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又得浮生一日凉”,走背字的苏轼,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2021-06-10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这是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一词的最后两句。在即将来临的酷暑之际,读到这两句词,总有一种舒畅和释然的感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写在1083年。1083年的苏轼在做什么呢,何以写下这么一首词。

时间也要退回到1079年,这一年,发生了让苏轼遭遇人生重大转折的乌台诗案,他因给皇上的信被人抓了小辫子,并将他的话曲解并不断升级为对皇上的不忠,苏轼陷入四面楚歌,性命危在旦夕。

幸亏当时很有话语权的王安石以及许多元老一同劝谏神宗,苏轼才免于一死。坐牢103天后,苏轼被降职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做有名无实的团练副使,在黄州的第三年时,他写下了这首名耀千年的词。

在黄州已三年,46岁的苏轼依然未曾被皇上关注,似乎人们已经忘了这位曾经震动京城,学富五车的才子,辉煌与冷落的巨大反差,让苏轼内心难抑迷茫之感,世态炎凉,不过如此。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苏轼产生了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想法,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这不是颓废和消极的自暴自弃,是他对自己和这个世界有了重新的认识。他不再自怨自艾,妄自菲薄,而是坦然地接受了所有的一切。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苏轼 〔宋代〕

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首词上片全部写景,作者倾心勾勒大自然之美。远望树木的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处密布丛生的竹林环绕着屋舍。院落旁边有一长满衰草的小池塘,无数的蝉声凌乱四起。在空中翻飞的白色小鸟,时时出现。荷花满池,倒映绿水,芳香四溢,上片宛若一幅绝美的图画。

上片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作者平静淡然,没有起伏的心境,作者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远离朝廷,甩掉纠缠的现状,怡然自乐,愉快满足的生活。但从细微之处,能否感觉出作者也有一丝丝百无聊赖的淡淡愁绪呢,四十几岁的作者,本有报国之志,而今却囿于黄州,无所事事。

下片作者转而写自己,他拄着藜杖,缓缓地行走在乡村的野外和古城墙的近旁,无需关注早晚,转瞬已是黄昏。作者再写,昨天夜里三更时分,天公竟然殷勤地下了一场好雨,今天可以让世事不定,四处漂泊的人,享受一日的清凉与舒爽。

下片的前两句诗人写得是自己慢节奏的生活,拄着拐杖,缓缓前行,似有目的,又如无意地在村边小道上悠然行走,一天的时间悄然而去。是感叹岁月易逝,还是打发时间呢。每个读者都有各自的理解,但相同的是作者实在不知应该做点什么,不如让自己有个好心情吧。

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也是压轴之处,作者在落寞和无所事事之时,幸得有天公暗自关照。作者难掩心中无奈的感慨,遭受乌台诗案,险些丢掉性命,的作者虽未沉于黑暗之中难以自拔,但能以平静自适,淡然处之的思想面对重大变故,实在令人格外敬仰。

欢迎写出您对这首词的理解,欢迎关注,一同感受中华诗词之美。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