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王铎书法的3大贡献

Image 2021-06-09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帖学巨擘。诗文,书画兼擅。其主要成就是行草书,确切的说是大字行草书。

王铎的书法在书法史上有重要地位。后世评价王铎书法,有“神笔”之称。

一、王铎书法风格主要特征:

笔连字连,一笔到底,夭矫翻腾,酣畅淋漓,大气磅礴。粗看似乎点画狼籍,不计工拙,细审则精微处应规合矩,无懈可击。

字字攲侧不稳,但经过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呼应,却又显得协调自然。点画浑厚,变化多端,但不刻露粗率,相当节制合度。

马宗霍《霎月楼笔谈》评论说:“明人草书,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纵而能敛,故不极其势而势若不尽。”允为确评。

二、王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三大突出贡献:

一是用墨的独创性。王铎的用墨,由湿渐干,由干渐枯,燥润相间,具有极强的节奏感。

尤其是创造性的利用涨墨来粘并笔画,形成块面,一方面使字的形态简洁,避免琐碎;另一方面造成块面与线条的对比组合,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王铎书《赠汤若望诗册》局部

二是章法上的独步古今。元以前的人,强调“似攲反正”,但一般都着眼于单字,在偏旁部首的组合变化和单字的体势变化上作文章。

但写大字行草书,如果一个字一个字追求体势的变化,就会显得琐碎散乱。

王铎创造性的扩大变化的单位量,从一个个字,变为一组组字,连续几个字的左斜,连续几个字的右倾,将“字不作正局”(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变为行不作正局。

数字甚至半行,一行为组合变化单位营造对比变化,组合关系。对比单位量的扩大,将每个字的体势变化推向每行字的轴线变化,“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用之长篇,比如黄河百里一曲,千里一曲一直也”(刘熙载《艺概》),这种以字组,以行为单位的组合变化,使整体篇章更加大气张扬。

王铎草书《唐人诗卷》局部

王铎巨幅临《淳化阁帖》

三是大字巨幅的实线连缀和笔画的繁密,加长。

王铎的大字巨幅作品,结构造型上有两大特点:

一是变前人字与字之间牽丝萦带,似断还连为不换笔意的,牽丝萦带与笔画不分的实连,使两字,三字,甚至数字粘并连结为笔意不断的一组字,把一组字当一个字写;

王铎意临《谢庄帖》

二是在字法结构上,不取晋唐的简约散淡,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笔画完全循以楷法,一笔不减,不以约定俗成的符号代替偏旁部首,笔画能加长的则使其长到极致。

王铎书《杜子美赠陈补阙诗》

王铎大字作品字法的实线连缀,以繁密胜简约,这两种一反前人的变化手段,使他的大字作品表现出气脉长,气势大,气韵足。

上述三点,是人称王铎书法为“神笔”的主要特点,也是王铎在书法史上的突出贡献。

三、王铎学习的勤奋和取法的多样性

王铎学书“沉心驱智”(王铎语),极其投入,曾自订日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生不易。”

王铎楷书学钟繇,颜真卿,行草宗二王,颜真卿,米芾,自称“余从事书艺数十年,皆本古人。”

王铎临《淳化阁帖》,烂熟于心,可以随机背临而应人请索;临王羲之《圣教序》,能做到字字逼真。

临颜临米,不仅肖似,贵在能自出新意。正是有这样的入古功夫,才能纵横挥洒而不愈矩。

王铎临《圣教序》局部

王铎中晚年临帖手法非常特殊。他将古法帖东摘两行,西凑一段,甚至有的一幅草书立轴,拚凑王羲之两种草书帖,王献之一种行书帖中的几句,用连绵大草将三帖写成一件作品。

这种临摹方法纯粹是借题发挥,以表现自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这种临摹方法,对后来人学习和临摹古代经典书法,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王铎的书法成就,主要来之与王献之的外拓放逸,和米芾的体势变化。王铎把二者的特点更进一步的进行了夸张表现。

四、王铎的创新对当代书法的临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王铎的创新,是对晋,唐,宋书法传统的整合,是对以“韵”“法”为尚的反向开拓,是小字变大字的开山。

王铎的技法创新,对当前条件下大字书法的学习,创作具有极大的参考,应用价值。

1、“笔墨当随时代”,晋唐人的“尚韵”“尚法”在当代已不可持续。晋唐人的“尚韵”“尚法”书法作品,字形大多数只有一平方厘米大小,篇章大多数是30平方厘米不到的小篇幅。

其笔法,字法,章法是小字的成系统的法则,而小字变大字,需要完全不同的技法处理和过渡,解决手段。

现代条件下,大字书法已然成为主流。

学王铎大字书法,从二王一系的小字小篇幅变成大字大篇幅,把小字拓而为大的的技术性问题,王铎已经为后人开辟了道路,同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王铎,可以直取其技其神,不存在学习二王一系小字,而要拓而为大时技术上的障碍。

2、、用墨和章法的独创性,大字巨幅作品字与字之间的实线连缀,仅此三点,现当代写大字,王铎必学必参。

学习王铎书法,就不存在节奏平淡,章法散漫,气息羸弱的毛病。

没有十全十美的艺术。学习王铎的书法,以往的经验是,很容易失之于野。学习王铎以行书和大幅行草书为上,以中晚年作品为上。

早年的部分作品,则有失之于转折生硬,鼓努为力之嫌。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