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十年过去了,让我们把故事再讲一遍

2021-07-02

电影《步履不停》

70年代,一个从东京理科大学应用化学系毕业的年轻人,进入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的制作公司“虫Production” 工作。他后来做到公司旗下著名的漫画杂志《COM》的编辑科长,在离开时,他本可以进入其他出版社,拿到更好的待遇,过上更稳定的生活,但他没有。

后来他进入电视行业,在东京站稳脚跟,以“米松大叔”为名在杂志和电视上频繁出现,在全民热爱户外生活的时代,他是至高无上的教祖般的存在。

然而就在即将“知天命”的年纪,他选择回到故乡角馆,在儿时的嬉戏的桧木川旁建造起自己的工作室和新家。

1987年,盐野米松(左)重走日本江户时期的著名俳谐诗人松尾芭蕉的《奥之细道》(奥州小道),用旅行唤起忙碌的人们对自然的回归和对家乡的顾念。

他就是日本作家盐野米松,2003年,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国际天文联合会将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YONEMATSU)命名。

在着笔写这篇文章时,我开始“寻找”米松大叔。我发现,每隔十年,我们都会再讲一次他的故事,或者说再回顾一遍他笔下“听写”的那些人和事。

那些人和事,在我们“出走”太久之后,提醒我们“为什么出发”,又一个十年过去了,让我再听一次米松大叔的故事,他那么在意的——也是我们失去的——到底是什么?

01

总要有人出来做这样的工作

这可能是上天安排给我的任务

日本的东北小镇角馆,自古就有“小京都”的美称,因地处桧木内川和院内川交汇的转角得名。这里四季分明,以农耕为主,所以角馆人的名字中带“野”和“原”字的很多,在这里,有着传承了几百年的手工艺以及匠人和他们的生活。

1947年出生在角馆的盐野米松,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很多年后,在去往日本各地甚至是中国的旅途中,他不断想起这段时光。

日本秋田县角馆町,图源网络

炼铁匠、染衣匠、伐木师、烧炭师等等匠人的身影在角馆的大街小巷里,他记得自己曾是围观工匠工作的孩子中的一员,那些叮叮的声响是街头不可或缺的音乐,人们不需要翻看日历,就能从匠人劳作中看到季节的变迁。

从角馆到东京,如今只需要花费3个小时的车程,而盐野米松选择再次回到家乡角馆生活,花了20年的时间。

六十年代,小镇青年盐野米松来到东京,正值日本经济开始腾飞的时候,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后,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正在东京理科大学应用化学系学习的盐野米松,面对着林立的高楼与工厂、喷洒着农药的农田,开始思考未来:“想到自己今后的工作很可能就是这种制造公害的工作,就决定不以化学为业了”。

黄八丈

在一次从东京乘船去八丈岛(隶属伊豆群岛)采风的时候,他无意间接触了正面临失传的民间印染“黄八丈”,这种用八丈岛特有的植物进行染织的工艺,让盐野米松深深着迷,他开始收集整理有关它的工艺和历史,并最终出版,正是因为他的这次努力,留住了这门即将消失的手艺。

从70年代开始,盐野米松独自一人踏上了旅途,足迹遍布日本、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这一走就是50多年。

理想国出品盐野米松作品

《刃上人生》

《回望手艺》

《留住手艺》

《留住手艺2》

《树之生命木之心》

他走访了2000多位传统手工艺人,撰写的相关书籍近80册。

对埋头苦干的匠人来说,能够发声的机会很少,采访他们然后写成文章远远不够,盐野米松意识到他者的话术不会比一个手艺人的亲口诉说更加有力

于是他开创了“听写体”来记录匠人们的手艺和生活,即用手艺人自己的语言来书写他们自己。

上左:宫殿大木匠 小川三夫:要做能吃饱饭的木匠

上右:岩手县的篠竹编 夏林千野:靠竹编能吃饱饭

下左:铁匠 高木彰夫:合着使用者的身体制造农具铁匠

下右:纺织工艺师 石垣昭子:芭蕉树的丝织出美丽的衣裳

用他们的语言讲述他们自己,而我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发现者、倾听者、记录者和整理者。我觉得我很像一个园艺师,先倾听,然后再进行修剪、重新整理、最后完成,只不过我倾听的过程很长。

——盐野米松

盐野米松因为开创了“听写体”这一书写形式的先河而被人们熟知,他开创过的“听写训练班夏令营”每年从全日本的高中生中挑选一百名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听写训练。

训练内容就是由盐野米松提供手艺人的信息,让学生们前往进行采写,孩子们受到的不仅仅是创作方面的教育,更有意义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采写了解了一门手艺和另一种生活。

与手艺人对谈的盐野米松(左)

盐野米松的笔下,那些手艺人是实实在在的“我自己”。

02

人本来应该有的活法儿

1995年,盐野米放弃了东京的喧闹,再次回到桧木川旁,他戏称是因为他们角馆人“听不到桧木内川的流水声会六神无主”。

真是原因是,记录那些手艺人的故事让他意识到“城市生活并没有带给我安全感,我再怎么努力地适应城市生活,但是我的内心并没有跟随着我。它告诉我你应该回到你熟悉的环境中去,因为你的灵魂属于你的世界都还留在那里……“

上左:马倌 木村义男:马和亲人是一样的

上右:海女 田仲之代:大海不容忍陆地上的任性

下左:采菇人 小松武一:要让第二年也有蘑菇可采

下右:养蜂人 藤原诚太:不同的季节采不同的花

1999年,盐野米松的《留住手艺》中译版在中国出版,我们第一次读到了盐野米松的“回望”。

家里被各色家电所充斥,资金也在运转,人们觉得自己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每一天都过得奔波又劳碌。

再后来,人们发现蜻蜓和萤火虫都消失了,山川失去了本来的色彩。为维护它们、保护它们的人不在了,连农作物也开始考虑效率的问题了。

于是,一部分人开始思考“幸福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包括我在内。在获得便利的同时,我们失去了什么?失去的到底是什么?

——盐野米松

中国关于木匠行当有句老话:“三年学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师傅。”在日本,把建造宫殿的人叫做“大木匠”,而手艺特别精湛的称为“栋梁”,成为一位“大木匠”需要十年的努力。

上:小川三夫与师父西冈常一;下:师徒二人共同修缮的药师寺

在《留住手艺》中第一位出场的匠人就是大木匠小川三夫,小川三夫的师父西冈常一是建造法隆寺(位于古都奈良最古老的木结构寺庙,建于公元622年)的宫殿栋梁。

从1984年开始,盐野米松就对这对师徒进行采访。当时,这门手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西冈只有小川一个徒弟。因为盐野米松的写作,人们意识到传承这门技艺的重要性,很多人慕名前来学习,小川收了新的弟子们成了工作室,这门手艺得以传承。

小川三夫建立的鵤工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立志成为宫殿大木匠,一年前来拜师的学生有时候会达200人,比考上东京大学还难。

《树之生命木之心》一书便是盐野米松对师徒二人经历的记录,“第一卷‘天’是写西冈常一,花的时间最长,从采访到写作用了差不多十年。加上之后的‘地’、‘人’,采访小川三夫和他的徒弟们,陆陆续续的,全部算上,这本书的采访和写作将近二十年”。某种意义上,这样的写作也可视为一种文字上的“匠人”精神。

在《刃上人生》中,盐野米松把目光转向日本刀,虽然日本刀扬名在外,但真正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少之又少,整个日本的刀匠仅仅只有200人。

更多时候,盐野米松关注的是那些无法留名的手艺人。他遍访日本各地,寻找那些手艺人,在没有录音笔的年代,他随身带着磁带采访机,每一个人物都认真采访、记录,家里堆满了成千上万的磁带。

盐野米松用来记录的磁带

这些朴素的手艺人,绝不是圣人君子,更不是人间国宝。他们就是每天拼命地为了养活家人而勤奋劳作的最普通的人。当我们对于人生道路产生迷惘的时候,可以去认识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人生态度、对劳动的认识,以及他们在手艺上的气质,也许那才是人本来应该有的活法儿。

——盐野米松

03

什么是幸福?

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从2000年开始,盐野米松几乎每年都会来中国寻找还保留着的传统工艺,听中国的手艺人讲他们的故事。从江西的景德镇,到云南,江苏,再到山东,北京,他走遍了半个中国,寻找日本手工艺的根源。

他总是用带着口音的汉语跟手艺人们说“你好”,“我喜欢这个”,“我叫盐野米松”……

如果寻根求源的话,日本的很多手艺,包括思考问题的方法,都来自中国。甚至有采访对象告诉他,自己的师父或自己是在战争期间在中国学到了某些手艺和工具,它们来到日本以后,在风土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中慢慢改变和完善,但还是有不少相通的东西存留至今。

中国是被我们看做兄长的邻国,我们之间虽然有过一段不幸的历史,但是,我深切地希望我的书能够成为理解两国文化的桥梁。

——盐野米松

关于中国工匠的故事,盐野米松也记录成书,回国出版了《中国的手业师》一书。

盐野米松

有人说盐野米松的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如果没有盐野米松,那些即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行当和手艺终将被人们遗忘,正是盐野米松的努力,让很多濒临消失的手艺被人们发现和认识,从而得到重生。

前两年,B站有一部异常火爆的纪录片,名叫《寻找手艺》,导演也像盐野米松一样踏上记录手艺的旅程。事实证明,无论时间过去了多久,人们的记忆开关总会被唤醒,那些手艺人的故事一次又一次打动着“走了很远”的人们。

纪录片《寻找手艺》

1998年,在中文初版《留住手艺》面世之前,编辑说如今的时代可能更需要这样的书。

十多年之后,“什么是幸福?我们为什么而工作?人又为什么而活着?我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追求幸福吗?”这个四个问句出现在增订版《留住手艺》的序言里。

又一个十年过去,盐野米松的《树之生命木之心》《留住手艺2》 《刃上人生》《回望手艺》相继出版。

他如今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他说秋田的米好,清酒就好,不喝对不起这里的米和水,夏天的夜晚他会一个人端着酒杯跑到那个他自称“老盐天文台”的阁楼上去看星星……

从1999年到现在,两个十年过去了,我们留住手艺了吗?我们找到幸福到底是什么了吗?

停下,站住,回顾。也许能看到一条指引我们的新的道路吧。我是这样想的。

如果能够让日夜忙碌的各位慢下来、停下来,再一次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它能够成为这样的启发,我会非常欣慰。感谢相遇。

——盐野米松

实拍图 书鬼 摄

盐野米松作品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