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字字有出处!这本书将査阜西与张充和的故事娓娓道来

2021-06-19

6月19日下午,《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楼——查阜西与张充和》发布会在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举办。6月18日是张充和辞世六周年,查阜西生前曾长期寓居于南锣鼓巷,出版本书,选择这样一个日期在距南锣鼓巷不远的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举办新书发布会,正是为了表达对两位先生的纪念。

抗战之初,中国文化界的精英云集昆明,时在航空公司任职的古琴大家查阜西(1895—1976),与比自己小十八岁的才女张充和(1913—2015)相识,从此以“四哥”“四姐”相称,互授古琴与昆曲,“乐人词家,朝夕晤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与音乐家郑颖孙、彭祉卿、杨荫浏、曹安和,作家老舍,学者罗庸、罗常培、唐兰、丁燮林、浦江清等人或徜徉山水,或演剧雅集,或谈文论艺。他们承继文化命脉,彰显文化自信,虽在乱离之中,风雅未尝稍减。汪曾祺的散文名篇《晚翠园曲会》,也只是记下了这场人文盛事的一角。

抗战胜利后的苏州,“干戈未损好春光”,“很可爱,又昆乱不挡,什么都会……我家上上下下都喜欢”(张充和语)的查阜西与张充和一家往来密切。张充和甚至在无意之中,发现了查阜西正暗中为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这样性命攸关的大秘密,查阜西也不过随口叮嘱一下,可见相知之深。不久张充和结婚赴美,查阜西以他留在美国的宋琴“寒泉”相赠,被张充和视为最珍贵的结婚礼物。二十多年后,海外误传查阜西死讯,张充和作《八声甘州》词以为悼念。未几,知尚在人世,又作一首,托家人带给查阜西。数月后,查阜西病故,张充和作第三首《八声甘州》,再悼故友。这一琴三词,是两位大家毕生高谊的见证。本书书名“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楼”,就出自第二首《八声甘州》。

这部近期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新书,通过大量诗文、日记及口述、未刊手稿等资料,围绕宋琴“寒泉”与张充和写给查阜西的三首《八声甘州》,细致入微地讲述了现代琴学大家查阜西与“合肥四姊妹”之一张充和的交往,生动地展现了二人之间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真挚情谊。同时,作者将二人之间的交往放置于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描绘了一群现代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的昆明承继文化命脉、彰显文化自信的动人图景。

本书四色全彩印刷,装帧很是精美,随文配有数量众多的重要照片、手稿、书画,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首次披露。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附册以经折装的形式,完美复刻了一九四〇年春张充和抄写赠给查阜西的昆曲谱《长生殿·弹词》手卷。这一张充和早期书法作品是第一次面世,长约十米,精美绝伦,非常珍贵难得。

本书作者严晓星长期致力于古琴历史与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学术积累丰厚;又曾参与整理即将出版的查阜西文集,并从事编纂查阜西年谱,更兼多位师友助力,接触核心材料得天独厚。在撰写本书过程中,他直接或间接采访了张充和、查阜西之子查克承、郑颖孙之女郑慧等多位当事人,既做到无一字无出处,又细节丰富,真实可信。

该书初稿曾经张充和生前认可,张充和的书法弟子、学者白谦慎为本书题签并作序,称许“本书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字字有出处,堪称信史”。古琴家龚一、昆曲家梁谷音、文史学者赵珩、艺术史家范景中、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亦皆欣然列名推荐本书。

新书发布会现场

出席发布会的嘉宾,既有查阜西弟子、后人代表——古琴家孙贵生、查阜西外孙女闫世宜,也有张充和亲属代表——沈从文长子沈龙朱,他们纷纷表达对此书出版的祝贺,动情地回忆了心目中的老师和长辈,讲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生活侧面。

赵珩、扬之水两位学者大力肯定该书的学术价值,称其严谨可靠,是花了极大功夫辛勤爬梳史料的收获。

作者严晓星

作者严晓星说:“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在本书第149页:‘栖栖一代中’在相当程度上堪称彭祉卿、查阜西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张充和是难得的例外。她遇到的师友,几乎全都欣赏她,呵护她,最终连上天也眷顾她,让她在动荡不安的二十世纪,奇迹般地躲开种种浩劫,诗意地安居海外,终其一生。她越是珍惜这样的幸运,也就越是懂得‘栖栖一代’的他们。”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