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在对理想的追求中,塑造丰赡的诗性品格|文学报·庆祝建党百年特刊

2021-07-04

百年风华,恰青春奋进。为庆祝建党百年,本报于6月24日与7月1日推出两期特刊“聚焦百年中国文学艺术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文艺要成为号角、点亮灯火”。邀请何建明、李鸣生、饶曙光、赵德发、丁晓平、丁亚平、肖惊鸿、胡晓军、齐橙、韩丹妮等作家、评论家全景式聚焦文学、戏剧、美术、影视等领域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抒写的代表作品,以文学艺术谱写新时代新征程的新史诗。

庆祝建党百年

我们将陆续推送这些文章。这篇创作谈来自于热播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的编剧之一张贝思。身为年轻一代,她如何理解“理想”一词,并将其贯穿于自己的剧本创作中?“这些普通人的理想也许沉实、细小,但却同样伟大而普遍。《理想照耀中国》以40个故事写出了40种理想的样子,无论哪种,都令理想之国度愈加生动饱满。”

在对理想的追求中,塑造丰赡的诗性品格

文/张贝思

(作者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师,《理想照耀中国》编剧之一)

始终注重理想因素的沉浸与表达

40集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在湖南卫视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很大反响,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高举的“理想”二字。将理想灌注为主题,而中国既成为理想的诞生地,又成为理想实现的目的地,百年来的党史和中国的发展历程因理想的萌生、付诸实践而水乳交融,熠熠生辉。

《理想照耀中国》由40个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生的有关理想的故事所组成。每集都以一个人物为核心,独立成篇,但40个故事又靠各集充盈圆润的理想主题与理想气质联结在一起,形成统一的理想品质。作为该剧的文学责编,我先期阅读了40个故事的剧本,按照总编剧梁振华的要求,以理想主旨把好剧本文字关,始终注重理想因素的沉浸与表达。同时我也担任了两个篇章《纽扣》《冰与火》的编剧,在创作过程中,深感抓住了理想,就抓住了百年党史的精髓。

■ 《理想照耀中国·真理的味道》

《真理的味道》是《理想照耀中国》的第一篇,把讲述1920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故事作为第一集开篇,不仅是在时间上呼应了百年党史的起步,更主要的是要表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在中国的生根伊始,从此百年中国被真理之光照耀前行,中国成为有理想之国,人民也开始被理想所鼓舞、所教育、所武装。作为全剧的开篇,《真理的味道》先后经历了数十次的破题,从陈望道的生平、求学到融合类型化元素的风格叙事都有尝试,但是,经过数次讨论后,最终的版本,还是回到了《共产党宣言》本身。《真理的味道》全篇以《共产党宣言》的四段原文串联起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整个过程,力图真正地将信仰和理想融入叙事中去,这也是《理想照耀中国》这部剧的初衷。

当然,“理想”二字并不仅仅与崇高相关,它也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理想照耀中国》在百年党史中选择了40个平凡人的理想故事,让理想品质和普通生活有机结合,更能彰显理想实践的意义和宽阔。

■ 《理想照耀中国·磊磊的勋章》

《磊磊的勋章》的主人公就是一名国家女子柔道队的陪练,16年来始终在汗流浃背的情形下工作,被摔284万次,成就了一批中国柔道的国际冠军,赢得了至上荣誉。站在荣誉背后,磊磊的理想就是使英雄成为英雄,以他个人的无名理想造就囯家的荣誉时刻。剧中的不少理想主题都是在这种无名中得以展现的,我担任编剧的《纽扣》这一篇章也是如此。《纽扣》讲述了我国新时期第一位个体工商户章华妹的个人奋斗故事。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个体经济尚处在萌芽状态之中,章华妹在卖纽扣时与相关人员发生冲突,但是她顽强抵抗,积极进取,始终不放弃争取个体的尊严和权益。而她表达的理想,就是最朴素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普通人的理想也许沉实、细小,但却同样伟大而普遍。《理想照耀中国》以40个故事写出了40种理想的样子,无论哪种,都令理想之国度愈加生动饱满。

真实所带来的诗性和暖意

理想是主观的愿景,而真实的历史进程往往曲折坎坷。建党百年的历程,正是理想一步步践行的过程,这一过程造就了历史并生成诗意,从而,历史成为诗意的历史。

很长时期以来,中国电视剧被长篇叙事所主宰,这其中受经济的、观众心理和电视剧艺术规律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理想照耀中国》创新地采取了短剧集的形式,每集25分钟时长,讲述一个独立故事,每一集不在故事剧情上做勾连,而是在主题和内蕴上呼应,类型定位上属于主题诗选剧,又称为故事选系列剧。《理想照耀中国》作为主题诗选剧,组织了庞大的导演、编剧、演员及摄制队伍,于短时间内同时进行创作,以理想主题形成系列,是一次主旋律电视剧的创新实践。由此它自身带有两个特征,一是纪实性的历史剧品格,二是由于理想品质的追求,它天然地蕴含丰赡的诗性品格。

■ 《理想照耀中国·纽扣》 下同

前文提到的《纽扣》取材于章华妹的真实经历,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戏剧性加工和重构,但是,其纪实性和非虚构的特质有别于我个人以往的创作经验,也正是这种“非虚构”的写作要求,使得整个创作的开始就面向了40年前的生活和场域,让我有意识地跨越大量已有的叙事,寻找那个波澜壮阔的变革年代背后的感性力量。

是谁一笔一画写就了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历史?一个19岁的女孩章华妹,如何敢为人先,站在改革的潮头?像王嘉文一样的基层干部,如何成为改革开放的推进者、实践者?如果说,“非虚构是一种抵达真实的方式”,那么这些问题,历史早已拨开迷雾,给出了答案。在对章华妹的采访中,许多细节已然跃然纸上。作为创作者,更多的只是将这种真实还原,在宏大的时代叙事中保留个人的精神品格。回想起落笔大纲的深夜,一粒纽扣在解放北路翻滚着,落在章华妹的掌心。我试图用一个故事触摸历史真实的纹理,仿佛站在40年前的那场大雨里,拾起打落在地面的纽扣一般,去拾起一段有些褪色的记忆。而真实所带来的诗性和暖意也是这40个故事最为动人的地方。

一种“小”的审美叙事策略

除了诗选剧的形式,《理想照耀中国》单集25分钟的片长,也对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一种“小”的审美叙事策略。而这种“小”的审美叙事策略,往往以诗化意图取胜,《理想照耀中国》多个篇章也以此发力。

■ 《理想照耀中国·守护》

《第55封信》没有写革命者陈毅安的热血战场和英勇牺牲,而是把戏眼落到他告别爱人时的遗言“如果我牺牲了,我会托战友给你寄来一封无字的信”之上,围绕这封无字情书,全剧弥漫在一片意犹未尽的诗意愁绪里。同样,《守护》没有将重点放在张人亚的革命行动上,也没有直面他壮烈赴死的场面,而是集中描述他的父亲一生守护着儿子托付必须保存下来的一整套中共二大文献上,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将其交给了国家,使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中共二大所通过的首部党章、宣言等珍贵文献。《守护》完全采取了一种由历史形成的理想与诗意交织的特别视角,张人亚理想的高光时刻在其父亲朴实地只听儿愿的守护中得到绵延和升华。《歌唱祖国》则还原了这首新中国之歌创作的现场和氛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富有年代感的滤镜画面中,唯有红旗在烈风中鼓动,人们心情澎湃,在京津列车的节奏中随着歌声胸膛起伏,不能自已。

■ 《理想照耀中国·歌唱祖国》

“小”也同样可以使艺术表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来。《远方,不远》写的是港珠澳大桥设计师林鸣,这个篇章的破题没有着笔在港珠澳大桥之伟大或者修建港珠澳大桥之难,而是以林鸣少年时期的经历为叙事中心,写“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如何改变了一代人的未来,也造就了今日的中国。《纽扣》也并不仅仅是章华妹的个人经历,而是写一代民营企业家共同经历的时代变革,基层干部王嘉文和“打办”主任则反映着两种不同的声音,以及王嘉文母亲出于人性的人物视角,也代表着一种时代反思和辩论。因此,时长虽短,但故事却因“小”而聚焦,每一个小人物的故事都成为一个具体历史时期的切面,而他们每一个个人,也都代表着一个群体,代表着时代中的一种声音。这些声音全都汇聚成一句话——去过一种有理想的生活吧,你也将被理想照耀。

新媒体编辑:张滢莹

配图:剧照

2021·文学报40周年·订阅有礼

订阅2021年全年报纸,截图发公号后台,随机赠送40周年文创一份。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