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屈汀南:用现代的语言说好古老的故事
6月27日,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方报业289艺术、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办的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大师下午茶”活动线上举办。本期“大师下午茶”邀请广东工业大学岭南丝绸服饰博物馆馆长、跨界艺术家屈汀南,就“非遗传承路上的思考”这一主题进行分享交流。
“成就手艺需要含辛茹苦”
屈汀南生长在艺术世家,祖上的丝行曾是广州十三行的一份子。到屈汀南这一代,作坊虽然没落,但艺术仍有传承。屈汀南父亲是广州画院的一名画家。“很小的时候,常常是父亲在画画,母亲在刺绣,我在一旁看着,画面简单而温馨。”等屈汀南稍大一些,父亲有意培养他,每日督促他练习书法与水墨画,希望他日后在绘画上有所建树。
然而,自小受祖辈的熏陶,屈汀南对针头线脑形成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日积月累,他渐渐立下了以此为志业的决心。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瞒着父亲报考了广州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父亲很生气,一年不跟我聊一句话,因为他觉得不可理解,在绘画方面已经给你打了那么好的基础。”父子间的紧张关系一直持续到1999年。
此后,屈汀南以顺德一带盛产的香云纱为原料进行服装设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我们拿什么给子孙看”设计大赛中一举斩获“21 世纪设计大奖”、“世界民俗文化奖”两项荣誉。这份了不起的成就最终说服了父亲,二人虽然从事的门类不同,但在追求“美”的目标上殊途同归。
屈汀南还深入中国各地,搜寻逐渐消失的民间技艺。早在二十年前,他便深入贵州山村,苦口婆心向当地居民解释来意,忍受当地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居民同吃同住,只为学得一项刺绣技法。他还曾在集市上看到一件精美的嫁衣,准备买下,但得知这件衣服是孩子趁母亲不知道,偷拿到集市售卖。他便跟着孩子求见这位母亲,在大雨下等候了三个小时,最终如愿买下了这件精美的衣服......
“成就一项手艺需要含辛茹苦。”屈汀南无比感激儿时日复一日练习绘画的时光:“那时候觉得很痛苦,现在多亏了当时打下的美术功底。”而谈及在大雨下等候的三个小时,他斩钉截铁的两个字“值啊”更是诠释了一个艺术家的赤子之心。
“前卫是肤浅的,而艺术是有沉淀的”
在屈汀南的理解里,真正的优秀作品应该是“精神的物化”,即将创造主体的精神气质、文化积淀以及民族的文化传统充分融入到作品之中,赋予作品独一无二的精神特质。
秉持着这样的艺术追求,他敏锐地发现当下非遗传承与艺术创造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很多人以为艺术就是中西元素的机械组合,所以东拼西凑,呈现出来的作品不伦不类。”他认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一定要找到一根主线,然后有机结合相关元素使之呈现出“圆融”的状态,这需要很高的创作功力,艺术效果是胡乱堆砌各类元素的艺术品所不能比拟的。
“前卫是肤浅的,艺术是有沉淀的”。在美的世界浸润多年,屈汀南有一套自己的艺术方法论,概括说来便是:用现代的语言说好古老的故事。这需要深入了解现代文化和古老传统并能融会贯通,为作品添加浓厚的人文意蕴,提升作品的审美魅力。
“我们拿什么给子孙看?”这是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设计大赛的主题。20年间,屈汀南始终在思考这个问题,但他并不着急笃定一个答案。在他眼里,还有一个更加紧迫的问题——首先要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该看什么。“我们在着眼作品的同时,也应该推广审美教育,让现在的年轻人对美有深刻的认识,能透过作品看到其中的艺术积淀。”未来不断走来,我们怎么把握现在就是我们面对未来的姿态。屈汀南深情呼吁道:“请大家静下心来,回到我们的原本,中国文化需要我们的年轻人继往开来。”
活动最后,屈汀南还展示了自己的刺绣作品与收藏品。这些服饰色泽鲜丽,缝制精美,外观华贵,颜色搭配、花鸟元素选用等等细节都有独特的文化含义,同时凝聚着绣者一针一线缝制的心血。屈汀南透露,现场展示的精品只是他众多藏品的一小部分。如需了解更多岭南服饰文化,市民朋友可以实地参观广东工业大学岭南丝绸服饰博物馆,更加直观地领略非遗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刻魅力。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