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杨佴旻的宣言:中国水墨画的新生与崛起

2021-06-02

《罂粟花》68×136cm 2021年

杨佴旻持续专注地探索中国画的新面貌,对绘画语言的继承和发展保有思考。他的艺术灵感与创作喜好十分广泛,少年时就对中国水墨画、陶瓷作品、版画、雕塑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立志踏上这条开放自由但前途不定的探索之路。

《金阁寺》DA版画 32×57cm 2021年

他首先通过研习传统画论提高自己的绘画和雕刻水平,入门教程就是《芥子园画传》,这是一部系统详尽、广为人知、也最受习画者推崇的画谱之一;在研习中,杨佴旻看重的是“通过彩色雕刻来更好掌握水墨画,而不是以此成为雕刻家” 。他早早显示出对三种主题的偏爱:静物、山水和人物。这位年轻艺术家不仅继承古代绘画传统、也对中国当代艺术多有关注。在最近的一篇访谈中,他谈到自己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当代艺术的评判标准应该建立在世界性的评判标准之上;它依据的是人的尺规。上世纪的大师,如徐悲鸿、林风眠等,已经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水墨画进行革新,令其符合当代人的需求。而为此,他们必须主动融入世界标准” 。杨佴旻毕业于南京美院,并获得美学博士学位。他同时对文学创作怀有极大地热情。他的诗歌作品不断地丰富着他的绘画和雕刻创作,而他在美学方面的造诣也为其艺术风格打开了更为丰富的维度。

《竟放》宣纸、墨、国画色 67×92cm 2019年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杨佴旻出版了大量画册,并成功举办多次画展,这不但体现出他的创作热情和充沛精力,与艺术家本人的气度风仪也和谐一体。他在创作方面的活跃令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南京艺术学院新水墨画研究所所长。他鼓励开放式的讨论,从而支持了画家个人在风格上的创新。他还指出,“在当代艺术界有个一直被忽略的问题,很多人对水墨画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认为水墨画的材料是画不出鲜艳色彩的。自上世纪起,中国艺术家就致力于改变这一局面,希望赋予水墨更为丰富的色彩。林风眠就在墨色与重彩之间找到了极佳的平衡点。虽然这种手法尚未发展成派,但水墨画的新形式已经越来越显著地浮现出来。在当今中国,结合了传统水墨与鲜艳色彩的画作创作日益增多,这将成为今后中国艺术的主流”。杨佴旻还认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现代化社会,绘画怎么能一直固守在古人的黑白水墨世界里呢?只因为它以“墨”为名吗?如果水墨画家不敢或者不去尝试彩色,那是他的个人选择,和水墨画的材料无关。在宣纸上创作的同仁们,请为你的作品添加上颜色吧,这会令画面更具魅力!” 这些观点显示出杨佴旻长期深入的艺术探索和反思赋予了他广阔明晰的视野,令他敏锐地抓住了未来艺术发展的理论突破和创新方向。

《太行的早晨》纸本设色 140x310cm 2012年

艺术家偏爱的题材:从人物到静物

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杨佴旻在世界各地游历的点滴感受,以敏锐的观察力和非凡的表达力逐步确立了自己偏爱的主题:室内人物,静物(通常是构成内室的重要元素)和风景,展现人类与自然的虚实相形、气韵相通。不管承认与否,杨佴旻的艺术成功地结合了感性与反思,展现出一派全新气象。他所偏好的室内画等主题确实带有明显的西化特征,但西方艺术只是他创新尝试的出发点,整体氛围贯穿着我们无法忽视的东方气息、汉文化内核,他融汇东西艺术,以跨文化视野营造出一个理想的宇宙。

《三月》68×136cm 2021年

人物

杨佴旻的人物画吸收了日本二十世纪30年代浮世绘画家和西方画家马蒂斯、以及内景主义画派维亚尔的精髓。他运用创新的独特技法来描绘人物在室内的日常生活,将人物融合在背景之中,同时人物身旁的每一个静物,装饰都各具形意分量。比如他在2002年完成的作品《小芳》,年轻女子身着黑裙,仿佛浮现于身后壁纸上的深色图案,形成色彩上的鲜明对比,而女子对面的花束和窗户中透出的一角蓝天也令构图开阔丰满。与之相比,1999年的作品《厨房》 (120x180.5cm)则呈现了完全不同的观感,画家更多吸取了法国画家安德列·布拉吉利(André Brasilier)的色彩风格,而布拉吉利本人也深受日本画风影响。此外还有2002年完成的《假日》(57x45cm),画中配色及大面积的黄色主调自然营造出轻松、安逸的氛围。

《小芳》纸本设色 40X32.5cm 2002年

大幅山水画

杨佴旻山水画的格局显示出他对传统国画名家,尤其是唐代及清代山水画气象的继承与发扬。这两个朝代是中国山水画、尤其是名山大川入画最为盛行的时期。在他笔下诞生了《五台山》(2013年,79x112cm)、《太行的早晨》(2012年,143x309cm)和《长城》等一系列作品。在21世纪的今天,用传统的题材进行创作是对艺术家才华、胆识与革新精神更大的考验。他对自然、对微观宇宙、对包育万物的悠悠天地的审视饱含敬慕与喜悦之情,作品不仅充满新意,且引人神往,仿佛不断向观者发出同游之邀。

《太行云烟》纸本设色 95x169cm

静物

这个题材虽然轻松,在西方艺术中却被视为最容易落入陈规、矫揉造作的主题。如果从法语直接翻译,“静物”这个词在法语中直译为“死物,没有生命的物体”,本身就带有一丝沉郁之气;而中文的“静物”与英语中“不动的物体”更为贴近。在杨佴旻的笔下,静物却焕发出了活力和生命力,他对物体的取舍、精准的构图皆令画面主体在周围世界的显现-隐退中、在整体构图中凸显出来,鲜活宛然。以《蓝天》这幅画为例,蓝天白云下簇簇红色、粉色的金鱼草展示出自然强大的生命之力,而国画色彩在宣纸上竟呈现出油画般的雕刻感,画家对绘画材料的掌控和应用功底由此可见一斑。同样地,这种由画中元素和谐共生所带来的神奇效果也体现在以花卉为主题的《红叶》、《粉红色的记忆》、《花开时节》这几幅作品中,花朵与几何、抽象元素的色彩对比是它们共同的亮点。杨佴旻笔下形态的自由和无拘无束让人不由得联想到英国当代艺术家吕西安·弗洛伊德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前者受后者影响,而是两位艺术家共同追求的艺术目标、创作之悦的体现……

节选自柯孟德(Christophe Comentale)博士

《杨佴旻,坚守中国中心主义人文思想》

《山茶花》墨 宣纸 国画色 136x68cm 2021年

艺术家简介

杨佴旻

中国曲阳人,艺术家、诗人、荣誉爵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文学博士。1995年赴日本名古屋,几十年来往复于世界多地,进行艺术创作与交流。现为欧亚文化组织亚洲区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校董,西班牙康普顿斯大学讲席教授,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当代人类文化学研究所自由研究员,美国圣赛德艺术中心客座研究员等;曾获得多种专业奖项。

2003年获首届哥伦比亚世界绘画贡献奖(美国),2017年中国诗歌榜十大艺术家诗人,2018年获荣誉爵士十字勋章(法国),2019年获法国沃尔维克市荣誉市民,2020年胡润艺术榜上榜艺术家,第六届中国当代诗歌奖贡献奖。

在世界多地举办个展,作品被梵蒂冈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巴黎市当代艺术库等国内外重要博物馆、美术馆收藏,著有画册、学术专著、诗集等。现居北京和东京。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