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热贡文化传播的“使者” 非遗艺人起航的“摇篮”

2021-06-26

学习与传承。本报记者 陈俊 摄

龙树画苑正门。本报记者 陈俊 摄

地势南高北低、境内水系蜿蜒曲折、山脉起伏连绵、森林层峦叠嶂、广袤的草原、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南北两端大面积原始森林构成的天然生态屏障中,顶部是森林景观、中部是丹霞百态,加上独特的人文景观,共同构成热贡文化带;同时还头顶“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两项桂冠……这是我们到黄南藏族自治州之前对那里的了解。

“热贡”藏语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热贡艺术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造型艺术,起始于13世纪,主要分布在隆务河流域的吾屯、年都乎、郭麻日、尕沙日等村落。

穿行于金色谷地的同仁市,仿佛大街小巷的空气中都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气息。

在同仁市有这样一句“民言”,画唐卡最多、最好的是隆务镇吾屯村,几乎“家家有画院、人人是画师。”

热贡龙树画苑,这所非遗艺人起航的“摇篮”,热贡文化传播的“使者”,静静矗立在一条小河畔,绿树环绕的仿古式建筑群显得古色古香,内部更是高端大气,充满艺术气息。

“一幅唐卡需要经过8道工序,历时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方能完成,最终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构图饱满、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图案繁密,具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的精品。”龙树画苑负责人完德尖措热情地向我们普及唐卡知识,热贡唐卡既吸收了汉族文化,又继承了独特地方艺术风格,经过不断传承变迁,形成鲜明的时代风格及地域特征,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包容。

总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的龙树画苑,拥有8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美术大师、省级民间美术大师和43名优秀民间艺人。170名学员中,本地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口就占72人。画苑以“公司+文化产业基地+非遗传承基地”的模式运行,也是热贡地区发扬和继承热贡艺术,培养热贡艺人较为集中的民间非遗产业机构。

“根据底色不同,传统唐卡分彩唐、黑唐、红唐和金唐4种,创新后的唐卡在传统唐卡基础上增加了蓝唐、绿唐2种。”完德尖措介绍,在经过打磨处理后的棉布上上色晕染矿物颜料,几百年色彩如新依然不褪色。

龙树画苑每年培养艺人达200余人,带动周边村庄200户农户从事热贡艺术产业,年生产唐卡、堆绣、刺绣达500余幅,这些艺术品主要销往京、沪、川等地,甚至远销日本、泰国、韩国、马来西亚、法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家。

画苑扶贫车间内的墙上,写着“扶贫就扶志与智、帮人先帮技和艺”几个醒目的大字,几十名学徒静悄悄地进行绘画。

已有5年经历的当地学徒角巴吉和夏吾卓玛一个正在画水陆画,一个为人物面部上色,看着自己历时两个月所画的作品,她俩很满意,眼睛里满是高兴和憧憬,“这里为我们提供了就业岗位,吃住都不要钱,每年还能拿到几万元的工资,学成出师后收入会更高!”

从山东艺术学院毕业后,在内地一家知名企业从事动画片背景制作的山东青年范庆基,27岁那年一次采风途经龙树画苑,理想和梦想在这里激起共鸣,他选择留下来,没想到一留就是10年。本身就有较高绘画水准,在唐卡创作方面,对文化的理解、晕色的把控及细节的处理上让他如鱼得水。他说,“在继承弘扬非遗文化的同时,我每年还能拿一二十万元补助,去年更得到一辆小汽车的奖励。”

完德尖措介绍,从学徒到画师历时五六年,期间不仅学费和食宿费全免,而且每年有8000元至十几万元的收入。已出师的358人中,年纯收入达百万元以上的就有16人,50万元以上30人,一般都能收入一二十万元。

“为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推动热贡唐卡产业化进程,促进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发展,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对50名唐卡艺人进行培训,受训后的农户户均每年增加收入6万元以上。”龙树画苑院长曲智介绍,画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唐卡艺术品多次参加“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展”及历届“青海国际精品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先后在西班牙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泰国曼谷中国文化中心、日本日中友好美术馆等国展出龙树画苑艺术品,对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弘扬精彩绝伦的热贡艺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作者:陈 俊 陈 曦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