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纽约MoMA新展:呈现王澍朱锫等建筑师八大项目

2021-06-08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近日宣布,将于9月开始举办“再利用,更新,回收:中国近期建筑”(Reuse, Renew, Recycle: Recent Architecture from China)展览,聚焦于中国新一代建筑师和他们在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承诺。参展建筑师包括王澍、袁烽、柳亦春、陈屹峰、徐甜甜、朱锫、董功和张轲。这些建筑师对于将建筑景观彻底推平重建的方式普遍抱有怀疑,更注重相对小规模的干预,寻求有意义地参与到已建成的环境和社会结构中。

2021年9月16日至2022年7月4日,MoMA将于街道层展厅展出中国新一代建筑师的八个项目。它们将展现建筑方法的多样性——从前工业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建筑材料的回收、对古代建筑技术的重新诠释,到以非侵入式建筑的插入来振兴乡村或整个地区的经济。参展人包括: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业余建筑工作室(王澍、陆文宇)、创盟国际(袁烽)、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柳亦春、陈屹峰)、DnA建筑事务所(徐甜甜)、朱锫建筑事务所(朱锫)、直向建筑事务所(董功),与获得阿卡汗建筑奖的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张轲)。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设计:朱锫建筑事务所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地点:江西景德镇 schranimage

该展览经过了四年的研究,包含了与建筑师的广泛对话,以及对所有展示项目的大量实地考察,将展出模型、图纸、照片、视频、以及近期购置的约160件中国当代建筑作品的实体模型。本次展览由菲利普·约翰逊座席建筑设计总策展人Martino Stierli,与建筑设计部门策展助理Evangelos Kotsioris共同组织。上海同济大学李翔宁教授提供策展建议。

龙美术馆西岸馆;设计: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地点:上海 摄影:苏圣亮

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建筑热潮相伴,使中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建筑场。多年来,建筑师们一直关注城市大型项目和华丽的建筑物,其中很多都由西方建筑师设计。现在,独立于国营设计院的年轻一代建筑师开始了反思。

王澍是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建筑师。他因批判性地反对“欠缺灵魂的所谓专业现代建筑”而在学术界闻名。普奖评委会曾对其评价:“他的建筑是永恒的,深深扎根于历史背景与环境,但又具有世界性。”此前,王澍在一次论坛上曾指出,正如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结构主义学家Claude Lévi-Strauss所提出,人类所面对的各种冲突,最深刻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冲突,建筑学同样如此。根据他的观察,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中国建筑在现代主义和中国本土之间逐渐浮现出一个有张力的空间。“中国涌现出一批建筑师,他们围绕自然材料的观念,把现代主义语言与之进行交叉讨论,最后落实到建造上。”

这些建筑师对城市建设的“白板法”(tabula rasa approach,即一种将原有建筑与景观彻底推平重建的方式——编者注)普遍抱有怀疑,尽管这种方法已经改变了中国的城市肌理,以及数百万人的日常生活。他们更注重相对小规模的干预,寻求有意义地参与到已建成的环境和社会结构中。除了探索城市建筑新旧融合的可能性,这些项目中的大部分都位于传统意义上的人口中心和特大城市之外,推动了中国二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复兴。

参展建筑师柳亦春一直关注在建筑中“与废墟共同工作”,他曾在一次演讲中分享道,“少拆就是最大的可持续。少拆就意味着一种保留,这种保留也是文化的一种可持续。”在他看来,建筑公共性是和建筑的某种“废墟感”,或者是无意义、中性化相关的,这是公共性很有意思的一个方面。”

朱锫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御窑博物馆位于江西景德镇历史街区的中心,毗邻明清御窑遗址,地段周边环绕着不同年代的建筑。御窑博物馆的地域性实践融入了对场地的阅读,这种复杂的分析涉及到了城市学、考古学、人类学、气候等相关知识领域。御窑博物馆由八个大小不一、体量各异的线状砖拱形结构组成,沿南北长向布置,它们若即若离,有实有虚,以谦逊的态度和恰当的尺度植入于复杂的地段之中。

阿丽拉阳朔糖舍酒店;设计:直向建筑事务所;地点:广西桂林 摄影:苏圣亮

在参展建筑师的项目中,直向建筑事务所的阿丽拉阳朔糖舍酒店位于广西省阳朔县漓江边一处山坳,有着具有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场地内自然景观丰富,并保留有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老糖厂。为保护漓江生态环境,老糖厂在80年代被叫停,幸运的是其建筑被完整保留下来。建筑师董功及其团队将老糖厂视为一代人的生活记忆和情感载体,景观化的消防水池映射出老厂房的倒影,进一步强调出老糖厂的某种纪念性。新、老建筑在同一个秩序中演进、更迭。

DnA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竹剧场位于浙江松阳横坑村,坐落在海拔1080米的尖山坡上,是典型的浙西南山地村落。当地古村落都生长着漫山遍野的毛竹林,但是竹林里却无可停留空间 ,建筑师徐甜甜等结合毛竹的天然属性,在竹林深处的较平坦的场地上,把四周的毛竹有秩序的下拉,围合出类似穹顶的状态,利用生长的竹子来围合开放休憩空间,让这个竹林剧场成为一个有生命的新陈代谢体。

竹剧场;设计:DnA建筑事务所;地点:浙江松阳 摄影:王子凌

本展览中,建筑师和项目将展示在今天的中国建造意味着什么,并探索现代建筑如何在这个国家独特的文化背景下稳固地扎根。从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拱顶,到横坑村的露天竹剧场,再到桂林附近的由糖厂改造而成的酒店,展览将研究这些谨慎而果断的干预措施,它们为未来建筑实践勾画了一幅更少开采挖掘、更有资源意识的蓝图。

微胡同;设计: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地点:北京 摄影:吴清山

“微胡同”是张轲领导的标准营造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进行的一次建造实验,目的是探索在传统胡同局限的空间中创造可供多人居住的超小型社会住宅的可能性。微胡同承继着传统胡同所具有的亲密空间,也复兴了其社会性能,同时还增强了它的空间特性。它使用的轻钢结构及胶合板面材,保证了其低造价施工,可发展成为北京胡同更新保护的可行性范本。

(本文据MoMA、Artdaily及“有方”等相关资料)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