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中国近代报章培育出了思想界和革命者

2021-06-07

作者:郑渝川

本号原创首发

所评图书:

书名:《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典藏版)

作者:章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4月

清末民初的思想界,是在鸦片战争后,舶自欧洲的传媒物、出版物新形式报纸,在中国内地落地生根,所培育的成果。早期传教士创办的报章,引入了报纸的形式,但对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影响相对有限。随后出现的《申报》和《万国公报》的影响力就大不相同。

《申报》创刊于1872年,在信息采集和销售上,都采取了上海本埠和外地重要紧急信息全覆盖,以及销售扩张的模式。而后,《申报》在办报方针的宣传上,凸显该报的全覆盖特点,向读者传递看完该报,就不必再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信息的形象。比如该报在获得乡试放榜信息后,就能在次日刊出。这种理念和方针,在一个多世纪以后,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头十年的中国各地晚报、都市报兴起的时代,也成为诸多报人秉持不易的法则。

围绕《申报》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报章,士人得以了解大量的中外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清王朝的重大政策和决策、行动,国际动态,国内大都市重大新闻。除此之外,还包括民间生活信息。复旦大学历史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章清在其所著的《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一书中谈到,清末民初,报章深入下层社会,影响普通人的生活,尽管“以中国幅员的广阔,各种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缺乏,以及文盲人口的众多,新知识、新观念在下层社会的传播自是困难重重,但其成效也不可低估”。

也就是说,中国近代报章不仅仅搭建起一个公共舆论场,将士人精英培养为读者以及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而且还扩散到了其他社会阶层,吸取其中的精英实现阶层的跨越,加入到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大潮之中。民国时期的思想界一度呈现出活力四射的状态,就是因为不断有“新鲜血液”的注入。

《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这本书首先探讨了清末民初思想界的形成背景。这一时期也正值中国国内的国家意识得以强化,思想和知识精英注重从海外引进相应的理论,并结合本国实际进行阐发,而报章、学校、学会无疑成为了很好的传播和建设载体。而在国内各地形成办报热潮后,前述进程得以加速。

近代的思想家,包括孙中山先生在内,都曾强调当时的国人乡党观念强而国家观念弱。报章的出现,却有利于将乡党观念推动向着国家观念的方向发展。

《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书中指出,民国初年,报业开始迎来了繁荣。1921年各地出版的报章种类,超过了1000。而且,上海等重镇的报刊已经扩展到了全国。这些无疑都有助于书作者所说的构建起“思想版图”,让民主主义、共产主义、女性主义等思想潮流传递到全国,并因海外留学归来的思想和学术精英的担纲,吸引本土知识的精英和准精英们,组成了思想界。随之而来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论战,很大程度上就展示了中国民国时期思想界的力量。

这本书指出,在20世纪初,报纸这一新型传播媒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成长,构成了近代中国历史演进进程中的独特风景。报纸传播知识,引介局势,加速了国家观念的深入人心,从甲午战争到抵抗八国联军侵华,列强就曾惊愕的发现,短短几年时间内,中国人对于国家的认同程度大为提高。报纸“开民智”的作用还包括科学思想、民主和自由观念的引入,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1921年之后的革命,来自中国各地的精英经由报章、书籍传递的思想、知识、观念,强化了自身的道德使命,不惮牺牲,投身于拯救国家危亡的事业之中。而经由报章、学堂而培育的新一代知识精英,许多人也选择了出外留学,然后再回国报效国家,以自己的毕生努力,极大地缩小了中国与工业国家在科学、工业实业等多方面的差距。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