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海上记忆】王伯群与丽娃河畔的教授们

2021-05-30

大夏大学自创办之始,作为董事长和校长的王伯群素来重视教授资格素质。在大夏有“三大元老”“八大金刚”之说。在管理方面,王伯群聘请中国近代第一位留德工学博士、政治活动家马君武担任校长,留美博士、教育家欧元怀任副校长,纽约大学硕士、教育家王毓祥担任秘书长。

在教授方面,王伯群聘请一批出身世界名校毕业生担任教授,如柏林大学博士夏元瑮,美国哈佛大学博士蔡宾牟,康奈尔大学博士邵家麟,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吴泽霖,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刘湛恩、邰爽秋和王国秀,芝加哥大学博士孙浩烜和韦悫,法国巴黎大学经济学博士卜愈,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吴浩然。国学家孙德谦、陈柱尊、王蘧常,新闻学家谢六逸等也担任大夏大学教授。王伯群礼敬教师,他与大夏大学教授的故事,感人肺腑,一时为人传颂。

王伯群(前排中)曾被任命为黔中道尹

王伯群夫妇与孩子们

一、含泪为孙德谦教授写诔词

1928年,受大夏大学校董张君劢的推荐,59岁的孙德谦被王伯群聘为教授,兼国文系主任。

孙德谦(1869—1935),字受之,号益葊,江苏苏州人。自幼“性好读书,于学则无不窥”,十三岁读毕五经,十九岁补诸生。曾受聘为江苏和浙江通志局编纂、江苏存古学堂教员和东吴大学教授。孙在学术研究上,有《枫园艺友录》《太史公书义法》《汉书艺文志举例》等。与彼时的张尔田和王国维齐名。王国维对孙德谦的骈文极为推崇。

孙德的学问名闻海外,德国汉堡大学重金求购《太史公书义法》以教授学子,日本的福田千代、德国颜复礼等学者多次登门请益。王伯群相当敬重孙德谦教授及其才学。他念孙教授常患胃病,特建议将上课教室从三楼改至二楼,课时从最初的十二小时减至九小时。但孙从不因其病痛而缺课或迟到,乃“愈奋发,力竭嘶声,往往踣地不肯去”。

1934年9月,王伯群73岁的母亲病逝。孙德谦素闻王校长是大孝子,每当公务归家,必先叩拜母安;每逢节日,必率全家大小跪拜请安。他遂代表学校撰《大夏大学全体公祭王太夫人文》皇皇祭文。祭文回顾王母首创地方女子学校、独自养育五个子女,含辛茹苦奔波跌宕的一生。一年后的1935年11月,孙德谦教授竟也不幸在其沪寓病故,享年66岁。王伯群惊闻噩耗,不胜悲痛。清方文在《述哀》诗云:“诔文既欵恳,挽诗并愁绝。”王伯群含泪为孙德谦先生撰写诔词,以致哀悼。

孙德谦教授故逝三天后,大夏在群贤堂212教室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全体师生和国学界诸友前来悼念。12月19日,大夏教务会议召开常会,决议收购孙德谦教授“遗书十四百余册石印本,经费由教员专题研究内拨出三百元,并交由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及师专国文组将下学期购书费拨充”。

孙德谦在大夏前后任教七年余,对大夏充满情感,对王校长尤为尊重。翌年3月27日,其家属秉承孙教授遗愿,将所藏书籍全部捐赠学校。《大夏周报》曾做详细专载:“本校已故文学院教授、当代国学大师孙德谦先生,学识渊博,中外驰名,生前如日本汉学家福田千代、德国汉学博士颜复礼等均来华聆教,足证孙先生造诣之深。去年九月病殁沪寓,本报曾出专号纪念,兹闻其家属秉承孙先生遗志,将遗书计1847册廉价捐赠本校,现已全数运到图书馆编目庋藏矣。”

孙德谦先生的捐赠图书,至今仍在学校图书馆的书架上散发着智慧而隽永的知识光芒。

王伯群(后排居中)夫妇与大夏大学教职工合影

二、酬和陈柱尊教授《夜起读书》

1925年2月,受大夏大学之延请,陈柱尊担任教授兼国学系主任。

陈柱尊(1890—1944),原名陈郁瑺,字柱尊,广西北流人。自幼勤于国学,博闻强记,师从唐文治,为南社重要诗人。他早年留学日本,一生所作诗歌逾万首,著作一百余种。陈柱尊教授有深厚的国学修养,王伯群的一些重要文稿,经常请他协助润色。1930年9月1日,王伯群得陈柱尊所赠《十万卷(楼)说诗文丛》《庄子内篇学》《清儒学术讨论集》《待焚诗稿》等著作,阅罢后,禁不住赞叹“回环拜诵,钦佩莫名”。

1934年3月2日,王伯群又得陈柱尊教授《待焚诗稿》第二卷三册赠书,“仍然表示自己外行,不能作和。”3月5日,再读陈柱尊《待焚诗稿》二集,见诗文痛讽时政,毫无顾忌,于“九一八”东省沦亡尤为痛切,“非特变风变雅直屈贾之长叹息,以至于痛哭流涕也已。”是年9月,王伯群在翻读《大夏周报》时,见有陈柱尊《夜起读书》一诗,联想到内忧外困之政局,遂下决心和之,既表心迹,又示愿望。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陈柱尊没有随大夏西迁贵阳,而是一度避居上海租界。1940年,被汪伪特务挟持到南京,委以文物委员兼博物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不过,陈柱尊拒不到任。后应南京伪中央大学之聘,担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44年春,他称病辞职返回上海。同年秋,因脑出血突发病逝。他与王伯群同年辞世,但享年只有56岁,实在令人扼腕浩叹。

三、为夏元瑮教授申请救命血浆

大夏大学初创时期,王伯群聘任曾任北京大学理科学长、同济大学校长的夏元瑮为教授。夏元瑮在大夏前后教学工作跨越20年,可谓大夏之功臣。

夏元瑮(1884-1944),字浮筠,浙江杭州人。美国耶鲁大学硕士毕业后,入柏林大学继续深造。1924年9月,受聘为大夏教授,教授现代物理。先后出任理学院院长、教务长兼理学院院长和文学院院长,并推为大夏校务委员会委员,参与校务的管理与决策。

1937年底,大夏迁到贵州后,夏元瑮曾短期担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湖南大学和重庆大学教务长。1938年,王伯群力邀夏元瑮重回大夏任教授兼理学院院长,且付于教务长之重任。每当王伯群赴重庆参加重要会议,总是请夏元瑮代管校务。

夏元瑮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在生活上常常不拘小节。而王伯群经常如兄弟般关心他的生活。1943年2月,王伯群闻夏元瑮“失窃多次,殊属可怜,当以棉衣一件,皮鞋一双赠之”。夏教授收鞋而退衣,函谢至挚。次年4月13日,王伯群访夏元瑮,闻“夏丁忧,继母丧”,特唁之。

1941年6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教育部设置部聘教授办法》,宣布实行“部聘教授”制度。王伯群接教育部通知后,马上组织力量为夏元瑮教授申请部聘教授资格。夏元瑮长罹胃病,1944年8月6日,他的胃病不幸复发。王伯群在接到贵阳医学院夏元瑮病危通知时,马上通知大夏总务长王裕凯全力救治。他自己一面前往医学院省视,一面召集理学院数名学生前往献血。

8月16日,王伯群闻夏元瑮病情转剧,医生禁止他们接谈,他至感怆然道:“夏之学问性情皆不可得,万一不测,不特大夏损失,亦中国之损失。余丧一良友,尤觉可痛。”翌日上午八时,王伯群接夏元瑮死亡通知书,悲痛不已,恸哭道:“呜呼,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如夏君者,直可谓一善人矣。而死至如此之惨,可为之痛哭。”

夏元瑮辞世后,王伯群自任治丧委员会筹备会负责人,当决用30万元厚予丧葬,并决定在大夏礼堂举行葬礼,以示优崇。王伯群请姚华老师的次子姚銎代撰挽夏元瑮院长挽联。联语:“后素继前功难得中外知名师表长留诸生仰,同舟期共济何意幽明异路儒林叹逝吾道孤”。原为“吾道穷”,王伯群以“穷”字不吉,乃改为“孤”字。8月23日,王伯群赴大夏主祭夏元瑮追悼会,来宾数百人。为解决夏元瑮教授家属的后顾之忧,王伯群在大夏专门发起遗属养育金运动,建立夏元瑮教授奖学金。

令人浩叹的是,在夏元瑮病逝几个月后,王伯群也同样因为胃部大出血,遽然而逝。

大夏大学教授黄敬思博士,在王伯群逝世三周年之际,深切怀念他与王伯群校长的交谊,他写道:溯自获交先生,垂二十年,今者瞻仰遗容,言岂尽意!亦知文学殊不能表达,惟“公诚”二字庶足以私谥。为国悼遗贤,为校存永念,爰作哀辞,用申景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