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在这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16年,写下《龙须沟》等传世之作
从灯市口西街拐入丰富胡同,迎面第一个门便是老舍纪念馆,这里曾是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最后一处居所。从他诞生的小羊圈胡同,到读书求学的西城丰盛胡同,到担任小学校长的方家胡同,再到横跨重洋、辗转大半个中国后,晚年归根定居的丰富胡同,北京城里的处处踪迹,连绵成老舍与这座城市割舍不断的情缘。
老舍 图片/新华社
这座故居分里院和外院,外院正房原是舒乙曾经的住处。从二门进去,迎面是一个绿色的木影壁,镶着老舍夫人胡絜青写的福字。绕过影壁,便是一个整洁爽净的小四合院,院中立着老舍先生的塑像,还安放着他从前养鱼的大鱼缸,几尾金鱼在水中安适地闲游着。正房前那两棵老舍从西山移植来的柿子树,已经长得粗壮繁茂,枝叶参天。胡絜青给这座小院所起“丹柿小院”的美名,已是老舍家的别称。
小院是老舍夫妇珍爱和自豪的宝贝。1949年,老舍从美国归国,受到各方热烈欢迎。为了有安静的创作环境,他向周恩来总理提出可否私人购买一所小房,周总理爽快地答应了。朋友替他物色到东城丰盛胡同10号(后地名变更为丰富胡同19号)的这座小院,他花了100匹白布买下来,次年全家搬了进去。老舍一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干净,十分用心布置小院,院中草木葱茏、花香四溢,屋内纤尘不染、书画高致,来做客的朋友都赞不绝口。
老舍故居 张玉瑶 摄影
如今正房还保留着原先的布置,中间是待客会友的客厅,东边一间是胡絜青的画室兼卧室。西边耳房则是老舍的书房兼卧室,放置着红木床、壁橱、书桌等家具。书桌上,还放着老舍用过的眼镜、笔、烟灰缸等遗物,一本打开的台历停留在1966年8月23日:他去世的前一日。就在这间屋里,老舍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16年,写下话剧《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小说《正红旗下》等传世作品。这些新中国成立后的代表作,将他的创作再度推向高峰。
写于1950年的《龙须沟》讲述了人民政府治理臭水沟、让人们过上好日子的故事,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缘于对老北京生活的熟悉,老舍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平民形象。《龙须沟》为老舍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他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艺术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卢刚介绍,老舍之所以能获此荣誉,首先是因为他真正植根于人民。贫寒旗人家庭的出身,让他从小就熟悉底层人民生活,对他们怀有深深的同情;第二则是因他服务于人民,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导,而是敏锐抓住时代浮沉在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心灵上投下的痕迹,将其真实而鲜活地呈现出来。
小院东西两屋,现陈列着老舍的生平事迹和纪念物。青年远赴英伦,中年投身抗战,晚年热情参与新中国建设,点点滴滴显示着他的热忱与勤恳。
位于八宝山的老舍胡絜青合葬墓碑上,刻着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这是老舍写给自己的墓志铭。坐在故居柿子树的绿荫里,我们怀想着这位正直、尽责又温和的主人的身影。不多时日,柿子又该挂满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