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70岁上海爷爷:做完这100艘“红船”,我要去环游世界

Image 2021-06-09

2021年6月8日早上8点多,70岁的上海船模匠人杨生美一如往常,来到闵行区梅陇镇的工作室,开始一天的工作。最近这段时间,对他来说的头等大事,就是赶制一批造型逼真、装饰精美的“红船”。

波光粼粼的南湖上,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梦想起航;而杨生美的梦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制作完成100艘1:20比例的柚木仿真红船,以表达他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对于党的热爱。

6月12日,他将以“百舸争流、非遗献礼”为主题,举办一场红船模型展。

一艘红船寄情怀

杨生美是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制作船模虽是儿时的兴趣爱好,但真正拿到手上钻研时,他已年近半百。

“人家是做船挣钱,我是有了钱再做船。”可是据杨生美自己说,他与船的缘分早已结下。

小时候,杨生美的爷爷告诉他,自己13岁那年从苏北乘船运鸭子到上海来卖,本想赚到一笔钱就回家,不料还没到上海,鸭子却全死了。这也就开启了爷爷在上海后来打工拼搏的生涯。坐着船,开进黄浦江,驶入苏州河,是苏北人变上海人很经典的叙事。杨生美看着江上来来往往的运砂船,就会想起爷爷跟他讲的这个故事。

1968年,杨生美上山下乡,在黑龙江的农场里学木工、挥锤打铁。因为熟悉水性,他被选入捕鱼队。

“那时候渔船要自己造,跟着师傅学了点造船技术。师傅和我一起拉大锯,所以我从一开始学做船,做的反而是真船,不是模型。”

1975年回到上海,杨生美需要给自己找点事做。他做起木材生意,开办红木家具厂,生意越做越大,到了上世纪80年代已经成为徐汇区第一批万元户。

赚到了钱,老杨总得给自己找点爱好,他想到自己的厂里那么多好木头,正是做船的好材料。

“过去在上海,私人很难拥有船只,那做做船模总归是可以的。”

老杨有钱、有木材、有技术,玩起船模来自然得心应手。2000年,他一口气在搭建船模上投入了150万元。20多年过去,他完成搭建的船模已经达到400多艘。说话温和幽默,充满了“宅男”气息的老杨,成了上海滩船模界的“大佬”。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扬帆起航 红船精神”的讲话激发了杨生美的创作热情。

“我们这代人,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国共产党。旧辰光的上海再繁华,老百姓是活得很没有尊严的。红船精神的百折不挠,我感同身受,就想到了做高还原度的红船。”

为了还原红船,从2018年开始,杨生美前后6次去往嘉兴南湖考察,深入了解历史故事,拍摄了1000余张红船的资料照片。因为有做船模积累的人脉,他还设法收集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红船的图纸,包括肋骨线型图,纵横剖面图,桅、舵、橹图,以保证还原的逼真程度。

红船的内饰十分精美。

船模制作分为船体、风帆、附件、油漆、总装五个步骤,使用木作、铜作、细木作、漆工、雕工、缝纫、绘画等多种技艺。一艘名船模型由几千甚至上万个零件组成,工序繁杂超出想象。而这艘意义特殊,带着老杨情怀的红船,如何做到逼真还原,自然对工艺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今正对工作室大门的一艘1:2.5的比例红船模型,从外观结构到内饰桌椅,甚至包括船舱内每一处细致的雕花,都高度还原了南湖红船。船体重约1500斤,以花梨木和柏木打造,全长5.6米。老杨说:“当时船体长度也是考虑再三,最后决定5.6米,这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56个民族大团结。”

三年来,老杨日拱一卒,不断改造和完善这艘红船,最近,他正在给这艘已经成为工作室镇馆之宝的红船加装灯具,他想让参观者更清晰地看到船舱内的布置摆设。

年近50学吹打

老杨的红木家具车间,就在距离工作室步行2分钟的地方。最近,为了赶制100艘展览用的小红船,车间里的老师傅们都停下了红木家具的活,整日泡在红船零件的切割打磨中。工厂里,可以看到处于各种工序中的红船,有的已经上漆、有的雨棚还没装、有的刚完成船底制作。

制作红木家具的师傅,各个身怀非凡的手艺,也有自己身为匠人的骄傲与执念。老杨让师傅们用流水线的方式不断制作红船的零件,即使是跟了他十几年的老哥们,有时也会觉得枯燥,或者希望通过更简单的加工工艺,去提升部件制作的效率。老杨在这方面很坚持,决不妥协,每天花一部分时间在工厂里盯进度、把质量关,只要哪里他觉得做得不到位,无论师傅们有多少牢骚,老杨都充耳不闻,只是坚持要求返工。

记者问老杨,“制作红船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难题是什么?”老杨只是笑笑:“跟以前的难处相比,现在哪有什么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

老杨记得最早玩船模时,仗着自己资金雄厚,一下投入3万元,打造了四艘船模。一年后,当他兴致勃勃地拿着船模给业内人士鉴赏时,专家对他说:“你的作品比例不对,款式也不对。”

兜头泼了一盆冷水,反而让“氪金玩家”老杨冷静了下来。“真喜欢这个东西,有没有钱不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不练,再多钱砸不出好作品。”

50岁开始学吹打。老杨从放样、木工、缝纫到漂染、雕刻、绘画等工序,一样样地钻研学习。“你看,光是一个风帆的制作,就有选择布料、线绳制作、染色、裁剪、滚边、缝线、上帆竹,都是精细活。”

老杨说,自己有个特点,就是喜欢历史,懂得研究方法论。所以,在他不断琢磨、学习制作船模的各种工艺的同时,还通过阅读各种历史文献,了解古今中外船只的演变。到后来,一般的资料已经满足不了他,通过朋友相助,还有网上购买,他获得了大量翔实的海外船模资料,以精进自己船模制作细节上的准确度。

从做好到做精,老杨对于船模制作如痴如醉,制作数米高的船模,制作时游标卡尺精确到丝(1毫米等于100丝),精度要求之高可见一斑。

除了在船的造型上力求高仿,做到神形兼备之外,老杨在材质上也很苛求。这次制作红船用到的篾席,每平方米要3000多元,是他专赴贵州,“六渡”赤水采购而来。“只有那里的商家能满足我的要求,把篾席编得又细又密。”

廉颇老矣尚能战

早年,老杨的厂址在徐汇区,为了能静下心来做船模,他搬到梅陇并租下厂房,一待就是二十年。

在梅陇工厂车间的门楣上,固定着四艘失败的船模作品,这是老杨船模生涯的起点。他说:“这样可以时时提醒自己,既然做了,就要做对,做精。”

“当时花了一番心血,制作这几艘船模。结果一文不值,让我蛮受打击的。我爱人跟我说,不要再折腾了。”

老杨说自己有上海男人听老婆话的传统美德,于是一度放弃制作船模,整日坐在家里,思索接下来再干点啥好。老杨成天不说话,呆呆的样子吓到了妻子,她还是决定把老杨“赶”出门,“你喜欢怎么折腾都行,我不管了。”

这一次,老婆给老杨的不仅是自由,还有150万元的“兴趣小组活动经费”,用于购买制作船模所需的机械和木材。老杨说,这是当时妻子本来想拿来投资买房的钱。

老杨制作的船模最终达到了馆藏的水平。

他的作品先后被上海世博会中国船舶馆、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多个省级博物馆收藏。

老杨做的西洋船只也十分精美。

如今,老杨过着一个工匠最理想的规律生活。早上4点爬起来,打太极拳,固定跑7公里,然后去工作室上工,一直做到晚上8点回家,晚饭一碗粥足矣,9点上床睡觉。虽然因为工作室里工具凌乱,他自嘲过“年纪大了,记性不大好,东西都摊着好找。”但其实老杨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老过。

老杨的眼神不太好,这是早年插队时因为工伤落下的病根,当年他为了保护视力,选择在手术时不打麻药,硬是咬牙挺了过来。如今这只不够灵光的眼睛,也没有影响过倔强的匠人老杨依然目光如炬地在案前做他的模型。

老杨的“冒险”还没有结束。

他说,现在做的都是小事,他正在造一艘真船,一艘可以远洋航海的大木船,就像哥德堡号一样。他要组建一支船队,走遍海上丝绸之路,进而周游世界。当记者问起他,这个周游列国的计划要耗时多久时,老杨轻描淡写地说,三年。成为小孙子心中的英雄,也是老杨实现这一梦想动力的来源。

“如果我能活着回来,就要造一幢航海大楼,在那里,我要和孩子们说,我们的国家,也有伟大的航海历史。”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