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三国珍宝“白玉杯”空降武侯祠:也许是曹丕喝葡萄酒的“夜光杯”

Image 2021-06-13

三国时期,风起云涌。曹操、刘备、孙权所建立的魏、蜀、吴三国,留下了无数英雄人物和经典故事。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作为海内外三国迷们必打卡之地,目前正在开启“大三国志展”。

如今,第160件文物,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白玉杯,终于跨越祖国万里山河,从洛阳来到了成都武侯祠。

柜顶部的一束光,洒在白玉杯上,使得它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温润、静默的高贵仪态。

1956年出土于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的白玉杯,高11.5厘米,口径约5厘米,虽然体量较小,堪称玲珑,却光彩照人,以完美无瑕的美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它以纯白和田玉琢成,玉质莹润细腻,通体光素无纹,曲线流畅优美,是该时期艺术水平极高的玉器珍品。

其实,在白玉杯出土的曹魏之外,同时期蜀汉之地也有其精美的手工艺品,如蒋琬带钩、蜀锦等。

现在让我们一起重回三国时期,看看那时的文化艺术。

白玉杯

曹魏时期艺术水平极高代表——白玉杯

白玉杯为何如此珍贵?先从它的历史背景来看。三国魏晋之际,政局动荡,文化艺术却是百家齐放,崇尚自然无为的老庄之学影响社会思潮,曹操三父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自由智慧的魏晋风骨留得后人无限怀想。芙蓉出水,羚羊挂角,言有尽而意无穷。其中,白玉杯则代表了三国时期玉器制作的极高水平,它同时也证明了中国“酒”文化的源远流长。

走进细看白玉杯,杯身上浑然天成的线条美,婉转之间恰似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诗歌般的韵律流入心田。通体光素的设计,没有任何纹饰,也印证了汉末时期简朴古拙的时代艺术风格。这种“极简主义”的审美,呈现出它质朴且华贵的魅力,更是体现了含蓄中的从容与优雅,看过白玉杯方知它不同盛唐的“恢宏”亦不是明清的“繁复”,它是气质内华的极简之美,它属于汉末三国,属于中国大雅。站在白玉杯前,方又感悟到“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白玉杯的到来让“大三国志展”160余件文物齐聚,展厅如满月当空,光彩熠熠,值得前往一探。

“白玉杯和曹丕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曹丕很喜欢吃西域的葡萄,也有‘葡萄美酒夜光杯’之说,所以白玉杯很可能是用来喝葡萄酒的。”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尹恒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展览里还有一件与酒杯相关的展品,是东汉时期的鎏金彩绘铜耳杯。耳杯又叫羽觞、羽杯,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饮酒器具,其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如同一艘小船。它出现于战国时期,又一度是所有酒杯的通称,所以古人会把喝酒叫“行觞”。

蜀汉时期的蒋琬带钩

其实,在三国时期,蜀汉还有很多文物值得探索。在“大三国志展”中,有一件做工很精美的蒋琬带钩。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衣袍束带或佩系它物所用,为随身物品。在蒋琬带钩的钩身背面和侧面,刻有一段四言押韵铭文,共计18句,应有72字,不过缺少5字,现以“□”标示:

帝尧所作,钩无短长。前适自中,后适自傍。

主以辟兵,天圆□方。戴日报月,北斗列列,

三昭在阙。旋□玉衡。□□宫衞, 常保社稷。

传于子孙,玉石金精。带敖四方,永无祸□。

寿比山海,与天相望。

蒋琬是谁?“蜀汉四相”之一。蒋琬被诸葛亮称为“社稷之器”,《出师表》中“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中的“参军”即指蒋琬。他既是诸葛亮生前确定的继承人,也是诸葛亮身故后主持蜀汉军政大局的政治家。

出口蜀锦,换取军资,用于打仗

三国时期,虽然刘备、曹操、孙权三家在战场上打得不亦乐乎。但是,蜀锦作为奢侈品仍然是三方达官显贵共同追逐的对象。“只不过目前还没有留下来的蜀锦实物,确切表明是纪年三国。”尹恒说,三国时期,《丹阳记》中就记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至是乃有之。”表示,当时蜀锦作为重要贸易品,诸葛亮将其出口到吴、魏等地,换取军资,再用于打仗。蜀锦从不缺销路,历史上,许多曹魏贵族都是蜀锦衣物的狂热追随者。所以,诸葛亮曾用“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来表明出口蜀锦获得军资,供养军队进行打仗。

“诸葛亮在成都设立了锦官城,也设置了锦官,来督促工商业者进行蜀锦的制作和推广。还开通了南北商路,比如新修一些栈道,从秦岭以北到西昌,再一路到云南、贵州之地,出口蜀锦,换取军资。”尹恒说。

魏、蜀、吴均有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

如果说,白玉杯以其质朴无华,清水出芙蓉的审美,代表了曹魏审美的一个高度发展,那么东吴的青瓷羊尊则体现了温婉秀丽的风格。

再将目光回到蜀地,汉代的成都是成都发展史的第一个鼎盛阶段,这时候老百姓的食物充足,安居乐业。在这种宜居的社会环境中,自然而然会演化出很多的娱乐生活方式。收藏于成都博物馆的俳优俑,也被称为当时的“说唱俑”。它一手拿着鼓,一手拿着锤,当说到故事最高潮处的时候,还会敲鼓制造“BGM(背景音乐)”来烘托整体氛围。如果进一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那时蜀地的人物面目刻画都带着笑脸,尹恒告诉记者,这也代表着蜀地人民向来都乐观开朗,“我们不能去评判三地文化艺术特征的高低,不过可以看出大家都有独自特有的一种风格。”

红星新闻记者|乔雪阳 曾琦

编辑|段雪莹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