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热带风暴:印度尼西亚现当代艺术叙事

2021-06-07

展览“热带风暴——印度尼西亚现当代艺术叙事”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展览将艺术家们的作品融入了印尼艺术史迂回曲折的长河之中,近乎完整地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印尼现当代发展的历程。展览重视审美语言的多样性,囊括了绘画、雕塑和影像作品。两条叙事主线一方面概括了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风格和主题,另一方面通过聚焦艺术家、团体和学派以及其间的联系来勾勒印尼艺术世界的轨迹。每件艺术作品都有着时代的烙印,提醒我们回顾过往、关注现在以及放眼未来。

> 展览现场

在全球进入文化多中心的时代,除了艺术、文化一直都很活跃的纽约、巴黎、威尼斯这样的城市,人们也开始关注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地方。近年来,印尼艺术团体不俗的表现备受国际市场关注。展览的总策划、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介绍:“随着历史的变迁,印尼现当代艺术不断涌现出新的表达,追根溯源都与其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有关。由于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殖民历史的交融,使得印尼现当代艺术也经历了多元的融合。一方面是传统的艺术表达,例如波斯细密画、印度教绘画风格;另一方面是西方殖民时期带来的写实欧洲艺术体系,以及相对系统的艺术教育,这些艺术形式在印尼汇流,不断产生冲突和妥协,它们在激荡中融合,在对峙中不断重返历史以寻找自己,逐渐形成了万隆、日惹、雅加达和巴厘岛四个艺术重镇。而这四个城市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立场,形成了各自文化酝酿内生的根据地和新艺术运动的策源地。”

> 尤斯蒂安·贾芬·维比索诺,《诗意的社会》,2016-2018

图左> 乌米·达兰,《对生命的渴望》,1994

图右> 艾林·德维阿坦托·苏纳约,《地层7》,2012

展览的第一部分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印尼艺术的发展。一批本土艺术团体在引进现代艺术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被称为“桑加”的艺术团体活跃地组织展览及其他形式的艺术活动。画家苏佐佐诺便是在爪哇岛介绍与推广“桑加”模式的人物之一。1938年与1946年,他与同侪分别在雅加达和日惹建立了“印度尼西亚艺术家联盟(PERSAGI)”和“印度尼西亚青年艺术家协会(SIM)”,后者即为亨德拉·古那旺与阿凡迪成立的“人民画家协会”的前身。苏丹介绍,这一时期,大部分艺术家最初都推崇现实主义,随后成功发展出各自的艺术语言与创作风格,这批作品也成为20世纪印度尼西亚艺术史上重要的代表性作品。其中,西奥·迈尔(Theo Meier)的《头顶圣餐的巴厘公主》和阿德里安-简·勒·梅耶尔·德·默普雷斯(Adrien-Jean Le Mayeur de Merprès)的《正在编织和缝纫的巴厘美人》最具代表性,体现出“欧洲人对于巴厘岛女性赤裸上身这一独特淳朴风情的记录。”

图左> 亨德拉·古那旺,《母与子》,1947

图右> 法加尔·西迪克,《空间维度》,1981

中国艺术家李曼峯在当时的东南亚也是举足轻重的华人代表,是中印艺术家联合组织“印华美术协会”的创始人与核心成员。他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方的绘画方法,作品带有浓郁的东南亚文化特色和生活气息。印尼的艺术表达不仅受到本土文化和西方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其他亚洲多元文化的影响,包括中国传统艺术以及印度教、佛教等宗教。

> 阿姆鲁斯·纳塔尔西亚,《解渴》,1962

第二部分“分歧地带”主要记录了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印尼艺术创作的轴心由“桑加”模式转变为艺术学院模式。始建于1947年的万隆技术学院、始建于1949年的印尼艺术学院以及始建于1976年的雅加达艺术学院都深刻推动了这一转变。这些学院不仅采用了现代艺术的教育体系,而且还引入了新的绘画美学标准。万隆的艺术课程部分是由欧洲的画家与教育家设置的,因此更倾向于引介欧美现代艺术的最新发展,尤其是抽象主义。而日惹的艺术课程体系则来自于“桑加”,因此更倾向于社会现实主义,两座城市教育的区别导致了不同美学风格的形成。

> 德德·埃里·苏普里亚,《混凝土施工》,1996

1950年,印尼的一批艺术写作者、评论家、画家和其他文化从业者成立了“人民文化协会:”(LEKRA)。从两位成员佐科·佩基克(Djoko Pekik)与阿姆鲁斯·纳塔尔西亚(Amrus Natalsya)的作品可以看出,协会的初心是通过艺术实践推动社会进步。“人民文化协会”鼓励成员“走下去”,直接关注普通人民的生活。不属于任何文化群体却持有同样观点的艺术家苏加那·克尔顿颇具影响力,他认为艺术应当反映对社会现实的认知,这一观点也体现在他的画作中。因此,第三部分“走向人民”中有大量的记录人民劳动场景的作品,艺术家们开始通过作品反映人民疾苦,记录现代福祉并未让所有人都受益的真实场景。佐科·佩基克的作品《我的火车不久停》就描绘了一幅这样的画面,远处的高速公路上是飞驰的小轿车,近处“不久停”的火车上已经人满为患,却还有很多人想要挤上这辆火车。阿姆鲁斯·纳塔尔西亚的作品《解渴》表现出一个农夫在种植园中喝水,他的身后是三个象征着工业化的大烟囱。这些画面用生动又微妙的方式表现出现代社会和人民生活之间真实的差距,带有极强的反映现实和批判的意味。

> 辛杜达索诺·苏佐佐诺,《坚不可摧的沙漠》,1976

展览的第四部分“交叉路径”记录了1998年后,苏哈托时代政治改革使印尼艺术进入了另一个阶段。新一代艺术家在信息技术爆炸的背景,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审美更趋多样。在这一阶段,大量新生技术为艺术创作带来活力,印尼艺术家们开始采用影像、装置等形式创作,不同的艺术趋势在同一时空中并行不悖。这一时期,印尼加入了全球艺术的嘉年华,此时“当代艺术”这一宽泛而全面的名词正在将各类艺术的不同分支与暗流囊括其中,展示出一个多元化的格局,而此前现代艺术描述的渐进式线性逻辑正在被抛弃。

> 展览现场

印尼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复杂的政治格局以及极大的贫富差距都为思想的碰撞酝酿了适宜的土壤。在展览中可以看到,每一段历史都为印尼带来不同的文化,而这些文化都深刻影响了印尼的艺术形态。苏丹说:“这次的展览就像是一个简单的社会模型、民族模型、文化模型,清楚地记录着时代和历史。”

> 尼约曼·马斯里亚迪,《老大哥们》,2000

文 Article > 吉丽 Jill

图 Pictures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Tsinghua University Art Museum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