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俩专家捧回国家级“技能”大奖
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师靠着传承有序的古老技艺和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匠人精神,最近捧回了两项国家级“技能”大奖——故宫博物院杨泽华被授予“第十五届全国技术能手”,故宫博物院吕团结被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和他们同时获奖的大多是采油工、乙烯装置操作工、数控车工等现代工种。同时,故宫博物院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
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是我国技能人才领域最高的政府奖项。此次故宫获奖人的从业年龄均超过了三十年,一直默默在新科技与老传统之间探索尝试,为文物延年寻求最佳方式。
四代匠人故宫补画修心
杨泽华是故宫博物院第三代古书画装裱修复师。往上倒,他传承的手艺是以苏帮装裱为基础,结合扬帮装裱技术的特点和北方环境气候等因素而形成的具有故宫特点的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这门技艺在故宫具有完善的传承谱系,第一代书画装裱修复师杨文彬、张耀选、孙承枝、孙孝江、江绍大、柴启斌、张兴顺共同称为故宫书画装裱修复的“黄金一代”。至今,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已传至第四代。
补画,更是修心。杨泽华每日的步数是修复室里数一数二的,他笑呵呵地解释:“故宫博物院在全国文博机构中,率先以师承制推动古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发展。但是每个年轻人都是‘徒弟’,我只要手里不干活儿,就会在修复室里走来走去,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们。”
目前,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人员共23人,其中在职人员18人,包括两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还有5名返聘人员5名。
38年默默守护“青铜记忆”
吕团结是青铜修复师,而故宫的“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在2011年被评为我国第一个关于青铜器类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了京派青铜器修复技艺的最高水平。
吕团结师从于青铜器修复与复制专家赵振茂。1972年国家文物局委托故宫举办文物修复培训班,而赵振茂承接了青铜器培训任务,使京派传统修复技艺传授到全国各地。“我是1983年进入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原文物修复厂)铜器修复室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地跟着师父干,然后带着徒弟干。”吕团结说话声音不高,也不擅长描述。经他手修复的文物件件鼎鼎大名——故宫博物院藏商·兽面纹马饰;商父乙鼎;商·旅爵;商·兽面大甗(yǎn);春秋·蟠螭(pán chī)纹鉴;唐·虎纹方镜;金·万字纹铜镜等一、二级青铜文物百余件,复制各类青铜器文物140余件。
在技艺的传承上,吕团结始终坚持传统“师承制”的发展格局,人员配置上以老带新,坚持走非遗传统技艺科学化发展的道路,逐步形成了文物伤况诊断科学化、修复材料选择全面化和工作流程标准化的修复原则。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深入钻研传统修复技艺并加强现代新修复材料与技艺的研究,促进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修复材料、技术更好结合,悉心培养出了多位业务能力突出的专业人员。截至2021年,故宫博物院“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共有10名修复人员。其中3人为国家级“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为国家级“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非遗项目第六代传人。1人为国家级“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非遗项目第七代传人。
故宫拥有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作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故宫博物院一直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拥有包括“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古代钟表修复技艺”“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在内的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传统漆器修复技艺”“传统木器制作及修复技艺”“传统百宝镶嵌制作与修复技艺”3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文物科技保护方面,故宫博物院拥有全国体量最大、体系最为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团队。近年来,面对部分文物修复技艺濒临失传的现象,故宫积极组织、创新模式,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遇,逐步建立起了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梯队。在保障本院展览修复和日常修复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积极与地方考古、博物馆合作,坚持“走出去”。2021年,故宫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充分发挥挂靠故宫博物院的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科研平台引领作用,重点开展相关科研项目研究。在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方面,故宫将古建筑保护、学术研究、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合理制订文物修复专家的退休返聘制度,留住经验丰富、技艺超群的老师傅,推动建立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人才培养机制。
另外,故宫作为“明清官式建筑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还成立了“故宫研究院古建筑研究所”,两所机构均系统开展古建筑营造技艺和传统材料研究。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走进多所高等院校,并在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等活动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