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百城百艺 非遗名录|龙头琴弹唱具有哪些特征?

2021-06-30

玛曲龙头琴弹唱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曲艺曲种,是一种由艺人自弹自唱、即兴填词,集唱、弹、舞于一身的综合性曲艺表演形式,它发源于玛曲县。因琴头被雕成龙首形状,故称为龙头琴,是当地人们在茶余饭后自娱自乐的一种主要方式。

弹唱艺术最早起源自西藏的阿里地区,当时人们将今藏族同胞用于弹唱伴奏的龙头琴称之为“阿里琴”。后来二世嘉木样大师在西藏学习的时候,把阿里琴带到了拉卜楞寺,成为藏传佛教的主要伴奏乐器。从此,龙头琴一直作为拉卜楞寺院中的佛教音乐形式被保存下来。弹唱也成为藏传佛教寺院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音乐形式之一,广大的僧俗群众非常喜欢。但在过去这一音乐形式一直未能在藏族群众中流传,仅仅作为藏传佛教寺院音乐。相传,第四世嘉木样大师非常喜欢龙头琴弹唱,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词曲,且将弹唱艺术传到了他的家乡,使得这项艺术才在安多藏区逐渐开始传播。

作为藏民族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龙头琴弹唱曲调优美,婉转动人,其弹唱表演有单档、双档、多档。男女对唱、马背弹唱、组合弹唱、百人千人弹唱等多种形式。主要曲目有《桑达老》《阿克班玛》《阿玛来》《邦金梅朵》等。玛曲龙头琴弹唱具有群众性、即兴性、简朴性、民族性四个基本特征,适合人们在草原上踏着琴声翩翩起舞。弹唱曲一般音域不宽,多为一个半八度,极少有两个八度,男声演唱一般在中低声区,女声演唱则音区较高。

龙头琴弹唱中的伴奏部分,采用以歌声的旋律音调为框架的加花细分手法,这样使歌声与伴奏之间形成了“紧弹宽唱”式的对应织体。而这种加花式细分大都采用后十六和附点八分音符的旋律音型。这种由龙头琴弹奏的十六分或八分和附点八分的同音重复的音型,在歌声当中则多为长音。在龙头琴弹唱中,还不同程度的运用类似藏语称为“特咋”的技法与“絮”的技法相结合的韵味性技法。正是在这种韵味性弹奏技法的伴奏下,使得龙头琴弹唱更加具有音乐的流动性和立体感。

2021年5月24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来自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

转自腾讯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