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感党恩,广西织娘织出12米长壮锦献给党

2021-06-17

1965年,词作家高守信和作曲家麦丁为筹备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0周年歌曲创作,前往广西革命老区东兰县采风。看到那里的妇女心灵手巧,个个都会织壮锦,于是他们根据当地武篆民谣创作了经典民歌《壮锦献给毛主席》,表达壮乡人民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直到今天这首歌曲依然广泛传唱。

56年后,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华诞,同样来自壮乡的12名织娘,满怀着对党的感恩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编织一幅长12米、高2.3米的“美丽壮锦”献给党,向党汇报壮乡广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生的可喜变化。

织娘编织12米长壮锦献给党

穿梭、拉筘、挑花……6月16日,在南宁百益上河城的非遗生活馆中,随着织机“哐当”的响声,经纬线在织娘手中形成壮锦,繁复的壮锦图案初现雏形。

这幅名为《美丽壮锦献给党》的壮锦既是一幅寓意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向往美好生活的“美丽壮锦”,也是一幅壮乡儿女感恩党、永远跟党走的“幸福画卷”。壮锦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标识为中心图案,“中国共产党万岁”“民族大团结万岁”8个大字熠熠生辉。壮锦的主体人物由12个身穿盛装青年男女组成,代表广西12个世居民族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满怀喜悦载歌载舞,向党的生日献礼。图案还包含了铜鼓、翔鹭、凤灯等元素,见证了广西的悠久历史文化和锦绣辉煌的发展前景。

壮锦设计图样

据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会长、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卡介绍,这幅壮锦长为12米,高为2.3米,由6120根经线和28000根纬线交织而成,织成后它将是世界上最大壮锦。由于壮锦各图案间结构复杂,需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即织娘要根据图案和花纹的变化不断地剪掉纬线。“每个花纹都是由织娘们手工挑花制作完成,且要求一次成形没有接缝。这对绣娘们而言既是挑战,也是使命担当。”贺卡说,织娘们从5月份开始编织,12名织娘分为3班倒,每天最多也只能织出十公分,可谓“寸锦寸金”。

这幅包含壮乡人民深情厚意的壮锦是由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壮锦合作社和双蒙村板池屯的12名织娘共同完成的。她们当中年龄最大是77岁、年龄最小是13岁,既有织锦工艺大师、织锦技艺传承人,也有通过织锦脱贫致富的织娘。在过去几年里,她们靠着织壮锦实现脱贫致富。如今,在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她们希望用带给他们美好生活的壮锦表达心中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激之情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参加编织《美丽壮锦献给党》的76岁的李燕芬是板池屯依靠壮锦脱贫致富的妇女之一,也是村里的织锦“状元”。在2016年以前,儿子偶尔给予的生活补贴是她唯一的收入来源。如今,靠着织壮锦,李燕芬实现了经济自由,每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致富”后的李燕芬骄傲地对儿子说:“以后孙子孙女的学费我帮承担!”

“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在这样的一座活态的壮锦博物馆上,金龙镇织娘们在劳动之余,满怀喜悦之情共同织就一幅凝聚共识、同心筑梦的民族团结壮锦献给党,感谢党对边疆地区人民群众的关怀,引领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党委书记吴伟峰说。

织娘在认真地编织壮锦

龙州县是祖国的南大门,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与越南仅一山之隔。在村里,壮锦、天琴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但由于织锦技艺复杂,工艺和设计落后等因素,织壮锦并不能为当地妇女带来收益。她们大多只能选择务农和外出打工。老一辈的非遗手艺逐渐在消失。

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在龙州板池屯村成立了广西传统织绣培训基地。通过“博物馆+企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模式,帮助织娘提高织锦技艺,并统一设计,统一提供原材料,统一销售。在基地带领下,56名织娘实现了“居家织锦致富”,也让逐渐没落的传统手工技艺实现了“生产性保护”和“推广性传承”,在龙州形成了一座“可移动的壮锦博物馆”。

“以前,壮锦是展示女性心灵手巧的方式,现在,织壮锦是我们固定的收入来源。”织娘李冬莲在经过培训后进入了广西壮锦山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为织锦骨干。“以前种甘蔗总担心天灾人祸,收成不好。如今每个月都有工资拿,让我有了安全感和满足感。”李冬莲说是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领导让她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郭凯倩/图)

责编:吴敏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