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化传下去——纺车

2021-06-04

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化传下去

纺 车

纺线是织布前的必备工作。在以前,想要织好一匹布并不容易。首先,要准备好棉花。然后将棉花分块儿展开铺平,借助高粱莛秆儿搓成一个个棉条,类似油条似的空心棉捻儿,然后是纺线。这时候就要用到纺车,还要经过拐线、浆线、拉头等工序,最后才是织布。

纺车

古时候,先民最先使用纺轮来纺线的,是在沧州博物馆历史厅陈列着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纺轮。但纺轮纺线效率较低,而且粗细不均,纺车则解决了这些问题。出土文物证明,汉代纺车已非常普及。

纺车,是木质的,由轮子、摇柄、锭杆儿、支架、底座等构成。纺车底座呈“工”字形。有一个小支架安锭杆儿,大支架由两根牢固的木柱构成,相距约40厘米左右。柱上端有安主动轮轴的圆孔,轴的一端有摇柄。主动轮的辐条是中间带圆孔的条状薄板,呈张开的伞骨状,六到十片不等。用线绳把两组辐条呈“之”字形相间张紧,辐条略向内弯曲。张紧的“之”字形的线绳是轮的“辋”,辋上挂着传动绳。纺线时,左手持棉捻儿,先捻出一段细线粘在锭杆上,右手摇动摇柄,主动轮带动锭杆迅速旋转。左手的高度与锭杆一平就把两股纱纺在了一起,一边放捻一边向后移动,纺好的线达到最长时将手抬高,把线缠在锭杆上,然后降回到与锭杆一样的高度纺下一段线。反复操作后,锭杆上形成一个棉线穗儿,将棉线穗儿取下,再去纺下一个穗子。

陶纺轮

在以前,纺车几乎家家都有,还曾为解决解放军穿衣问题立下汗马功劳。周恩来总理还曾亲手纺过线呢!

作者 王 玮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