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拉链和牙套“拦住”考生!古人高考穿啥?南京学子戴高淳罗巾

2021-06-10

又到一年一度高考时,最近高考该穿什么也成了话题!对衣着不注意的考生们都闹出了不少乌龙,金属拉链、金属牙套竟然都成了“拦路虎”。今天的高考虽然有多种规定,但是对于学子穿什么服饰规定,只是因为有电子检测,不要求服饰上有金属物件。

在古代科举中,考生的衣着都有相关规定。服饰史学者、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黄强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无论是在学校(国子监、府学)读书,还是日常生活,以及参加科举考试,则没那么随意啦。汉代太学(最高学府)的太学生(大学生),六朝时期国子学生员(学生),宋代殿试高中的进士,以及秀才、儒生的服饰,都是有专门的制服,其衣着并不是随意为之的。

拉链、金属牙套给高考带来“小惊险”

今年高考期间,关于高生服饰的新闻也是各种囧——6月7日,一则2021高考的视频热传:河南郑州一考点外,一考生怕迟到提前2小时到了,结果发现衣服有拉链过不了仪器。周边家长看到后齐上阵,帮他剪掉了拉链。

6月7日8点整,河北沧州,一名女考生因戴牙套过安检有金属警报的响声。工作人员称需她出具加盖医院公章的证明信,否则按规定不能进入。女生情急之下求助交警叔叔去医院补盖公章,民警仅用10分钟来到医院并说明特事特办,并于8点26分返回考点,女生得以顺利进入考场。

说到高考不能穿什么衣服,就要注意不能穿带金属配件的衣服,以及佩戴项链、手镯等金属制品入场。高考时,考生进入考室前,必须经过金属探测仪探测这一关,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考生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如果你戴了金属首饰,在探测时就会发出响声,监考老师就会反复探测,以查明原因。这样子是会影响到考生的考前情绪的。

赶考士子

白衣公卿穿襕衫,头戴遮阳帽

就服着饰的话题,也来说说古代学子赶考的服饰有什么讲究?

中国科举始于隋代大业年间(605-618),终于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明清时期是科举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大量人才。

黄强表示,明代服饰制度严明。不仅对官服规定严格,对平民服饰规定同样严格。明代服饰制度,明确官民界限,给予读书人以优惠和重视。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都很重视举子的服饰,在他们的过问下,“三易其制”,制定士人举子的服饰,与庶民、官员区别。《明史·舆服志三》记载:“洪武三年令士人戴四方平定巾。二十三年定儒士、生员衣,自领至裳,去地一寸,袖长过手,复回不及肘三寸。二十四年,以士人巾服,无异吏胥,宜甄别之,令工部制式以进。太祖亲视,乃三易乃定。”

明清时期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学、州学、县学的学子称为生员,亦称诸生,俗称秀才。入国子监(国家最高学府)的学子称监生,又称太学生。由举人入国子监的叫举监,由秀才入国子监的叫贡监,也叫贡生。生员还要参加乡试获取举人功名,有了举人功名的举监则要参加会试获取进士功名。生员就是进入各级学府正在上学的读书人,也属于士子,他们要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也可称举子(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此外,举人也可称举子。因此,无论是生员,还是监生,都是有功名的,且正在各级学校读书的士人。

黄强说,“这样理解,有功名的士人,其身份已经与普通百姓有别,介于官与民之间的特殊阶层,未来的官员。明太祖制定生员服饰,因为其身份(阶层)的特殊,他们是国家未来的人才,政府的官员,对他们特别优待。也可以说生员服饰是学生制服,因为他们都属于各级学校的在籍学生。”

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明代的生员服饰专用襕衫,用玉色布绢制作,宽袖皂缘,皂绦软巾垂带有。洪武末年,又许生员戴遮阳帽。明代才子唐寅遗像中身穿襕衫,头戴遮阳帽,也叫古笠,唐代称之为席帽。

所以,襕衫是生员的礼服,祭孔、祭祖、见官、赴宴等正式场合下穿着,平时着便服。明代生员平时戴四方平定巾,服各色花素绸、纱、绫、缎道袍。贫困者,冬天用紫花细布或白布为袍,富裕者冬天用大绒茧绸,夏天用细葛为袍。

明代士人圆领大袖衫

来看儒生士子的时尚穿搭,

诞生于南京的是高淳罗巾

黄强说,明初政策对士人士优待的,并且体现在服饰上。但是对于商人、百姓服饰却有很多限制,因为政策重农抑商,对于商人的限制最为明显。明代百姓服饰大抵以白布裤、蓝布裤、青布袄子为主。

明代男子服饰中,巾子的款式最多,变化最大,士人也极为喜欢用巾。因为巾子简易、随意,最能彰显文人士子的风流倜傥、洒脱性格,因为在士人中流行戴巾,由此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以致明代的巾子是历代品种最多,个性最为鲜明的。

来盘一盘学院派的“时尚狂魔”们都有哪些穿搭——

对于不在学校学籍的士人(也可称儒生),其服饰有别庶民。其服饰以宽边直身的斜领大襟宽袖衫为主,变化也只在袖身的长短大小上,《阅世编》说:“公私之服,长垂及履,袖小不过尺许。其后,衣渐短而袖渐大,短才过膝,裙拖袍外,袖至三尺,拱手而袖底及靴,揖则堆于靴上,表里皆然。”

四方平定巾,是明代儒生及处士所戴的方形软帽。《三才图会》述其来源谓:“方巾,此即古所谓‘角巾’,制同云巾,特少云文,相传国初(明)服此,取四方平定之意。”角巾,是带棱角的头巾,旧时隐士常著之。六合一统帽也称六合巾,用六片罗帛拼成,因寓意江山一统,得到明太祖的的赏识,并倡导。

儒巾,明代士人所戴的软帽,为生员的服饰。制如方巾,前高后低,以黑漆藤丝为里,乌纱为表,初为举人未第者所服,后不分举、贡、监、生,均可戴之。《三才图会》:“儒巾,古者士衣逢掖之衣,冠章甫之冠,此今之士冠也。凡举人未第者皆服之。”

阳明巾,明代士人所戴的一种便帽、相传于浙江绍兴会稽山下阳明洞创立“阳明学派”的名儒王阳明曾戴此巾,故名,流行于隆庆、万历年间。明人余永麟《北窗琐语》:“迩来巾有玉壶巾、明道巾、折角巾、东坡巾、阳明巾。”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言》说:“士大夫所戴,其名甚多,有汉巾、晋巾、唐巾、诸葛巾、纯阳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玉台巾、逍遥巾、纱帽巾、华阳巾、四开巾、勇巾。巾之上或缀以玉结子、玉花瓶,侧缀以二大玉环。而纯阳、九华、逍遥、华阳等巾,前后益两版,风至则飞扬。齐缝皆缘以皮金,其质或以帽罗、纬罗、漆纱,纱之外又有马尾纱、龙鳞纱,其色间有用天青、天蓝者。至以马尾织成巾,又有瓦楞单丝、双丝之异”

东坡巾,士人所戴头巾。以乌纱为之,制为双层,前后左右各折一角,相传为苏东坡首戴此巾,故名。元明时期较为流行。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古来用物,至今犹系其人者。……帻之四面垫角者,名东坡巾。”

角巾,也称折角巾、林宗巾,明代儒生戴的软帽。有四、六、八角之别。

素方巾,一种本色头巾,明代流行于江南地区,多用于士人,取其渐变、洁净,《云间据目钞》云:“缙绅戴忠靖巾,自后以为烦,俗易高士巾、素方巾。”

浩然巾,男子所戴的暖帽,以黑色布缎为之,形如风帽。相传唐代孟浩然常戴此帽御寒,故名。明清时期较为流行,通常用于文人逸士。《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只见外面又走进一个人来,头戴浩然巾,身穿酱色绸直裰,脚下粉底皂靴,手执龙头拐杖,走了进来。”

程阳巾,明代男子所戴的一种便帽,其状类似东坡巾,唯帽后下垂两块方帛,相传为宋代理学创立人程子(程颐)曾戴此巾,故名。明人刘若愚《酌中志》曰:“长巾者,制如东坡巾,而后垂两方叶,如程子巾式。”

方山巾,明代士人所戴的一种软帽,其形四角皆方。明人徐咸《西园杂记》:“嘉靖初年,士夫间有戴巾者,今虽庶民亦戴巾矣。有唐巾……方山巾、阳明巾。巾制各不同。闾阖之下,大半服之。”

软巾,明代士人所戴的帽子,以黑色绫罗为之,顶部折叠成角,下垂飘带。贵贱都可戴之。其制颁定于明初。《明史·舆服志》:“生员襕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绦软巾垂带。”

凌云巾,简称云巾。明代士人所戴头巾,形制和忠靖冠相类。以细绢为表,上用色线盘界,并饰以云纹。流行于明代中叶。《三才图会》:“云巾,有梁,左右及后用金线或青线层曲为云状,颇类忠靖冠,士人多服之。”《北窗琐语》:“迩来又有一等巾样,以细绢为质,界以绿线绳,似忠靖巾制度,而易名曰凌云巾。虽商贩白丁,亦有戴此者。”

治五巾,明代士人所戴的便帽,以黑色漆纱为之,帽上饰有三道直梁。《三才图会》:“治五巾,有三梁,其制类古五积巾,俗名缁布冠,其实非也。士人尝服之。”

高淳罗巾,明代士人所戴的一种纱罗软帽,因为出于应天府高淳县工匠之手,故名。《云间据目钞》:“又有马尾罗巾、高淳罗巾”。这是诞生于南京的士人巾。

金线巾,明代士人所戴的头巾,因为巾上嵌有金线而得名。

披云巾,明代士庶男子所戴的一种头巾,以绸缎为表,内纳棉絮。也可以用毡制成,顶呈匾方形,后垂披肩。多用于御寒。

进士巾,明代进士所戴头巾。以皂纱为之,制与乌纱帽相类,左右两角短而宽开阔。明人沈傍《宛署杂记》卷十五:“工部,三年一次补办状元等袍服,候文取用。万历二十年,取状元梁冠一顶,……进士巾七十五顶。”

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眼睛都花了?

唐解元唐寅像

高考结束,金榜题名穿啥呢?

古代科举是三级考试,第一级县试(院试),中秀才;第二级乡试,中举人;第三级会试,中进士。会试后还有一场殿试,只是排名次。殿试(廷试)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通称三鼎甲。

江南贡院号舍

金榜题名时穿什么衣服呢?黄强告诉记者,明代状元与进士都有专门的冠服。在进士排名出来后,在殿上皇帝向状元赐服,状元谢恩后换穿进士服。《明史·舆服志》记载:“状元冠二梁,绯罗圆领,白绢中单,锦绶,蔽膝,纱帽,槐木笏,光银带,药玉佩,朝鞾,毡襪,皆御前颁赐,上表谢恩日服之。进士巾如乌纱帽,顶微平,展角阔寸余。长五寸许,系以垂带,皂纱为之。深蓝罗袍,缘以青罗,袖广而不杀。槐木笏,革带、青鞓,饰以黑角,垂挞尾于后。廷试后颁发于国子监,传胪日服之。上表谢恩后,谒先师行释菜礼毕,始易常服,其巾袍仍送国子监藏之。”

进士的一甲前三名,即三鼎甲,赐进士及第。二甲四五十名,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称传胪,有称亚元。三甲百十名,赐同进士出身。进士服的颁发,不在殿上,而在国子监。所谓释菜礼,就是易冠服,俗称释褐,从此脱平民之身。并且在祭拜至圣先师孔子之后,进士服要换下来,送国子监收藏。换言之,进士服不是常服,只是在特定时穿着。高中进士的举子,这时不再是士子,身份发生变化了,都授予了官职。

状元授翰林院编修撰,官阶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官阶正七品。《明史·选举志》记载:“二、三甲考选庶吉士者,皆为翰林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

修撰、编修、庶吉士都属于翰林院的官员,明清时期翰林官不仅名声显赫,升迁也最为快捷。进士外放就是七品的知县,百姓的父母官。进士授官后,都改换了对应品级的官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人物名片

黄强,字不息。江苏南京人。服饰史学家、金学家、文艺评论家。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审稿专家,中国金瓶梅研究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出版《黄沙百战穿金甲》《金瓶梅风物志》《趣民国》《消失的南京旧景》等专著近二十部。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