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说:木南是挟风带雨,有光有电的人
如果他认准一件事,别人企图影响他,最后常被他改变了。
纵横多届的西北大汉
他戴着一副大黑边框眼镜,黑脸高个,典型的西北汉子,上台演讲就穿着黑色的牛仔衬衫,顺滑的黑色西裤,脚上踩着一双擦得锃亮的皮鞋,朴素简洁,没有半点架子。
木南有多重身份:馆长、摄影家、书法家、收藏家、制片人。别人评价他是品位不俗、爱憎分明的文化人。台上的他倒是有些反差,看起来呆呆的,容易害羞,不好意思的时候微微低头抿着嘴笑。在这个年龄也能够如此真诚,听到别人称赞会不好意思的人是珍贵的。
他爱书法,友人评价他字如其人,一体一贯的豁达;摄影以独特的视觉,艺术的审美给人以震撼;做纪录片把贾平凹笔下的农村情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跨界那么多行还受到各界人士的喜欢,让人惊讶于他自身的魅力和学识。
在他的《致敬时代--木南人文艺术摄影展》中,关于《那人》部分的摄影作品就是他所记录的贾平凹生活与文学创作的真实状态,作品生动而又丰富地向世人展现了盛名光环背后贾平凹的另一面。
木南摄:贾平凹
木南摄:层峦
木南摄:那年冬天
木南摄:自在
木南摄:乡火
“他是一个高人”
贾平凹形容木南“他是一个高人”。木南在行政部门工作过,下海经商过,最后还是回到了文学艺术。他在演讲时分享一张在农村戏剧演出的照片,台下坐满了上了年纪的农村人,所有人微仰着头看向前方,一张张期待,喜悦的脸让人动容。
木南演讲图
我记得小时候也被父母带去看“重闪灯”(福建方言),每次过年后会来每个村轮流表演,没有舞台,就在一个宽阔的平地,摆上一个五颜六色的花船就可以唱戏。我只记得唱戏的人一般是女人,脸涂得白白的。戏剧曾经风靡过,所以对我父母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唱戏热闹、喜庆、有意思。
而谈到现在戏剧不再是主流,木南说年轻人喜欢戏剧会被说“土”,觉得丢人。现在政府等其他平台正在大力扶持传统文化,得到了一些好的反馈,比如粤剧《白蛇传·情》,它的美是让人触动的。
木南则认为传统文化成为主流有希望,但是很难。因为农村与城市正在割裂,很多传统文化在农村保存得比较完整,年轻人却向往去城市改变生活,以致于无人继承。
木南心之神往的农村
面对戏剧逐渐走向没落的现状,如何才能守护戏剧和其他珍贵的传统文化不流失?这是一个问题,木南给我们的答案是力所能及地去守护它。他的摄影展一部分是《那城那乡那情》,他问“这一生能去的地方有许多,能回的地方又有多少?”在他镜头下的农村,农村人温情、鲜活而又生动。镜头后的他也对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爱得深沉。
他有时分享自己在农村的生活,穿着朴素,拿铁锹与村里人一起翻地,用熟悉的乡语与他们谈天说地,笑声洪亮,仿佛这就是他的日常生活,怡然自得。有时我想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他?
木南与村民合影
一些人说木南交友是“挑剔”的,与有才之人惺惺相惜,对“假才”之人不屑一顾。但在农村,他又与谁都有话可说,可能就像他说的,农村人都比较简单、淳朴,如他一般。
木南与贾平凹
贾平凹在《致敬时代--木南人文艺术摄影展》致辞中写到:“他是个大格局大能量的人,在探索文学艺术诸多方面的行进中挟风带雨,有光有电。”
木南说:“我与贾平凹相交二十多年,我一直尊敬他,热爱他,因为我知道他的伟大。”两人的相识相知相交成为美谈,其实贾平凹是不喜欢镜头的,木南坚持拍摄记录他创作与生活的模样。因为木南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使命感要记录贾平凹,记录他作为一位文学家生活与创作的点点滴滴,为后世未来研究贾平凹的人们提供丰富而珍贵的资料。”
木南摄
木南摄
一直都有如何拯救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思考与探讨声,或许也没那么复杂,就像木南先生一样,记录、传播你所认为的:有价值的一切。
部分木南书法作品
如果喜欢,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