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象”这样说故事,为什么世界都愿意听?

2021-06-22

近日来,一则关于15头野生亚洲象在云南北迁的新闻,引起各方关注。

自古以来,炎黄子孙都能与大象和睦相处。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密度如此高的国度,大象这一庞大物种群依然得到栖息繁衍。此次“象北行动”备受世人瞩目,大象们一路向北,一路也在“讲故事”,讲述着中华文明的包容厚道和勃勃生机、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友善;讲述着中国生态环境的焕然一新;讲述着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

象与中国历史

大象,力大无穷,却性情温和;憨态可掬,又诚实忠厚,且能负重远行,自古就被视作吉祥、力量的象征,被人们称为“兽中之德者”。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自古就有象群栖息,无论从中国历史文献、传统文化,还是考古的角度看,华夏大地是大象的家乡。

第一,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大象:从“农耕利器”到“战争武器”。

早在上古时期,河南就已经有了野生大象的存在。地处中原地区的河南称为“豫”,《说文解字》说“豫,象之大者”,可见中原地区曾因产大象而获名。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河南安阳地区的气候较温润,据研究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殷墟出土大量的动物骨骸应与当时的气候较温暖湿润有关。最早有关“象”的记载,就是传说中驯服野象的“舜”,在《尚书·尧典》以及后来的《孟子》《史记》之中都有详细的记载。据传,“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从中可以看出,上古时期第一个被人类驯服用来生产的畜力,就是“象”。甲骨文中还常见“获象”的记载,最多一次捕获了二百五十只野生象。这些捕获的野生亚洲象,经过驯化,就能广泛投入使用。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象:从“自然灵兽”到“太平瑞兽”。

在商代青铜器中,就出现了大象的造型,其中最著名的是象尊。象鼻上翘中空,与腹相通,象背开口,象首额顶两侧凸出作角形,饰龙纹,象鼻饰鳞纹,腹饰兽面纹,十分精美。象牙也是古代先民的吉祥物。江南地区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蝶形器就是用象牙制作的,良渚人也在象牙上雕刻神人兽面纹,这些纹饰都有特殊的“吉祥”寓意。象又谐音为“祥”抑或是“相”。于是,象纹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吉祥如意”“出将入相”等。后来,更是流传出若是灵象现世则“天下太平”的说法,而这就是“太平有象”。到了明清时期,帝王极其钟爱“太平有象”的器物。走进博物馆很明显就能发现,当年与象有关的器物数不胜数。由此可见,象的历史在我国文化中源远流长。

第三,中国版图中迁移的大象:从“退却衰减”到“再现盛世”。

在春秋时期,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中原一带已经很难见到活的象了,所以韩非子写道:“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这就是“想象”一词的由来。东汉《尔雅》记载“梁山之犀象”,梁山指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山地,这里人口密度小、植被茂盛,有较多的象。南北朝时期,受人类农业开发活动的影响,淮河流域基本没见过象。到清代末期,曾经有大量象群的两广地区也难觅象踪,云南成为它们最后的落脚地。过去3000年里,野生亚洲象的栖息地以每年1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南退,全线的南移速度大概在每年0.5公里左右,约为每百年0.5个纬度。而此次亚洲象群组团北上,可谓是3000年来破天荒头一遭。25年前,中国的亚洲象只在西双版纳和临沧境内有分布,几乎不到普洱市区域活动。如今除了西双版纳外,上述的几个地方,甚至勐海县都扩大成为亚洲象的栖息地。

大象“讲述”了哪些中国故事

大象们用脚步丈量着云岭之南,长途跋涉,400多天行走了500多公里,以云南省为样板,客观、生动地“叙述”着鲜活的中国故事。

第一,说中国人民的包容和友善。

在中国,人象关系经历了从“互不侵犯”、冲突、到“拉锯式对抗”再到今天的“对话与交流”。这次亚洲象的北迁“造访”得到沿途政府和百姓的良好“照料”,为人象的“对话交流”增加了一抹靓丽的色彩。沿途无论是有组织的为象群开路、补充供给、疏导村民转移等一系列对待大象的友好善举,还是村民所表现出来的自发行为,都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融入乡规民俗,中华民族是一个勇敢而又善良的民族。其中,两只小象的天真懵懂贪食更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食用了近200斤农家的酒糟,酒足饭饱后居然旁若无人地在农舍酣睡了一宿,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图景啊!这是大象用它们原始的本性,书写出来的21世纪最美妙的中国故事。CNN、BBC、美联社、泰晤士报、华盛顿邮报、卫报、天空新闻网、路透社、纽约时报、半岛电视台等国外媒体也纷纷将镜头对准了这群可爱的生灵,为它们的憨态可掬,为美丽的彩云之南,为包容友善的中国人民点赞。

第二,讲中国生态环境的美好。

跟着大象的脚步,随着无人机摄像镜头的一幕幕场景,我们看到的是一幅群山叠翠、江河纵横的山水林田湖草互生共融的画卷。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有茂密的原始森林,秀美的湖光景色,还有人类经过千百年以来辛勤耕作形成的梯田……这幅人与自然的和谐风景图,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尤其是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比如,云南探索构建了人象和谐共生家园的新途径,位于保护区边缘的景洪市大渡岗乡关坪村委会香烟箐村,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人象和谐共处第一村。这些变化,外界还没有完全了解,一些外国人还停留在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错误叙事中。而这群“明星大象”,以富有戏剧性和视觉冲击力的生动形象,成功改变了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形象大使”。

第三,道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

象群北迁,既考验着人们的耐心、爱心,也述说着城乡的现代化故事。通过摄像头、无人机的拍摄,人们可以看到,象群途经的云南多地,既具有现代气息,又具有地方特色,更有乡间小道、农舍的田园风光,让人们不禁赞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市政建设的累累硕果。同时,通过镜头还可以看到,城镇居民的殷实生活,以及乡村在精准脱贫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安居乐业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小康生活,看到了高质量的乡村发展格局,真正呈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欣欣向荣景象。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在经过艰苦奋斗,尤其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

给讲好中国故事带来哪些启示

“象”这样说故事,不光吸引了14亿中国人的关注,也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全世界通过媒体跟踪了这一次象群由南向北而又返回的大迁徙活动,细细品味着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社会在方方面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将这些成就凝聚在一个个通俗易懂又直抵人心的好故事里,用好故事打破谎言与偏见,是我们需要努力完成的重要工作。

有效组织群众疏散、用无人机等高科技追踪象群、以喂食引导象群移动……当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得当地群众在面对象群时显得非常淡定、自信,没有任何的惊慌,因为他们相信政府一定会处理好这件事。更有许多海外网友看到许多中国人在户外已经不用戴口罩了,纷纷感叹中国的防疫工作成效显著,中国政府的力量在疫情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这方面,大象成为“国际‘象’导”,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不论国籍和人种,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对美丽自然的向往,对野生动物的喜爱,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真诚努力的认可,都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线索。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美丽中国是中国好故事的一座“宝库”,更多“大象”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讲述。我们不仅要把生态保护工作做得扎扎实实,也要把美丽中国的故事讲得深入人心。

(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