说话,会写几个字的人,加上随意地换行,就都能写诗了。人人都能成为诗人,不愧我们这个诗词的国度的称谓。
“才思泉涌”不再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了,只要你会看,会听,那就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冒出来。甚至不用看,不用听,就凭脑袋里的想象,也能源源不断地写出诗来。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时代?贾岛的“推敲”,那简直就是没事找事,多此一举。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已经out了。那只是“歌柳词”,唱柳永写的诗歌,不是自己写。而现在,“凡是有人处,即能写诗”,那可是人人都能写诗的。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可以,在田间地头也可以,甚至是上厕所、吃饭、睡觉时也可以。
伊沙
看来,现在的诗离大众很近了吧?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为何现在的人们谈起现代诗,就直摇头呢?从伊沙到贾浅浅,三十年过去了,现代诗遭受的几乎都是人们的冷嘲热讽。除了他们“圈内人”在相互吹捧外,没有听到过几句好话。
《诗刊》,这个很多人心目中,最神圣的殿堂,已经被剔除出了核心期刊。有多少人现在还在读《诗刊》?估计除了想在上面发一两首诗的人,是没有人再在意它的了。即使想在意,也读不懂,美?那更是完全没有的。
《诗刊》
所以,人们对于现代诗其实是“敬而远之”的。你们玩你们的吧,我们压根就无所谓。你们说“禅意”也好,“灵性”也罢,“天成的诗人”也成。反正是你们说了算,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现代诗已经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远离了大众,甚至成了大众眼中的“反面教材”。
“你看,这就是现在的诗,哈哈!”“你看,这就是现在的诗人,呵呵!”为何现在的诗成了矛盾的集合体呢?表面上看大众化了,人人都能写诗了。可实际上又远离了大众,甚至站在了大众的对立面。
那是因为现在的诗人们,还有诗歌评论家们,反正是那个圈子里的人,他们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推崇现代诗的口语化、大众化,好像越接地气越好。另一方面呢?他们又用“看不见摸不着”的标准,去衡量一首诗的好坏。
赵丽华
同样一首诗,在一个人写出来,就成了他们口中的“好诗”,但在另一个人笔下写出来,又成了他们眼中不入流的诗。这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标准,很让人费解。最后的结果是,人们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诗是好诗了,一切都要听他们的。
这一种“武断”的,“随意”的判断,既让人看到了希望,又让人彻底的绝望。有些人随便写个句子换换行,就成了“旷世杰作”。有的人绞尽脑汁,精雕细琢的东西,却压根就不入人家的法眼。久而久之,人们只好远离诗歌了。
现在的诗坛,就像一潭见不到底的浑水。人们不知道里面的水有多深,有的人说很深,有的人说很浅。但是,看到那么多人跳下去之后就再也没有起来过,也就不再有人相信那水很浅了。他们远离了那潭水,到别处再找水源了。
所以,现在的诗,“大众化”只是一个表象。内容大众化,形式大众化,语言大众化,好像是要让诗更接近于大众。但实际上呢,太过“大众化”,已经没有了诗的样子,更没有了诗的灵魂,也就是完全算不上是诗了。
车延高
对于这种不像诗的诗,大众能怎么办?惹不起还躲不起?所以,大众远离了现在的诗。不过,这也许正是他们想要的结果呢。你们这些“愚众”,就不要掺和诗的事了。他们自己吹捧,自己开研讨会,自己评奖,一片繁荣的景象,撑起了“诗歌国度”的大旗。
不过,他们的诗歌,不再是我们的诗歌,而是“西方”的诗歌。他们的内容以西方为标准,他们的形式以西方为标准,他们的审美以西方为标准。所以,如果非要叫“诗歌的国度”,那也只能是“西方诗歌的国度”,与我们真的没有啥关系。
诗歌的国度||三人随笔
如果
非要叫
诗歌的国度
那也只能
是西方诗歌的国度
与我们
真的
没有啥关系
既然人人都能写诗,写了这么多字了,怎么好意思不来一首诗呢?所以,就把前面一句话换换行,大家看看,是不是就是现在的诗?能不能称为“好诗”?不过,千万不要叫我“诗人”,现在这词可不是什么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