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昔日文坛巨匠余秋雨,为何会成为同行公敌?梁宏达:此人极其虚伪

2021-06-03

曾经有评论家对余秋雨作出过如此评价:“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

作为著名的文学家,余秋雨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他曾经是最年轻的文科教师、大学校长,是文学领域的翘楚,但是最后竟成为了同行眼中的“无耻文人”。

余秋雨曾经以《文化苦旅》而人气飙升,一时间他的名字传遍了大街小巷,让人认识了在文学界中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可是,多年之后,这位曾经文学界中数一数二的人物竟在众人的批判之下跌下神坛,甚至连著名主持人梁宏达也对其作出“此人及其虚伪”的评价。

走上文学巅峰之路

1989年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将余秋雨推向了文学界的顶峰,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极有代表性的作品,此书出版之后就被一扫而空,奠定了余秋雨在文学上的重要地位,从此余秋雨也成为了文学界中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余秋雨的文学成就源于他从小对文学有着极其强烈的兴趣。

余秋雨出生在浙江省余姚市的一个小县城,他从小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母亲是名门贵族的千金小姐父亲是当地的政府公职人员。

余秋雨从小就过着富足的生活,可是突然有一天家中横遭变故,一家人为了避难只能暂住在乡下,即便是在苍茫的逃难中,余秋雨依然坚持要带上两箱他珍爱的书籍,可以看出余秋雨从小就有着对文艺的喜爱与热情。

在上中学的时候,李秋雨只要一有空余的时间,就会到图书馆去读书,为了完成他的艺术梦想,在考取大学的时候,他就选择了上海戏剧学院,并且顺利考上该学院的文学系。

大学期间余秋雨也是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动荡时期他的父亲被关押,他本人也受到了牵连,但是余秋雨并没有放弃他的艺术之路,在他的坚持下,他顺利读完大学。

由于余秋雨的才华出众,在他39岁的时候就被推荐担任文学教授,他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之后还任职过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以及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正当余秋雨的事业已发展到如火如荼时,一心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余秋雨突然放弃他的教育事业,前往西北高原去探寻历史文化,在旅行结束之后,他写下了《文化苦旅》一书,此书一出赢得了巨大的反响,紧接着又发表了《行者无疆》、《千年一叹》都深受读者热捧。由于余秋雨新颖独特的创作风格一时间深受大众喜爱,他也从此登上了文化圈的神坛。

登高易跌重,一朝成公敌

余秋雨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的自身就有着一股传统的文学气息,他的成就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但是,登高易跌重,不知何时余秋雨慢慢受到大众的反感,同行中人也将他视为公敌,从此他就从“神坛”跌下,名声扫地,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他个人的品行。

由于读者对其作品的深入研究,渐渐就发现他的作品表面是弘扬中国历史文化、是追求文化的修行,但是,当细细品味后就会发现,在他的作品中时常会有着一种优越感以及自我炫耀吹嘘的感觉,这与他身为文人的谦谦君子形象截然不同,因此有圈中的人评价其作品是“文化口红”,丝毫没有内涵。

就连易中天教授在对《余秋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做出“毫无营养可言”的评价;著名主持人梁宏达多次在节目中评价余秋雨“此人极其虚伪”;就连一开始对余秋雨十分欣赏的韩寒也表示其作品浅薄并不高深。

本来余秋雨在众人的心中有着很好的形象,如今由于外界对其作品甚至其品格的不断批判,使他文学大师的形象一落千丈,即便他依旧保持着文人的自信与傲骨,但在面对悠悠众口也只能作出适当的妥协。2017年,余秋雨发表了《泥步修行》作为其文学生涯的封笔作,然后渐渐地在文学圈中隐退。

品行不一,德行遭争议

对于余秋雨众人争议的点并非使其作品的专业性,反而是通过其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个人品行。曾经的“石一歌事件”在当时就引起的巨大的争议,至今就连余秋雨本人也不愿意再提起此事。

事件发生在动荡时期,余秋雨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加入了一个写作的组织,但是由于当时发表的文章中被认为有很严重的政治思想问题,有不少的人因为此事受到牵连,但唯有余秋雨却逃过了处置,而且之后在文学界的名望还越来愈高。但是有不少的人因为此事而认为他是“文化流氓”。

对于08年的汶川地震许多人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当时全国哀悼,有来自各界捐款捐物,当时余秋雨也有参与其中,但是对于他的表现却引来了公众的指责。

先是余秋雨所发表的《含泪劝告请愿灾民》,在文中的字里行间表现出的是冷漠,丝毫没有温情可言,反而让人觉得是向政界献媚。

再后来为了提升自身形象,他高调对外界表示为灾区捐献了上百万的资金,但后来被人查出在捐献的名单中并没有余秋雨的名字,虽然时候红十字会也解释余秋雨所捐赠的是图书为主,但是此说法还是难以服众,而余秋雨也坐实了“诈捐”的罪名。

在发生了这众多的事件后,余秋雨已损失了很多的人缘,他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已经无法挽回,这位曾经受万人追捧的文学大师,他有着独特的气质与文采,他是文化的探险家,他有过光辉的时刻,现在却在经历这人生的低谷,或许他也在励精图治,准备着有一天能够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公众面前。

结语

追求文化艺术的人向来都是孤独的,因为文人的傲骨驱使他们不轻易向世俗低头,所以对于文学追求者来说,他们需要经历常人无法理解的冒险与修行,但对于一些自视过高的文人,品行不一,往往最终会遭众人反感,从而也断送了自己大好的事业。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