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国沪上外交官体验宋代传统文化:品茶、吟诗、穿汉服
5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中心在华东师大中北校区逸夫楼开展了“外交官项目”的第一次文化活动——“宋代市民文化沉浸式体验之旅”。校园里,来自俄罗斯、德国、芬兰、匈牙利、墨西哥、巴基斯坦、波兰等18个国家驻沪领事馆的30多位外交官们体验宋代市民的生活:品茶、吟诗、穿汉服......
该项目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外事办公室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已经持续了十年,以帮助来沪的外交官学习汉语、体验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本届学员人数有50人,来自26个国家的驻沪领事馆。
以《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相国寺每年五次开放的万姓交易为蓝本,这次活动设置了一处相国寺交易市集,让外交官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感受宋代“一切驰放,任令通商”的政策下繁荣异常的市民经济。在古筝、琵琶声与茶香中进行着中外人士友好交流。
体验沉浸式宋代街市
宋初,坊市制度逐渐瓦解,为进行战后重建、恢复和发展生产,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开封府解除宵禁,“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处,通晓不绝”。
模仿宋代集市,灯笼和纸伞被布置在逸夫楼背后荷叶簇拥的临水平台上。一个个店家构成了繁华的街道:茶坊、书艺局、罗锦匹棉铺......身着汉服的志愿者会带领外交官与其家属体验中国传统的印刷、造纸等工艺,尝试服饰与茶点。
外交官与孩子们操作皮影道具
平台中央俨然如一处戏台,皮影戏的幕布已经搭好。随着外交官们进入,小打与锣鼓声便交错起来,一出森林寓言故事上演。几分钟后,在一阵叫好与欢呼声中,来自七宝明强小学皮影社团的学生成员们从幕后走出。游园会也正式开始。
一些领事很快被小学生们吸引。学生们手持人物道具,用英文介绍使用方法并邀请外交官体验。“我对那些孩子印象很深,他们能很自信地用英语交流和表达自己。”澳大利亚领事Callum Starr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
接受采访时,Callum Starr正手持活字印刷制成的诗词书页。他还体验了造纸术,从植物的原材料制作而成的纸张被印上图案,置于相框中——Callum Starr 说希望将他们带给自己的孩子。“中国人对传统的重视很珍贵。”他表示。
外交官们的“汉服秀”
另一边,不少外交官换上了汉服并合影留念,甚至亲手制作发簪等饰品并佩戴。墨西哥领事Mario A. Resendez-Orosa换上了白色的汉服。他盛情赞美宽袍大袖的飘逸美感,也好奇地问记者:“夏天穿这个会不会热?”“我刚刚还去做了饰品,我要带回去作为礼物送给我的妻子,我们刚刚搬来一年。”他说。
场地另一端的“李四分茶”与“菓子行”中,外交官们尝试宋代点茶,学习制作中式点心。临近活动结束时,现场制作的绿豆糕等点心已经被品尝一空。活动的主持人,来自华东师大翻译系大三的叶雨欣同学说:“我没想到外交官们这么热情,他们看起来都很享受。”
厄瓜多尔副领事Mauricio Miranda很喜欢这次活动的沉浸性,“我可以穿着古人的衣服,好像确实行走在宋代的街市上一样。”他对场地里的古筝很感兴趣,也尝试演奏了起来。“因为我自己也弹贝斯,我能试着在那个乐器上演奏出音乐。中国的传统音乐是基于五声音阶的,你一下子就能听出那种来自古代中国的声音,这在别的地方是没有的。”他说。
现场体验制作毛笔
为外交领事接触中国文化提供窗口
外交官项目是上海市政府推出的“上海暑期学校”中的品牌项目,已有近500名来自60多个国家的驻沪领事馆官员们参加。“去年我们因为疫情停办了,很多外交官也回去了,今年很多都是新面孔。”国际教育中心的负责老师章璐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
优质的汉语课程是外交官项目中的特点之一。学员们依照水平被分到三个班级中。“课程结束之后我们会有一个考试。通过的话我可能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等级”, Mario A. Resendez-Orosa说,他目前是初级班的成员。
一起朗诵宋词
在游园会最后,伴随哲学系、美术系两位同学的古筝、琵琶合奏,三个班级的学员们将依次走上舞台表演课程中学习的宋词。这高级班与中级班各有两名学院上台表演,分别朗诵了《咏梅》和《如梦令》。
初级班的学员最多,大家在欢呼中上台,合唱了一首《题临安邸》,也是对宋词特定的表演形式“小唱”的体验。宋代“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盛况仿佛再次浮现。
华东师大每年还会举办“驻沪领事馆外交官中文秀比赛”,外交官们通过演讲、诗歌朗诵、中文歌曲等形式充分展示自己的汉语学习成果。多年打造下,外交官项目已成为加强上海市政府与各国驻沪领馆联系的有力纽带。
Mauricio Miranda已经在上海工作了4年,4年前他就参加过外交官项目,留下了很深的影响。4年过去,他马上要离任外交领事一职。“我很喜欢中国,我希望有机会能继续在这里生活。”他说:“很荣幸能参加这次的活动,中国将疫情控制得很好,大家能够在线下见面。也希望类似的活动能继续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