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照耀中国》:一百年中有这么一群年轻人
《下一个一百年》讲述故宫文物修复师的故事,现实中,编剧胡雅婷的丈夫就从事这份工作。(剧组供图/图)
2020年9月10日,晚上十点四十七分,编剧梁振华清楚记得这个时间,湖南芒果娱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影视发展中心总经理张琳熙给他发来微信。张琳熙得知梁振华正在过生日,暂且搁下要商谈的事情,当时梁振华尚不知他将获得一份意外的邀约。
第二天,张琳熙发来一张选题表,上面列出四十六组人物及其生平简介,邀请梁振华担任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的总编剧。这部作品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组织创作,四十六组人物是通过全网征集选出的一百年来承载理想精神的典型人物。梁振华仔细看过选题表上的人物,发现其中有三分之二他从未听闻过。
七个月时间,四十集,每集用二十五分钟讲述人物和故事,这份工作摆在梁振华面前,他既兴奋又犹豫。梁振华曾参与创作纪录片《伟大的历程》《大三峡》、电视剧《澳门人家》等作品,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己热衷创作宏大叙事作品,但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庞大体例的作品于他而言是第一次。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曾向梁振华表达对这部作品的期许——以电视剧形式呈现一部史诗。“选取任何一个节点、任何一个人物、任何一个时期都涵盖不了一百年,而这种类专题节目的形式可以结合专题片、纪录片和电视剧的优长,既具有剧类创作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又具备专题节目在时间上通盘布局的能力。”梁振华说。
编剧胡雅婷是梁振华的学生,也是合作了近十年的搭档,最初听说这个项目,她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来成为《理想照耀中国》的分集编剧们起初的想法都和胡雅婷类似。编剧张贝思向南方周末记者吐露工作的困难:“短篇小说要写好并不比写长篇巨著容易,短片也是这样。二十五分钟的短片很难靠波澜起伏调动观众的情绪,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精准的表达、抓住情绪点是对编剧工作的挑战。”这些编剧们多熟悉长剧创作,短剧是他们陌生的领域。
这些忧虑也曾在梁振华的脑海里闪现过,但三天后他便答应了邀约。他笑称这是湖南人的性格,“做事情一腔热血”。梁振华和总导演傅东育、总制片人王柯首先对四十六组人物进行删减增补,删减了史料缺失或主题不鲜明的选题,增补了不可或缺的历史事件中的典型人物,比如1977年参加高考改变命运日后成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的林鸣。最终确定的四十个选题,分为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四个时期。
编剧队伍随之开始组建,胡雅婷、张显、张贝思等编剧或与梁振华相识已久,或有过合作,彼此之间已经建立了充分的默契,有的编剧因风格差异、工作困难等原因退出后,他们先后顶上,张显一人承担了五集编剧工作。
在选题分配上,梁振华在尊重编剧意愿的前提下,考虑各自优长。革命烈士蒋先云的选题最为抢手,梁振华将其交给编剧初征,她此前的作品中涉及黄埔军校;编剧苏蓬的舅爷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冰糖》这集非他莫属;胡雅婷的丈夫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师,她顺理成章接下讲述故宫文物修复师故事的《下一个一百年》;开篇之作《真理的味道》讲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梁振华点名张显担任编剧,他出身电影专业,有导演经历,也有深厚的历史知识积淀。
选题,分工,破题,拍摄,直至《理想照耀中国》于2021年5月4日开播,“理想”照进了现实。梁振华回忆这段经历道:“《理想照耀中国》是一部史诗,是关于平凡人、关于心灵、关于理想的史诗。多年以后,我们回忆《理想照耀中国》,会很庆幸当年做了这么一件事。这次对于我以及所有同行者而言都是被理想照耀的过程。”
“一滴墨,一滴血”
破题是编剧们创作《理想照耀中国》的第一道难关——如何在二十五分钟内讲好一个人物故事?梁振华向南方周末记者提及,他曾羡慕《觉醒年代》可以用四十三集的篇幅去讲述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所亲历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历史。“所有的人物都很丰满,所有的故事都很生动。但我们没有(足够的)时空,必须一针见血,我们不能给观众一摊水,必须给的是一滴墨或者一滴血,这一滴墨、一滴血一定要有浓度,要让观众印象深刻。”“一滴墨,一滴血”是梁振华最早和编剧们确立的关于短剧创作的理念。
找到这滴有浓度的墨或者血并非易事。四十个选题中有三分之一经历了三到四次破题,还有三分之一甚至经历了十次以上破题,直至开机前都有被推翻重来的选题。
每次破题都是一场头脑风暴,胡雅婷回忆这段“备受折磨”的过程——编剧先去熟悉人物和故事,想出三个破题方案,开会时和梁振华一个一个聊,每天从早上九点半开始,直至晚上收工,会议室的白板被写得密密麻麻。破题方案初步确认后,梁振华和总导演傅东育商议,再提交给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湖南省广播电视局、湖南广播电视台、原型人物或其亲属以及相关部门,汇集各方意见后再进行调整确认,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破题阶段就像一场车轮战。
由张显担任编剧的《真理的味道》经历了十多次破题。张显和梁振华讨论过从陈望道的生平入手,比如讲述他的成长或留学历程,也琢磨过从其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来龙去脉入手,但破题方案一次次被他们自己推翻,绕不开的疑问在于“人物故事和理想之间的关系在哪里?陈望道是翻译家,翻译行为与《共产党宣言》之间有什么关系?”
《真理的味道》讲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剧本经历了十多次破题。(资料图/图)
一天在学校授课时,梁振华灵光闪现,“不如从《共产党宣言》开始讲故事”。那天回到家,他兴奋地重读《共产党宣言》,“在混沌的历史状态下,《共产党宣言》指明了救中国的真理,而陈望道作为翻译家明白了这个道理,他的翻译行为就是为了找到救中国的答案。这一集我们从理论去破题。”梁振华和张显将《真理的味道》的切入点从陈望道变成了《共产党宣言》。
更多的选题需从人物生平破题,但是否全都呈现这些人物的高光时刻成为又一个问题。以革命烈士蒋先云为例,他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东征时期带领敢死队攻克素有“南中国第一天险”之称的惠州城,第二次北伐临颍之战中率第11军26师77团英勇作战最后壮烈牺牲,短暂的二十五年人生中有许多高光时刻。
梁振华最终聚焦于蒋先云人生中的抉择时刻。依照黄埔军校规定,蒋先云成为双重党籍人士,1926年“中山舰事件”之后,国民党威逼利诱其放弃共产党员身份,为国民党效力,但蒋先云毅然退出国民党。在梁振华看来,这是蒋先云人生轨迹中实现理想信仰的转折点。这集名为《抉择》,虚构了蒋先云做选择这天发生的故事。“我们选取他们人生中重要的节点时刻,或者是一个高潮要到来了,我们写他走向高潮的拐点,或者是一个高潮已经过去了,我们写高潮之后漂亮的尾音,我们一直在找折射人物与理想之间的、有着意味深长关系的切面。”
至于已经被大众熟悉的人物,则要呈现他们不被熟知的故事,梁振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遵循艺术创作上的陌生化原则,用陌生的方式讲熟悉的人,让熟悉的人变得‘陌生’。”“两弹元勋”邓稼先家喻户晓,但很多观众不知道有低血糖症状的邓稼先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要吃冰糖来稳定情绪。《冰糖》这集因此呈现了两个空间里的故事,一个空间是邓稼先的妻子徐鹿希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艰难为丈夫积攒冰糖,另一个空间是邓稼先在一线攻克工作难关。梁振华道:“这样的小切口就像一个寓言,像一首诗。”
《激荡三十年》翻了一遍又一遍
《纽扣》这集播出后,很多观众知道了“中国个体户第一人”章华妹的故事。在接到这集剧本创作工作时,90后编剧张贝思对章华妹及其故事发生的1980年代感到遥远又陌生,仅有的认知来自讲述义乌改革发展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张贝思对南方周末记者道:“章华妹和她的故事离我的生命体验非常远,她所处的底层生活也离我现有的生活很遥远。”
《纽扣》讲述“中国个体户第一人”章华妹的故事,为了写好这个1980年代的故事,90后编剧张贝思把《激荡三十年》翻了一遍又一遍。(资料图/图)
张贝思出生于东北,编剧身份之外是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的一名教师;章华妹出生于温州,卖纽扣起家。两人的经历差异甚远。为了更了解章华妹和她的时代,张贝思给江浙沪的朋友们打电话,了解他们祖辈的经历,讲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企业变革发展的《激荡三十年》也被她翻了一遍又一遍。
在张贝思看来,《理想照耀中国》的剧本创作更像非虚构写作。“这部作品纪实性非常强,不能过度进行夸张的戏剧性处理,需要在短时间内对所有的事实有比较准确的了解。”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张贝思才拨通章华妹的电话,对主人公进行采访。
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忍女性是张贝思关于《纽扣》故事的最初定位,但她总觉得缺些什么。“已有的叙事比较常见,而且我会觉得缺乏一些故事性、一些张力的东西在里面。为什么章华妹会成为第一个幸运儿?”
张贝思继续埋进资料寻找答案,直至找到一位基层干部,他在推动个体工商户合法化的过程中做了许多调研,将个体工商户的数量、从事的买卖、家庭贫困程度等事无巨细地写进报告提交给领导,这样的基层干部不止一位,最终形成了剧中人物王嘉文,他从打击投机倒把的“打办”工作人员转变为推进个体工商户合法化的觉醒者。
“原来更偏向章华妹的个体奋斗史,现在更像两股力量拧到一起。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共同推动的过程,一股是自下而上的力量,一股是自上而下的力量。”王嘉文这个人物的确定让张贝思走出了创作的困境,她形容《纽扣》这集的题目也仿佛事先设下隐喻一般,连接起底层群众和基层干部。在拍摄时,剧组在常州古镇遇到一位以前卖纽扣的大爷,剧中那些彩色的纽扣多是大爷提供,正出自章华妹成为个体户的那个年代。
“想象的时空和人物真正生活过的空间,这中间有很大区别。”胡雅婷也遇到进入和还原真实的难题,她的三个选题分别是烈士陈毅安、故宫文物修复师高飞和航天员。“氛围、人物、言行、思想等,一一都要真实还原,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胡雅婷的解决方法是找到人物原型或者熟悉他们的人,她联系了陈毅安烈士纪念馆馆长以及陈毅安的孙子,宇航员的选题最难进入,她也找到一位航天员,通过他了解那些上过天或没上过天的航天员们的所思所感。在创作讲述故宫文物修复师《下一个一百年》剧本期间,从破题到剧本写作她和高飞一直保持着联系。拍摄前一天晚上,胡雅婷、导演和高飞在三个人的群里一字一句沟通剧本,确保无误。
《下一个一百年》拍摄期间,胡雅婷全程跟组,每一支笔、每一个盘子的样式,钟表的时间不能晚于下午四点半,所有细节她都和高飞以及同样是文物修复师的丈夫核对。她还因技术问题和导演反复沟通过,生怕出一点儿错。因为这部剧,胡雅婷第一次在故宫神武门和文保科技部参与拍摄。“以前我都在御花园等我老公下班,从来不能进他们工作的地方。”胡雅婷回忆时脸上透着激动与兴奋,“挺梦幻的。”
“像是穿越了一样”
最开始,梁振华联系编剧们加入《理想照耀中国》时,许多人忐忑道:“太难了。”等到各集开始拍摄制作并陆续播出后,他们纷纷给梁振华发来表达激动的微信。张贝思在《纽扣》开机当天给梁振华发了一条消息,告诉他,在那一刻她感觉到曾经离她很遥远的人和事突然间出现在了面前,“像是穿越了一样”。
张贝思说这是纪实的力量,她回忆《纽扣》一集的创作。“这些基层干部有很多选择,他们可以不用当出头鸟,那个时候存在很多思想阻力,他们能冲破这些阻力是很有勇气的,这是那个年代的理想主义。”
2005年,张显考进中国传媒大学,一年前这所学校还名为北京广播学院。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为听众播出《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名篇的播音员齐越执教于此。张显记得,从他的宿舍楼通往影视艺术学院楼的路上有一座人物雕像,正是播音员齐越。直到成为《播音员》分集编剧,在创作齐越向全世界现场直播开国大典这段时,张显的心情很激动:“真的体会到他们当时那种心情,那种感情,那种心中坚持的信念。”
“理想照耀的不仅是中国,也是我们自己。我们之前很难这样去了解一个人,在书写时发现,这一百年中当真有一群年轻人,这么去活,这么去梦,这么去坚持,这对创作者们的精神震撼太大了,尤其写电视剧以前多以虚构居多,这次创作对于编剧们而言,也可以称为精神求索的理想之旅。”梁振华感受到,身为编剧不仅仅在书写关于理想的故事,书写行为也变成了一种理想。
梁振华将《理想照耀中国》中呈现的“理想精神”归为四类:一是追求和坚守崇高的信仰;二是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牺牲;三是用热忱和情怀在工作岗位上绽放光芒;四是朴素而执着地追求幸福生活。“有最朴素的个人主义,也有最宏大的关于信仰的坚守。”
在胡雅婷眼里,航天员的理想是永无止境地探索浩瀚的宇宙,文物修复师的理想是用手艺和光阴守护文物。陈望道和陈毅安的理想是为国家奋斗,章华妹的理想是为了美好生活奋斗。“理想或许有大小之分,但所有的理想都是非常真诚的。”六岁的女儿现在也会跟着胡雅婷一起看《理想照耀中国》,小孩尚不知道什么是《共产党宣言》,但仍旧让胡雅婷很激动。“这一代孩子从小就在他们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我觉得等他们长大之后,也会慢慢地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新的力量。”
创作《我是小方》分集剧本期间,梁振华收到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发来的一首英文歌曲She Waits,创作者是一位外国歌手Eric Allen,歌中的母亲在等待儿子方大曾归来。
方大曾是《我是小方》的原型人物,在历史上是一名战地记者,通过相机和文字记录了许多抗日题材摄影作品。1937年9月30日,25岁的方大曾在《大公报》上发表《平汉北段的变化》后,音信全无。梁振华和《我是小方》的创作者们听到这首英文歌后,深受触动,他们将已经写好的剧本重新修改,新增了母亲等待小方三十二年的场景。
“我们试图感染大家。”梁振华说,“正是因为有这些人,中华民族才会有坚强的脊梁。”
南方周末记者 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