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直击国宝大克鼎“搬家”

2021-06-16

搬一件东西上一层楼,要多长时间?

昨天下午,上海博物馆为即将举办的“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将此次展览的重磅展品大克鼎由一楼搬至二楼。从18时开始直至19时12分,这一重达200.5千克的青铜大鼎在专业人员的呵护之下,终于安稳地“搬家”至特展的展台。

昨天下午,记者在现场直击了大克鼎“以厘米计”的精细“搬家”全程。据悉,展览将于6月19日开展,持续至7月18日,此次展览最重要的两件展品大克鼎、大盂鼎将不设玻璃防护罩,参观者有机会更清晰地观看文物的细节。

准备“搬家”的大克鼎

下午17时,上海博物馆送走了最后一批参观者。一楼静谧的青铜器馆中间,“镇馆之宝”大克鼎安放在安防玻璃罩中。进行了闭馆后相应的工作程序,博物馆的专家和专业文物运输工作人员齐聚青铜器馆,为搬运大克鼎做准备。上海博物馆青铜部副主任马今洪在现场介绍,1996年上海博物馆搬至现址人民大道201号后,大克鼎只移动过两次:一次是2004年纪念捐赠人潘达于女士百岁寿辰,由1楼搬至4楼,与大盂鼎联合展出;另一次是2013年借给河南博物院举办“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览。此次“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是大克鼎第三次移动,也是2004年“相聚”后大克鼎、大盂鼎再次同台共展。

18时,大克鼎开始“搬家”。运输工作人员沿着事先清理出的通道推进一辆手动堆垛车,将车顶装有吸盘的龙门架缓缓降至大克鼎的玻璃防护罩顶,再将吸盘吸至防护罩两侧,多名工作人员护住玻璃罩,由堆垛车缓慢匀速将玻璃罩吊离大克鼎上方。

大克鼎原先的玻璃防护罩准备移开

随后,工作人员推来一部堆高车,将铺设好的防震装备抬升至与大克鼎展台齐平。戴上手套的工作人员环绕大克鼎,扶稳鼎身后,逐一抬高鼎的三足,垫上细长的滑板,再将滑板平稳地移动至堆高车的防震装备上。整个过程只需移动大克鼎几厘米,就能顺利将其转移至车上。18时29分,大克鼎暂别了青铜馆的“家”。

大克鼎通过滑板平移至堆高车上

“文物运输安全涉及两方面:文物的安全和搬运人员的安全。”马今洪介绍,大克鼎的重量达到200.5千克,大盂鼎重量相当。除了接触文物必须戴手套、移动必须十分细致外,就连文物进出线路也需“清场”:“除运输人员之外,其他人需要保持安全距离。”

大克鼎运输至二楼

“铺滑板!”“收滑板!”18时35分,乘专用电梯抵达二楼的大克鼎由堆高车推至展厅门口。在进入展厅大门时,尽管门槛高度极低,日常手推车可顺利通过,但工作人员还是口令整齐地铺上滑板,以确保堆高车平稳通过。

进入展厅,位于整个展览“中心位”的大克鼎、大盂鼎展位还需步上三个台阶。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已在台阶中间搭好平台,“三步”并作“一步”。堆高车将大克鼎的托盘抬升至与平台同高,滑动滑板即可将大克鼎移动至台阶顶上的托盘之中。这个过程看似简单,操作时却需要格外小心,18时46分,大克鼎走完台阶,等待摆上展台。

展台上铺好防护膜和滑板等待大克鼎,白色胶带指示放置方位

红色的展台上铺着塑料薄膜,用胶布固定多个方位以指示大克鼎的展示位置,大克鼎有望“一步到位”。不过,记者发现,大克鼎“搬家”的考验尚未完成:为了让参观者更清晰地看清大克鼎上的花纹,展台四周设置了一圈高于展位的灯带。如何平稳跨过灯带,成了大克鼎搬家的最后一道关卡。

另一辆作业车从底部撑起放置大克鼎的托盘,抬升至与灯带齐平,部分工作人员光脚踏上塑料薄膜,放置好与灯带等高的3层滑板。“稍微移动一点!”现场,工作人员拿尺子比着大克鼎足部与事先设计好的位置距离,务求“天衣无缝”:“移动0.8厘米!”“再移动0.3厘米!”

工作人员“快抽慢放”大克鼎底部滑板,每次大克鼎蹄足部移动不超1厘米

18时58分,大克鼎先被工作人员通过细长的滑板移动至展台之上,随后轻抬鼎身,将三足之下的细长滑板换成等高的三层正方形滑板,最终“定位”。19时3分,工作人员开始逐一抽掉9块滑板,每次抽掉最后一块滑板时,同步将塑料薄膜一并剪开撤掉,终于在19时12分让大克鼎再次“脚踏实地”。“看起来只是抽掉十几厘米见方的滑板,但下手需要果断,要‘快抽慢放’,每次大克鼎蹄足部移动,不超过1厘米。”据悉,整个运输路程数百米,耗时1个多小时,但大克鼎的实际移动距离只以厘米计算。

据悉,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也已抵沪,近日即将在大克鼎身边暂时“安家”重聚。记者在现场也看到,一同展出的另外十九只青铜鼎也已全部到位,基本布展完毕。

19只青铜鼎同时展出

“此次展出的21只青铜鼎,除了大克鼎大盂鼎重聚展出,另外19只青铜鼎也很有看点。”马今洪介绍,这次展出的青铜鼎形制全面,几乎涵盖了整个青铜时代的所有鼎的造型;此外这些展品也流传有序,其中一只西周昭王时期的厚趠方鼎,宋代就已出土,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十分珍贵。

此次展出大克鼎和大盂鼎将不设玻璃防护罩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克鼎的“新家”没有玻璃防护罩。马今洪表示,青铜器文物表面一般都已形成较稳定的氧化层,变化可能性不大。博物馆内各展厅保持恒温恒湿,环境时刻监控,能保护文物安全。“不设玻璃防护罩对青铜器影响不大,观众可以看得更清楚。不过对于现场安保措施要求会更高。希望参观者们享受近距离观看国宝,同时千万不要试图伸手触碰。”

马今洪感叹,大克鼎和大盂鼎在清朝时期出土之后可谓颠沛流离,历尽磨难,直到新中国成立,由潘达于女士捐赠,才有了安稳的保护、展示和研究场所,这背后的传奇故事也折射了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初心和成就。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