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博物馆里如何防震?

Image 2021-05-28

近日,青海和云南省分别发生不同强度的地震,使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都受到威胁。当然对于博物馆来说,也需要对文物的安全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做好保护文物及相关资料的工作。那么,博物馆如何防震呢?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窗口,是保护馆藏文物的基地,在汶川地震中,震中周边以馆藏文物、陈列文物及室外浮放文物为主的可移动文物被大量破坏,仅四川省就有216家文物收藏单位的3169件可移动文物(含一级文物16件)受损,其中北川县羌族博物馆文物库房全部震塌,805件红军文物、羌族民俗文物全部被埋于废墟下,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价值损失。

博物馆里的文物,大都以陈列的形式放在台座上,如果不采取稳固措施,地震波传到台座上会产生放大作用,文物就很容易掉落,另外如果台座也缺乏相关措施的话,也会晃动。

对于存放在库房的文物而言,摆放的文物数量多且密,在地震中极易相互碰撞、掉落,对于一些脆弱的文物(陶器、瓷器、玻璃等)来说,如果缺少包裹,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究竟博物馆里

是如何防震的呢?

下面,就为你介绍

博物馆防震的方式!

01

场馆建设防震

博物馆在设计建设的时候,就要确保能经受一定地震,目前的标准是抗八级烈度。

而对于价值连城的珍宝,博物馆有必要为其购置一套免震设备,以确保文物在强震中也能稳如泰山。免震展柜最早出现于日本,可分为二次元免震和三次元免震。二次元免震就是让展台仅在水平方向可滑动,相当于吸收地震的横波;而三次元免震除了可使展台水平滑动外,还能吸收上下震动的纵波,进而达到吸收地震中破坏力最强的混合波的效果。

免震装置共有三种:

一种是最基础的减震装置,是有柔软的橡胶和坚固的钢板交互重叠支撑,能减轻有地震造成的上下、特别是左右的摇动;

第二种是在建筑中央部分,做成有特殊钢材的弹簧似的装置,减少地震造成的左右、特别是上下的震动;

第三种是滑动免震装置,能够左右滑动,从而减少地震能量传到建筑物。

▲滑动免震装置示意图

我国的防震博物馆以成都博物馆最具代表性。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期间,成都博物馆曾因为防震准备不充分,导致一些馆藏文物受损。后来,成都博物馆在新馆建设时,就把防震作为重中之重,在整体建筑的下面测算出了300多个点位,全部放置了橡胶支座;此外,该博物馆还配备了多元化防震设备产品,如独立柜防震台、通柜隔震台、密集柜防震地板等,为近百件珍贵文物安装了专属防震装置。

02

展品储存防震

博物馆文物的储存设施,包括囊匣和柜架。囊匣大致由2部分组成,即外盒、内囊,多以楠木、红木等木材为原料,坚固又防蛀。大致原理是在一个盒子里放置柔软填充物,把文物放进去储存运输。另外,还有文物储存柜和储存架。

03

展示过程中防震

地震中,文物出现滑动、翻倒,甚至从展柜中飞出的情况屡见不鲜,由此博物馆在展示文物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固定文物,避免其移位。目前世界上博物馆在固定文物上常用到“线拴固定法”,在陶器、瓷器等文物的颈部或腰部系上透明尼龙线,再将尼龙线拉紧用小钉固定到展台的四角。

简单法是用两条线成X型,固定在展柜中展台的四个角,文物放在中间;复杂法是线系在文物比较凹陷的位置上,往往是细颈或者细腰的位置上,和简单法一样固定在展台中的四个角。对于线的选择,许多博物馆都使用钓鱼线,这种线很细几乎不会影响观览效果,同时它又非常结实,且张力较强,足以固定类似青铜器这样较重的文物。据了解,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博物馆使用了一种新材料钓鱼线,这种线采用超高分子树脂制成,比一般的尼龙线张力高2.5倍。这种线本来是钓鱿鱼用的,后来被博物馆发现,从而登堂入室为文物保驾护航。

对陶俑、铜祖这类空心的文物,往往是在展台上做一个小柱子,然后把展品套在柱子上。较大、零件较多、外形不规则的器物要用支架法,这种方法的原理是用专用的支架和卡子把文物固定住。

▲缠渔线

为了保护珍贵的文物,博物馆还使用了一些其他防护措施。

支架固定法

塑像文物因为造型不规则,所以较难用线拴法固定,针对这种文物,博物馆通常采用“支架固定法”。

支架固定法最适用于陶制仕女俑,因为支架一般是中空的,这样可以在展台中心按俑的高度和粗细设置一根立柱,然后将陶俑插进去就行了。对于造型更加复杂的马俑或骑俑,支架固定法也很适用,比如在马肚子下前后设两个支架,支架上有半圆形托,正好托着马身,使马倒不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支架法最好与线拴法结合使用。

加装防滑垫

使用防滑垫是一种更为新颖、便捷的固定文物方法,这种方法对于体积较小的文物,如杯、碗、瓶、罐等效果极佳。

日本博物馆如今多采用一种圆形防滑垫,各种大小都有,把它贴在器物足底,完全不影响观览效果。基于防滑垫的广泛使用,日本还出现了更为安全的防滑展台,即给整个展台都铺上一层防滑垫,以做到对文物全方位的保护。

由于防滑垫比较经济实惠,所以除了博物馆外,它们在个人收藏者间也很受青睐。

▲古代印章专用的防震卡位,印章被固定在玻璃材质的卡位上

▲佛像底下的防震装置,底座可以反向振动抵消震动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效,例如故宫博物院,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故宫的古建筑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发生了墙面、屋顶、门楼等处共353处破坏,但展馆里的文物几乎没有损失。直到现在,上文所述的大部分方法仍在使用中。

来源:山西省地震局

制作:樊依玲 监制:赵晓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