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暖!对父亲的思念就这样艺术地留存下来
新华社南昌6月20日电(记者袁慧晶)这座位于半山腰处的老宅,对村民王泉有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这是他和父亲的共同家园。20世纪60年代,他们一家移民来到这里,而这里也是父亲度过最后时光的地方。
王泉有老宅改造前的外景图。受访对象供图
王泉有老宅改造后的外景图。受访对象供图
“父亲是2008年意外离世的。后来十几年,老宅闲置后我都没动过屋内的陈设,但会定期去打扫。”王泉有眼眶泛红地说,这里有父亲生活过的痕迹,看着它们,就感觉父亲还在。但今年年初,王泉有居然主动把老宅租了出去,而且一租就是十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寒溪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去年底,当地为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创建了乡创特派员制度,邀请能人以文化创意、艺术手段,激活“三农”中的闲置资产和沉睡资源。
王泉有所在的史子园村小组有一片漂亮的茶园,风景优美。北京一家文化传播机构看中村庄,想把它打造成没有屋顶的乡村美术馆,村庄、老宅、山野各处都成为展览的一部分。虽然艺术展只举办一个多月,但展期结束后,作品将长期留存于村内。
王泉有说,父亲生前很会吹笛子,美术字也写得漂亮;受父亲熏陶,他虽然在农村长大,但不是“艺术盲”,长大后还去学了雕刻。他把老宅租出去的初衷,是害怕房子长期没人住会倒塌;但他更好奇,老宅能在艺术家手上发生怎样的变化。
向阳是26位受邀来创作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眼看中王泉有的老宅。“感觉充满了故事,有属于自己的精气神。”向阳说,屋子远离村子中心群落,建在稻田和茶园边,像是岁月沉静的守护者。
改造前,王泉有小心翼翼地问向阳:“向老师,会不会需要拆掉什么吗?外形会不会变很多?”向阳调侃道:“你放心,以后全村的老宅拆了,你的都不会拆。”
以老宅为主题创作的艺术作品定名为《进化中的尘埃——史子园村的记忆》,向阳和他的团队驻村创作整整38天。其间,王泉有经常来探班,他很好奇艺术是如何在老宅中诞生的,两人一起聊家里和村里的事情。
艺术家向阳在灶台上创作。受访对象供图
向阳的创作方式是在墙面刷上十余层涂料,再一点一点雕刻出当地的种种生活图景——陶瓷制作、移民村落的建造史、灶头上晾晒的腊肉、闲逛的鸡鸭等,不同层次色彩不同,雕刻时散落的碎屑被收集在每个形象下面的袋子里。
在此之前,他的团队采集了景德镇以及史子园村过去以及现在的图像资料,再补充一些村民的口述资料。比如,王泉有曾和向阳聊起,老宅墙体为什么一部分是红砖,一部分是鹅卵石。这是因为老宅原先只有一间房,父亲为了守鱼塘才扩建了另一间房。扩建时红砖不够用,父亲就带着他从附近河里挑来鹅卵石替代使用。
改造后屋内的浣衣细节图与窗外的风景形成呼应。受访对象供图
“这是当时我挑鹅卵石的样子。”王泉有指着墙壁上的一幅图景对记者说。“还有这里,以前家里做饭的场景,父亲生火、母亲做饭。”王泉有又指着灶台上的另一幅图景说。在他眼里,艺术家用更直观的图像形式把这个空间里父亲生前活动展现了出来。
向阳在灶台处花费了不少心思。“灶台是农家生活中烟火气最足、使用率最高的一处。我修补了灶台的主体,保留了一段原始状态,但又赋予了更多意义。”向阳说,他与王泉有的交流以影像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藏在炉灶中的互动装置内,可供观看。
来参观的孩子们对藏在灶台里的影像资料很感兴趣。受访对象供图
“本来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房子,被艺术家改造后就不一样了。对我来说,记忆很重要。这里除了父亲留下的印记,还会有更多回忆。”王泉有很庆幸,他对父亲的念想能以这样的方式留存下来。老宅刚改造完,他就带着十来位亲朋好友来参观,并骄傲地告诉他们——这里是他的老宅,现在竟是艺术品了。
“创作的过程是一次与当地人文产生共生关系的过程,我也成了寒溪村的一名临时村民。”向阳认为,这样培养出的艺术和乡村的关系是一种可持续性的、相互接纳的关系。(视频素材由向阳工作室、北京瀚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提供 视频剪辑:记者袁慧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