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怀宏|我们有时要用心来反省一下,我们匆忙的生命
对你来说,生活中有哪些触动内心的时刻?哪个陌生人改变了你一生?
法学教授罗翔在“我的青铜时代”中向主持人陈晓楠讲述了一段发生在17年前的故事,当时他在天桥上偶遇了一位来京寻求法律援助的奶奶,而随后的对话影响了他一生。“这件事对我影响蛮大的,我就觉得真正的知识,要从书本走向现实。真正的法律,并不仅仅是抽象的逻辑,而是每一个人,鲜活的故事。”罗翔说。
天桥故事。来源:@我的青铜时代-腾讯新闻
#衣衫褴褛的老太太 26岁的罗翔# 登上热搜榜首,很多人因为罗翔的善意,和他善良以外真诚的自我剖析而感动。“德性培养的一个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在某些情况下不假思索就做出对的行为,但这种德性的培养是基于原则的,即基于在我们的心目中认可甚至已经牢固地树立了生命至上和我们应该援助同类的原则。”(何怀宏 语)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北大哲学系教授何怀宏老师的文章《明智与道义》,出自《仅此一生:人生哲学八讲》。
明智与道义
何怀宏 文
本文原载于《仅此一生:人生哲学八讲》
何怀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首届正则思想学术奖的获得者,西方哲学经典的引介者,被季羡林称为“严谨治学、长于思考的优秀学者”。重要学术著作有《良心论》、《世袭社会》、《选举社会》、《底线伦理》、《道德·上帝与人》、《生生大德》、《新纲常》、《正义:历史的与现实的》、《转型中国的社会伦理》(英文)等。另有哲学随笔和文集《若有所思》《心怀生命》《比天空更广阔的》《中国的忧伤》《独立知识分子》等。编有《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生态伦理》《平等二十讲》《域外文化读本》等。译著主要有《正义论》(合译)、《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沉思录》、《道德箴言录》、《伦理学体系》(合译)等。
我们如果像鲁滨孙一样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就只有一个明智的问题,我只需理性地考虑我如何能够活下来,并尽可能生活得安全,有持续的物资保障;但是,在出现了另一个土人“星期五”之后,就还会有一个道义的问题:我应该如何对待他?如何与他相处?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要和诸多人交往,并结成各种各样的群体,那就更会遇到许多道德问题。
明智和道义都可以说是来自我们的意识,来自我们的理性。但它们毕竟又有所不同,如何分辨它们呢?
我们或可以说,明智就是将理性用于自身,考虑自己的真实利益、长远利益或者最大利益。明智并不是恶意,也不是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谋求自己的利益。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损人利己”恰恰会损害自己真实和长远的利益。但明智的确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以“诚实是最好的策略”这句话为例,这是基于明智的一句西方格言,认为只有诚信才是获得自己长远利益的恰当手段。只有诚信才能获得自己的信用和建立口碑与信誉,这里的行动者遵循的是“利人利己”的明智原则。比如一个开饭馆的人遵循这样的准则:我给你方便美味、价格合理的食物,你给我金钱,我从中得到合理的利润,我“童叟无欺”,食物都名副其实,这样可以通过我的诚信不断地赢得回头客,从而使自己的生意能够长久和稳定地发展。
而道义则不仅于此,道义在于相信诚信是一种普遍的人与人相处,也是自己立身的道德之理,是一种“天经地义”,是一种“人之为人”就应该遵循的原则。如果我不诚信,那么我会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违背“天经地义”的人,我会因此感到不安,觉得愧疚和羞耻。即便没人知道我做了这样的事情,我也不想“伤天害理”。比如说,一个人在我这里寄放了一笔巨款,说好第二天来取,却突然遇车祸身故,此事无任何人知晓,也没有字据,我要不要将钱还给他的家人?这时仅仅靠明智的原则来支持诚信可能就不够了,但如果按照道义的原则,我就会毫无疑虑想方设法将钱还给他的家人。
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明智与道义还是会支持同样的行为,就像它们支持诚信一样。我们读对当时社会影响很大的流行读物,比如中国的《今古贤文》和美国富兰克林编辑的《穷理查年鉴》,可以看到有些格言是基于明智的,有些则是基于道义的。下面试举一些有关人际关系的格言。
基于明智的如《增广贤文》中有:“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久住令人贱,贫来亲也疏。”“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穷理查年鉴》中有:“如果你自家的窗户是玻璃的,就不要向邻居扔石头。”“婚前请睁大眼睛,婚后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婚前慎重,婚后宽容”。)“善待你的邻居,但不要撤除篱笆。”“予人快乐,自己快乐。”
基于道义的如《今古贤文》中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不作风波于世上,但留清白在人间。”“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立地之柱石;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育物之根芽。”《穷理查年鉴》中有:“不要出卖道德去买财富,也不要出卖自由买权力。”“诚实的人不接受不属于自己的财富和金钱。”“如果没有正义,勇气就会软弱无力。”“只要怕干坏事,别的就都不用怕了。”
这些都是人们长期生活智慧的结晶,这其中包括了许多对人性、人情世故和人的命运的真实认识,也包含了许多明智的生活劝告。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在有些事情上必须坚持道义,但在更多的事情上我们可能只需要明智,甚至只是符合礼仪就够了。遵守礼仪即可避免许多无谓的纠纷和反感,明智更可避免许多矛盾冲突,以及避免陷入一些道德的困境。至于亲人之间的交往,情感就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而不必事事都要说理,不必一定要分出一个青红皂白,我是你非。但有些时候,还是必须诉诸道义。
“罗翔的人生一课”,来源:和陌生人说话-腾讯新闻
采用和引申孟子的“孺子将入于井”的例证可以很好说明道义的性质。他说一个人救助一个在井边爬着快要掉到井里的幼儿,不是为了要与孩子的父母结交而期望得到答谢,也不是为了在乡党得到名誉,也不是生理上反感孩子的哭声。他救助孩子不是为了“利人利己”,而只是不忍一个幼小的生命夭折。当然,在孟子的例证里,这是举手之劳。孟子举这个例子是说明,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我们如果稍稍改变一下这个例证,假设一个不会游泳的孩子掉到了水塘里,他正在那里挣扎,这时一个大人正路过这里,要去接自己的孩子放学,如果跳下水救他,就会耽误接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还是会义不容辞地去救这个孩子。这也说明了亲疏远近的关系:如果能够挽救哪怕是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的生命,即便是会造成自己孩子的不便,但还是会优先考虑救那个孩子。因为一个生命的存亡,远比自己孩子的等候重要得多。甚至我们还可以假设这是一个深塘,这个大人并不会游泳,他去抢救,可能冒着生命的危险,但还是舍生忘死地跳下水去,那么,这就是一种坚持道义的高尚行为了。
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一个人并不会仔细地推理和权衡才采取行动,这时他会怎样行动就主要靠这个人平时积累的人品和德性了。培养德性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在这里。德性培养的一个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在某些情况下不假思索就做出对的行为,但这种德性的培养是基于原则的,即基于在我们的心目中认可甚至已经牢固地树立了生命至上和我们应该援助同类的原则。
但在不那么紧急的情况下,尤其是在人和人的一般交往中要推动自己和说服别人去做对的事情,我们就不仅要诉诸道义,可能更多的还是要诉诸明智,或者同时并举。另外也要看对象是谁,我们知道孟子是特别强调道义的,他去见梁惠王的时候,一开始梁惠王就问他能给自己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孟子回答说,何必总是说利?应该是先求仁义。人们都求仁守义,社会才能安稳,国家才能安定。但最后他还是说了:“仁爱的人都不会遗弃自己的亲人,守义的人也不会不顾及自己的君王。”也就是说,实行仁政、推广仁义其实对你自己也有利,对统治你的国家也是一桩好事。
“罗翔的人生一课”,来源:和陌生人说话-腾讯新闻
我们前面区分明智和道义,说明智是出于对自己真实和长远利益的考虑,道义是出于公理和道德之我的立身,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种动机不仅都可以支持同样的行为——比如诚信,甚至我们对自己行为的动机也不是非常清楚的——这两种动机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甚至不能分辨其中哪一种动机更占主要地位。让我们能够分辨,甚至迫使我们选择的往往只是一些特殊的境遇——在这种境遇中,我们无须诚信也能得到暴利,或者坚持诚信就要遭受巨大的损失。这时就要逼着我们考虑我们的行为原则究竟是要根据明智还是道义了。
诸如坚持诚信、不伤害无辜、不强制他人这样一些道义原则,固然可以得到明智的支持,但其最终的理据,还是要基于道义。各人有各人的明智,道义才是凝聚所有人的公理。它提供正当行为的最终根据。虽然这道义的一些外围内容会因时代的变迁有所改变,其核心的内容却不会改变。有人或不认为有公理的存在,但也主张我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说理”“以理服人”。那为什么我们要“说理”,要“以理服人”呢?为什么不简单直接地就像动物界一样实行弱肉强食、强者为王、“以力服人”的丛林规则呢?这后面也就是承认人还有道德的理性,天地间有某种基本的公理了。我们并不能期望所有的人都遵循道义,尤其是都能在哪怕很特殊的境遇中也遵循道义,但我们可以相信,大多数人在正常情况下能够遵守道义,而且这种守义还可得到明智的支持,而即便在坚持道义将会受损的特殊情况下,还是有一些人会宁可受损也坚持道义。如果几乎没有什么人这样做,那这个社会就相当可悲了。
所以说,明智在我们的社会交往中固然必不可少,但良好的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中最为坚固的基石还是道义。
“罗翔的人生一课”,来源:和陌生人说话-腾讯新闻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