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看见“水中洛神”,看见传统文化之美

2021-06-16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里,除了经年不休的粽子“咸甜之争”,另一个持续火爆的话题就是河南卫视播出的《端午奇妙游》。这台节目紧扣端午节习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传统节日的文化之美和精神力量,获得观众交口称赞,也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近些年来,常有人抱怨传统节日的“节味、年味”淡了,似乎只剩下了“吃”——除夕吃团年饭,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吃青团,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尽管民俗专家孜孜不倦地提醒,传统节日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习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思想,但落实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除了应景地吃点传统食物之外,节日的味道确实有点“淡”。

传统节日的文化美感更多存在于文字描述,以及口耳相传的传说里。它往往成为一种意象,人们可以畅思遐想,却难以触摸。我们在端午节追思屈原,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不会像圣诞老人一样可亲可感地“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在七夕遥想牛郎织女,可是都市的天空里连星星都难寻其踪,那银河皎洁、鹊桥飞架的景象,又如何呈现在眼前呢?

影视制作技术帮助我们突破时间和空间、历史和现实、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使一些存在于文字和传说中的传统文化之美,得以真切的具象呈现于眼前。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很多传统文化都可以因此得以呈现。一台《端午奇妙游》,就囊括了众多传统文化内容。水下舞蹈《洛神水赋》(原名《祈》),使观众终于一睹《洛神赋》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神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那种刚健的精神力量和澎湃的生命活力,在《龙舟祭》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盛唐气象存在于无数人的遐想之中。《丽人行》则把这种遐想落实到具象,以华美的光影呈现于现代人的眼前。

在读屏时代,影像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地位空前突显。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创新,要赢得年轻人的喜爱和传习,进行影像化创新势在必行。从《唐宫夜宴》到《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再到《端午奇妙游》,接二连三的成功,使河南卫视形成了独特的传统节日文化品牌。据透露,接下来的七夕、中秋、重阳和除夕,他们还将围绕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推出系列创新节目。

对传统文化进行影视化演绎和呈现,河南卫视当然不是独此一家。在它之前,央视就已经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早在2017年,央视就推出了《国家宝藏》系列节目。围绕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以影视技术来重现它们背后的历史和故事,使文物鲜活起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精神共振。今年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则围绕多部优秀中华文化典籍,以“舞台表演+影视化”的表现方法去重现历史、讲述文化。这一系列节目播出之后都“叫好又叫座”,收视率和美誉度都相当惊艳。

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一度给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这种以标准化、程式化为特征的“文化工业”风行全球,给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文化、地方经验,以及很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文化传承造成压力。但事实证明,影视技术也是一种技术手段,它完全可以为传统文化所使用。它使传统文化获得具象化的演绎和呈现,实现了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的传播,从而获得巨大的传播力影响力。

在流行文化“全球趋同”的现代社会,我们尤其需要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并以此来塑造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情感价值认同。借助影视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演绎、挖掘、延伸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将是一条重要的传承和创新之道。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