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陕西一大学老师建3000平地下图书馆,曾靠讲课升副教授
图书馆是临时的,副局长也是临时的,几年之后那座几万平米的综合大楼建起了,这座小小的临时馆或许就会消失。
但她顾不上这些。此时此刻,在电脑系统一整列的书目里,选出最合适的那个版本,复制,输入“ISBN: 9787521712766”。这是她能把握住的微小的,可以做好的事情。
撰文丨杨宙 编辑丨糖槭 摄影丨宋璐 图片编辑丨达达 出品丨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没有一份是“及格的”
故事是从一个建图书馆的任务开始的。去年秋天的时候,西安碑林区文旅局接到一项指标任务,区里要建一座公共图书馆。没人把它当作一件多么艰巨的事儿,毕竟眼下的情况是,经费拨下来了,场地虽有些波折也定下来了,就连这一年临时调来挂职的副局长,之前都是陕西科技大学的文学老师。
前来挂职的杨素秋那会儿也没觉得有多大的事儿,一口答应了。那时她刚开始挂职一周,一年以后还要回到高校去。在她想来,毕竟图书馆也就是一屋子书,和一屋子书架,摆进去,装修好,差不多就完工了。况且这座3000平米的小馆不过是个临时之所,等未来(也许是几年后)区里几万平米的文体综合大楼建好了,这个过渡时期的临时馆也就废弃了。因此,各方面因素看来,这一次建馆的要求都不算太高。他们所需要做的只是在半年内,让这座图书馆从无到有,顺利开馆。
关于理想中的图书馆,杨素秋描述过它该有的样子,“这里分外安静,遇见书,遇见人,都有一种古典主义的美妙。”
可实际情况却一点一点超出了杨素秋的想象。先是选址,想象中的图书馆应该是明亮舒服的,最好有一排落地窗,可她去实际的场地一看,那里却是墙壁脱落、电线四处裸露。而且图书馆还在地下,在一排面馆、奶茶店和瑞幸咖啡的楼下。淹没在其中,或许连找到图书馆的电梯入口都是一个难题。后来杨素秋才得知,原来图书馆建筑除了面积大,最重要的是承重能力,要承受巨量的书和书架。而在只有23.36平方公里,寸土寸金的碑林区,还能找到这样一个地下场地就已经算幸运了。
图书馆原本是一个地下室,当做库房的这部分大体上还保持着原貌
场地不如人意,只能在馆内建设时多花点心思。临时馆意味着经费也远比正式馆少,杨素秋和馆长计划着,装修施工就从轻就简吧——但也不能忽略细节,比如投影幕布要选哪一种,音箱
效果哪种好,怎样在图书馆装一个儿童饮水机,矮小、防烫伤,方便小朋友取水,一切都是学问。还有许多琐事需要协调,挂牌得问城管,搬家具得找城管,就连运送书架也需要额外安排时间,几吨重的大卡车只能在半夜12点到早晨5点进西安。
当然,一座图书馆最重要的是书,经费得花在最重要的东西上。在图书馆界,有个词叫“馆配”,一般而言,图书馆里的书由书商通过各种出版社的渠道统一采购,他们会提供不同组合形式的采样书单。在碑林区这座不大的图书馆,如果把书架全装满,书目数量也会达到大概8万本。在书商发来书单前,杨素秋以为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差不多只要在书单上勾选,把不合适的书目剔除掉就差不多了。
结果选书却成了最艰深的课题——那些被书商称作“馆配”的书单,没有一份是“及格的”,杨素秋期待的是人民文学、中华书局、上海译文等出版社,可书商的单子里,许多出版社闻所未闻,书目里夹杂着诸如《塔里木河农垦研究》《如何做一个美丽的女人》等滞销书,她觉得不可思议。书商则告诉她,批发书2.5折起,但想要好的出版社,进价就得在五六折以上,那样带来的问题几乎是显而易见的,馆藏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