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鄂伦春斜仁柱制作技艺(非遗)

2021-06-01

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生活在这里的鄂伦春族先民自古以来居住在兴安岭原始密林中,从事着具有原始特征的狩猎生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居民俗文化,其中鄂伦春族古代居所“斜仁柱”就是其中之一。生活在这里的鄂伦春民族保留并延续发展了斜仁柱制作技艺。2009年鄂伦春斜仁柱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鄂伦春族人中,斜仁柱有时叫撮罗子。早在南北朝时期《北史·室韦传》中就有“桦皮为屋”的记载,这就是“斜仁柱”,也称“仙仁柱”或“撮罗子”的居室。“斜仁柱”是一种圆锥形的住所,“柱”在鄂伦春族语中是“房”的意思。“斜仁柱”用桦木支撑、固定,之后搭上覆盖物,包括皮制的“额伦”、用桦树皮制的“体哥沙”、草或苇帘子。

搭建“斜仁柱”其实并不难。砍上二三十根落叶松杆,锯成两人高的样子,剥了皮,将一头削尖了,让尖头朝上,汇集在一起;松木杆的另一端则贴着地,均匀地散布开来,好像无数条跳舞的腿,形成一个大圆圈,外面苫上挡风御寒的围子,“斜仁柱”就初具成型了。

早期鄂伦春族人用桦皮和兽皮做“斜仁柱”的围子,后来很多人用帆布和毛毡了。季节不同,围子的材料便不同,夏季天气暖和时,用桦树皮就可以了,到了寒冷的冬天,用野兽的皮毛才能挡得住严寒。

鄂伦春族人十分耐寒,冬季的“斜仁柱”内除用皮围子外,只是烧一堆火取暖,住在“斜仁柱”的人都是盖一条毡子或一条被子,下面铺的是扦皮褥子或鹿、秆皮垫子。皮褥子下边仅仅垫一些细碎的树枝。

由于“斜仁柱”这种住所搭建起来简便易行,为猎民游猎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狩猎季节到来,猎民们便拆掉“斜仁柱”,把木杆等搭建“斜仁柱”的材料捆绑好,放在猎马上,随时随地搬迁到猎物多的地方。

随着禁猎的全面实行,鄂伦春猎民彻底放下猎枪,放弃了以前的生产方式,全部下山定居。定居后的猎民完全不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有的猎民勉强在屋里住了一夜,第二天就立刻在屋外搭起了“斜仁柱”。鄂伦春族人喜欢住“斜仁柱”,因为每到夜晚,躺在“斜仁柱”里,能够透过顶部,看到天空中闪烁的星星和如水的月光。或许,只有与自然同栖共眠,才能让他们安心入睡吧。

张金芳整理

来源: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厅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