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新书推介|刘玄:《批点成书:“四大奇书”评点研究》

2021-07-01

《批点成书:“四大奇书”评点研究》,刘玄著,学苑出版社2021年5月版。

内容简介

“四大奇书”指明代成书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部作品,是概括明清章回小说经典序列的专有名词,自明末开始使用并一直沿袭至今,体现了章回小说文体形成和经典确立的自觉。

“四大奇书”成书过程中,主要版本都是评点本,同时,中国独特的文人评点,也是伴随着“四大奇书”出现。这样看的话,评点和小说,是“双生”关系。该书不同于过去把评点本一分为二,即把正文当作小说,把评点当作文学批评,分开来研究的思路,而是把评点本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其特点。

该书把评点本的文体特征称为“评点本体制”。该书认为,评点本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形态,“四大奇书”的每一种评点本,都可以看作一个独立表意的文本,其文本意图、小说主旨都各不相同,不同的评点本之间,相互影响,又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意义网络。

希望这种新的视角,能够推进我们对“四大奇书”以及中国古代小说的认识。

目 录

第一章 评点本体制的演进

第一节 四大奇书评点本的早期形态

第二节 四大奇书评点本的完备形态

第二章 评点本中评点的功能

第一节 评点的再生功能

第二节 评点的阐释功能

第三章 评点本的尊题现象论

第一节 奇书评点中的题与意

第二节 认题对作品意义生成的作用

第三节 立意对作品意义生成的作用

第四章 评点本的复调现象论

第一节 完备体制评点本的复调现象

第二节 评点者对复调评点本的接受

第三节 读者对多声部复调评点本的接受

序 言

段江丽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之评点本对于这四部经典小说本身以及中国古代小说评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长期以来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对“四大奇书”评点本的版本系统、评点体制的演进过程以及“四大奇书”评点本所呈现的一些重要的“共性”特征尚缺乏系统的梳理和辨析。

清刻本《四大奇书第一种》

刘玄《批点成书——“四大奇书”评点本研究》一书以“四大奇书”评点本为研究对象,在多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绩。

“四大奇书”经典化过程中的标志性版本都是评点本;而且,在“四大奇书”评点本演进过程中,每一种著作的传承都不只限于该著作本身,而是不同著作之间互相影响,比如说,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金瓶梅》在方法思路乃至理论框架、术语等方面都是对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直接继承。

该书将“四大奇书”评点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全面、更清晰地考察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个性、整体的共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形式,小说评点具有“寄生”属性,与小说正文粘连在一起;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态,小说评点本具有“文本内(incontext)”属性;以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氏父子评点《三国演义》为典型代表的“评改一体”现象,更是让评点者同时拥有了读者、作者、批评者等多重身份。

对“四大奇书”所代表的“小说评点”以及“小说评点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理论概念去概括、分析、研究。

该书用“评点本体制”这一概念概括评点(主要指评论文字)与小说正文共同构成的评点本的文本特征,强调三个方面的内容:

《明代四大奇书》

第一,评点本是“四大奇书”刊刻和传播过程中一种固定的版本形态和文本形态;第二,评点本中包括多种不同的评点形式;第三,评点本中的评论文字与小说正文粘连在一起。

“评点本体制”这一概念不仅有利于界定相关问题的内涵与外延,更有利于考察“评点本”形态的发生、发展、定型之动态演进过程。

“四大奇书”除了《金瓶梅》之外,都有署名“李卓吾”评点的版本;此外,在现存明清小说、戏曲版本中,还有几十种署名“李卓吾”评点的明清小说、戏曲作品,构成了明清小说、戏曲史上独特的“李卓吾现象”。

该书对《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三部小说评点本中的“李卓吾现象”的产生过程做了清晰的梳理,并对这一现象在小说版本史以及小说评点史上的意义做了有深度、有说服力的分析。

小说评点受到传统大文章观和八股文思维的影响,已是学界共识。刘熙载《艺概》有“文莫过于尊题”的说法,尊题意识是八股文核心思想之一,在小说评点中有或隐或显的体现。

该书认为,“四大奇书”评点本的尊题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题目的认定,二是对题意的解读;然后,以《水浒传》评点本与《西游记》评点本为典型案例,通过考察同一部作品不同时期多种不同评点本,深入分析了在尊题意识影响之下作品、题目、评点本、题意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指出,评点本中存在“题”“意”“文”三个彼此独立又互相关联的概念,形成了因文生题、缘题立意、以文释意的评点思维。

这一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小说评点的思维特征以及小说评点本意义生成的方式。

金圣叹批点水浒传

小说评点本存在多重声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作为正文本的小说原文与作为副文本的评点文字分别出自两个不同的叙述主体,亦即在评点本中同时存在作者(隐含作者)的声音与评点者的声音;在“重评”和“加评”的评点本中,同时存在作者(隐含作者)、前评者、后评者等不同主体的声音;在“集评本”中,同时存在作者(隐含作者)、多个评点者的声音;至于“评改一体”的评点本,评点者同时还兼具原文本的读者、批评者及改写本的“作者”、批评者等不同身份,声音也更为复杂。

该书借用西方现代小说理论中的“复调”概念来概括这一现象,并结合读者接受理论,以“四大奇书”评点本为例,对小说作者(隐含作者)与评点者之间、前后评点者之间、不同评点者之间以及“评改一体”评点本中原作者与评改者之间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种种不同的立场与观念做了富有启发意义的分析。

该书对“四大奇书”评点本的系统梳理体现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学功底;对评点本体制之演进轨迹的勾勒、对“李卓吾现象”的分析体现了作者综合掌握材料、提炼问题的能力;对“尊题意识”的分析取资于中国古代文论、对“复调现象”的分析取资于现代西方文论,这两部分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在理论思辨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古代小说评点本研究的理论品质。

《李卓吾批点忠义水浒传》

当然,所借鉴的理论与“四大奇书”评点本这一研究对象之间,尚存在粘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尤其是“复调现象”一章,对西方相关理论的介绍较多而对小说评点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偏少。

借鉴古代文论以及西方现代小说理论来分析中国古代小说评点本,无疑有助于研究的深入,并有助于传统资源的现代转换。如何使这种“借鉴”更合逻辑、更富有说服力,是所有运用这一方法的学者都应该认真思考和慎重对待的问题,该书作者也不例外。

该书是刘玄博士论文的修改稿。该论文选题意义及完成质量都曾受到相关专家们的好评,匿名评审专家、答辩委员会专家一致推荐为“优秀”,最后获评北京语言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当然,论文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足,经过修改、润色,有些问题有所改善,但是仍难免青涩之感。不过,在学术研究中,能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一种贡献。

该书稿提出来的“四大奇书”评点本演进过程中的李卓吾现象、小说评点中的尊题意识及复调现象,论述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启发深层次的理论思考,因此,对小说评点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第一奇书本《金瓶梅》

得天下英才而结师生缘,人生一乐也。作为指导老师,我陪同刘玄走过了她硕士三年、博士四年的求学生涯,见证了她人生的一段重要旅程,留下了许多珍贵美好的回忆;而且,她是我招收的国内第一位博士生,因此,她能以优秀成绩毕业,现在又将博士论文修改出版,于我,亦具特殊的纪念意义。亲爱的刘玄,祝贺你!也感谢你、祝福你!

是为序。

段江丽

2021年1月21日于墨砚斋

前 言

刘 玄

一开始研究明清小说评点,是因为困惑。

从硕士到博士,我的研究方向都是明清小说,到底应该用什么工具来分析明清小说呢?用西方文学理论,能够得到一些有趣的结论,但总是隔着一层。中国古人会怎么分析小说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一头扎进了小说评点。

《中国小说评点研究》

读了很多小说的评点本,看过很多相关的研究之后,我发现,这个问题,前辈学者已经做了充分的研究,比如谭帆先生的《中国小说评点研究》、林岗先生的《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等等。

他们的答案,又引发了我新的困惑:小说评点和小说原文本到底是什么关系?

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刚出版的时候几乎都带有评点。这样的小说版本,叫评点本。同一部小说,有没有评点,或者有不同人的评点,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不同的小说作品,崇祯本《金瓶梅》和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就是典型代表,它们几乎可以被当作两部不同的作品来读。

这就是本书名“批点成书”的意思。所以说,小说评点并不是一般的文学评论,它也可以看作是小说的一部分。

研究这类小说,就不能只是将作为批评的评点和作为文学的小说文本,一分为二来看,应该把评点本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这就是我在这本书里想要探讨的问题:小说评点本是不是一种独特的小说文体,它有哪些特点,有哪些独特的叙事效果。

《明代小说四大奇书》

在探讨评点本的独特性之前,首先要做的,是解释评点本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演变的。

小说评点在发展早期基本集中在“四大奇书”的不同版本中(四大奇书指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是清人对这四部小说的统称),所以在本书前两章,我梳理了“四大奇书”评点本的源流和演变。

我发现,评点本这种独特的小说形态,是因为出版业中的“李卓吾现象”定型的。我分析了评点本在文体上的特征,称之为评点本体制。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评点本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

一方面,小说中有作者(隐含作者)的声音、叙述者的声音等不同的声音,可以产生复杂的叙事效果,如果把评点者这层因素考虑进去,就会产生更多维的叙事效果。我借用了西方文学批评中的“复调”这个概念来描述这个现象,因为它能形象地说明这种众声喧哗的文本状态。

另一方面,评点依然承担着评论和批评的功能,它干扰了文本本身的开放性,让小说的主旨变得更明确,也更单一。这刚好符合当时文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尊题”思维。这就是“复调现象”和“尊题现象”这两章的基本观点。

《中国评点文学史》

评点本体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还有很多角度可以深入研究。我的研究,只能说是抛砖引玉,还有太多未尽的问题。比如评点本体制和有题跋的书画作品亦有相通之处。互联网时代的电子书画线笔记、视频弹幕,也都是将批评与批评对象合二为一的艺术形态。

从这个角度来看,评点本就不再是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而是一种不断推陈出新的艺术形式。

所以,小说评点不仅是我们体悟古人思维的窗口,也能启发我们从历史的维度理解当今的很多文化艺术现象。

古代文人有一种圆融贯通的大文章观,在阅读与鉴赏作品时追求直抵“文心”的妙悟。在评点小说与阅读小说评点本的过程中,作者、评点者与读者之心,在文心中交汇。

所以,读评点本,就像是观看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希望这本小书,能揭示评点本“众声喧哗”之奥妙于万一。

研究评点,就像是一场思维游戏。我很幸运地选择了这样有趣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更有幸在我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

这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从确定选题,到最终定稿,历经7载,修订数稿。

这部书稿能够完成,离不开学校相关部门以及师长、同学、朋友、亲人给我的关心、支持、鼓励和帮助。

本书作者与导师段江丽教授合影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段江丽老师。从硕士阶段到博士阶段,段老师一直是我的指导老师,多年来一直帮我“坚固根源”,积累了做学问的基本知识与素养。

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在课题设计、总体思路、资料收集、行文基调等方方面面,段老师都给了我悉心的指导。在书稿即将付梓之际,段老师还在百忙中赐序,给了我极大的肯定和鼓励。师恩似海,段老师的教诲和帮助,我会永远铭记于心。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本书获得了北京语言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育计划项目和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的鼎力支持,更获得了诸多老师的鼓励和指导。

中国艺术研究院胡文彬老师、张云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张俊老师,首都师范大学段启明老师、詹颂老师,北京大学廖可斌老师、潘建国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魏崇新老师和北京语言大学杜道明老师、郭鹏老师等等各位老师,在论文开题或者答辩阶段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指导意见,对我顺利完成论文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在本科和硕士阶段,中国传媒大学张晶老师、中国人民大学袁济喜老师、首都师范大学邹华老师和北京语言大学张华老师、韩德民老师、张强老师、张冠夫老师、方铭老师等等诸位老师,也都在我的学术道路上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

借此机会,谨向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

北京语言大学

回想在母校十一年的时光,还要感谢曾有缘建立深厚情谊的同窗和同门。能有众多良师益友相伴,度过学生时代,种种回忆,将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除此之外,我还要感谢学苑出版社相关领导及编辑老师在出版过程提供的各种有力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为我提供坚实的后盾,感谢父母长期以来对我无条件的爱护和支持!感谢我的先生侯陈昊在我感到困惑时,和我一起切磋讨论!感谢我可爱的女儿,她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来到这个世界,给我冥思苦想的日子带来无穷的快乐和希望!

这本小书不仅是我学生时代学术训练的阶段性总结,也是我未来学术道路的新起点,书稿中依然存在诸多遗憾和不足,在未来的岁月,我一定会继续学习和探索,争取能够发现并解决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刘玄记于2020年冬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