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诗句对仗,诗人写“死”哥哥,成为千古笑谈
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大部分都是四言诗,随后又渐渐出现了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这些古诗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可以不对仗,可以不讲究平仄,只要押韵就好。
到了唐代,开始出现了律诗。律诗则要求对仗,讲究平仄。律诗又可以分为两种,普通的律诗限定八句,中间四句必须两两对仗,符合平仄的要求;还有一种是排律,排律不受句数多少限制,最长的排律,甚至可以长达上百句。排律除了首尾两句之外,都要两两相对;除了律诗,还有绝句,绝句限定四句,隔句用韵,首句可用可不用。绝句和律诗,都被成为近体诗。
因为极其讲究用韵、平仄和对仗,近体诗的声调铿锵,更富有音乐的美感。古代的文人,为了能写出最美的近体诗,往往要下很大的功夫,经过长时间的斟酌,推敲。
到了宋代,有一位荒唐的诗人,为了自己诗句中的对仗,做了一件很可笑的事——在自己的诗中,写“死”了自己的哥哥。这究竟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位诗人名叫李廷彦,他为了写好诗,颇下了一番功夫,后来也果然渐渐有了名气。李廷彦的上司,听说自己这位下属擅长写诗,就让他写一首诗,让自己欣赏一下。为了讨好上司,李廷彦回到家里就开始苦苦思索,写成了一首上百句的长诗,呈送给自己的上司。
上司看到李廷彦的这首诗中,有一句是“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不由得感慨道:“唉,没想到你们家这么不幸,弟兄三个死了两个。”
没想到,李廷彦扑通一声就跪了下来,慌忙解释道:“大人,这些只不过是我虚构的,我的弟弟确实在江南早亡了,可是我哥哥还活得好好的,我这样写,只不过是为了诗句对仗。”上司听了李廷彦的解释,真是哭笑不得。
虽然文学需要虚构,也会有适当的夸张,但是李廷彦这种为了诗句对仗,就把自己的哥哥“写死”的事,还真是少见。这件事传出去之后,李廷彦也成了千古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