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跟随他的叙述,感受一场用一万个小时珍视的理想

2021-06-29

浦东美术馆将于7月8日开馆,与泰特美术馆展陈合作 | 国内最大规模马斯蒂画展将于明年在京沪两地开展 | ......

上海世博会

“阅读《迎风而立》,有时会有种错觉,似乎,我正阅读一部传奇小说,我们跟随着主人公,经历着一场场循序渐进、斗智斗勇的打怪升级,时而千钧一发,时而惊心动魄。”

文丨薛舒

一个人,只要对一件事连续倾情一万个小时,就一定成功、一定卓越——这是滕俊杰先生在《迎风而立》中引用的一句话,原话出自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一万小时,相当于每天花上三个小时,或者,一周花上二十个小时,总共持续时间大概是十年。对于成功者来说,任何行业都不例外。

十年很漫长,却也转瞬即逝。回望十年前上海世博会举办的盛况,似近在眼前。大多数中国人都能清晰地记得世博会开幕时的辉煌与轰动,也清楚地记得我们在世博园里排队、排队、排队,只为亲眼目睹那些来自世界各国崭新的、美妙的,抑或陌生的、令人向往的展示。

《迎风而立:滕俊杰上海世博会文选集》

滕俊杰/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很多人还能历数从2010年到如今的十年间的大事记,以及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与世博会密切相关,抑或“后世博时代”独特而又平常的故事,这些故事,成为城市生活的主旋律。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上海世博会开幕的那一刻之前,有些人,已经为此准备了十年。十年,就是一万个小时的投入。

世纪初,我们经历过两次激动人心的“一瞬”,其一,是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宣布北京胜出的那一刻,举国同庆。其二,便是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的瞬间,电视屏幕上跳出五个大字——我们成功了!坐在电视机前看直播的观众雀跃而起、激情欢呼。那一年,是距今更为遥远的2002年,彼时,坐在总演播室的滕俊杰先生,已然为这一日的成功,抑或为八年后的那一场盛会,投入了他千头万绪的工作。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夜(新华社图)

阅读《迎风而立》,有时会有种错觉,似乎,我正阅读一部传奇小说,我们跟随着主人公,经历着一场场循序渐进、斗智斗勇的打怪升级,时而千钧一发,时而惊心动魄。从2001年5月27日的“上海大剧院·东方明珠电视塔——巴黎香榭丽舍大剧院·埃菲尔铁塔卫星双向传送经典盛演”开始,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闭幕式,作为总导演的滕俊杰先生,成为这部传奇小说的主人公。当我们观看电视里一台台美轮美奂的文艺演出时,我们无法知道的台下的秘密,无法亲历的成功之路上的艰难曲折,无法体验的屏幕后的艰辛,在《迎风而立》中获得解密,或者说,这是作为观众的我们从未体历过的神秘视角,以往的缺憾,在阅读这本书时,得以弥补。

《迎风而立》全文与世博会相关,却并非人们惯常所认为的通篇宏大叙事,而是充满细节,充满思索,充满丰富的感情。阅读的过程,既有惊险,又有愉悦,更多的,是文学的想象,以及艺术与审美的享受。我们跟随着滕俊杰先生的脚步,一次次抵达塞纳河畔,或者易北河边,一次次走进世界著名剧院,一次次在气流颠簸中的飞机上记录感悟,一次次站在半夜的南京路上面对世纪广场沉思。

世博会博物馆

你会疑惑,写下这些文字的人,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思想者?还是一个胸怀理想的行动者?抑或,是一个拥有哲思的艺术家?无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一点是肯定的,这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书,因作者的情怀与爱,因竭尽全力的职业操守,而充满感染力。

《迎风而立》出版于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十年后的今天,回首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是已然又有新的成长的上海,以及对上海更美好的期待展望。在书中,作者娓娓而叙,阅读者经验着他的激情与冷静,亲近与距离,掩卷意犹未尽,同时感慨万千。

从1999年12月中国正式宣布申办世博会,到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整整十年。十年间,伴随着上海世博会的申办、筹办及举办,滕俊杰先生带领团队主导、创制了三十多场专题节目和各类重大晚会。在《迎风而立》中,他把这一万个小时组成的十年,叫做“缘”。

什么是缘?他说:“我一直无法很精确地表达,只觉得应该是由价值观等同的美感转化而来的一种好感,是一种并非人为设计的相遇和认同,是一种并非祈盼回报的默契和付出。”

与世博相遇,是一种“缘”,可是滕俊杰先生又说,他只是在做一件神奇而实实在在的事,如此而已。这一番朴素以及坦然,让我看到了他的珍视,以优雅、冷静,富有责任的目光,珍视所有人的情感,珍视理想。

稿件编辑:郑周明 ;新媒体编辑:袁欢

配图:摄图网、新华社图

1981·文学报40周年·2021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