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何家村遗宝:唐朝生活与长安风尚
《一物一世界:看国宝,学历史》
耿朔著
天天出版社
2021年6月版
一说到唐朝,你能想到什么呢?胖胖的美女?华贵的服饰?宏伟的宫殿?美
妙的诗歌?这些都不错!因为唐朝是中国古代王朝的黄金时代,不仅国家安定、经济富裕、文化繁荣,更怀抱着开放、包容的世界眼光。它的都城长安在当时可是像今天北京、纽约、伦敦一样的大城市。顺着丝绸之路,沿途商业贸易活动十分频繁,来自四面八方的新奇事物都可以在长安找到。那就让我们前往长安——今天的陕西西安,看一看大唐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宝贝吧。
时间回到半个世纪前,在 1970 年的一个下午,陕西西安南郊一个叫何家村的地方,工人们正在一个工地上忙碌地挖着地基。在距地面不到一米的地方,突然发现了一个脏兮兮的陶瓮。拨开泥土,打开瓮盖,工人们惊异地发现里面是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工地的负责人赶紧把挖出宝贝的消息上报给了陕西省文物管理部门,几天后,专家们又在不远处探到了第二个陶瓮以及一个小银罐,里面也装满了珍宝。这些珍宝,后来被命名为“何家村遗宝”。
你猜,这三个不起眼的罐子里一共藏着多少宝贝?竟然有令人震惊的 1000 多件!而且种类丰富,制作精美,有金的、银的、鎏金的、玉的、玻璃的、水晶的、玛瑙的;有装东西的容器、装饰品、各种钱币、贵重的药材。而且更难得的是,这些珍宝基本上都完好无损。一片珠光宝气中,许多器物都是仅此一件的孤品。考古学家根据器物的形状和花纹判断,它们来自繁盛的唐朝,想象中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大唐气象通过这些珍宝一览可知。更难得的是,与以往唐朝重要的考古发现大多是墓中的陪葬品不同,这些无价之宝是唐朝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所以更能帮助我们接近唐代的真实生活。
鎏金舞马衔杯银壶
说到何家村遗宝中的宝中之宝,首先要提到件件皆精品的金银器。金和银本身就是稀有的贵重金属,把它们铸造成想要的形状,錾刻出植物花卉、珍禽异兽等美丽的纹饰,产生凹凸变化,要经过复杂的工艺过程,因此这批金银器代表了唐朝盛世最高的工艺水平,反映出工匠们的巧思。
这件鎏金舞马衔杯银壶,扁扁鼓鼓的壶身仿照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皮囊壶,今天生活在祖国北方的蒙古族仍喜欢用皮囊壶装酒、装水。壶的两面分别是凸于器物表面的一匹马,制作的时候是在壶面上贴着模具,用力锤打而成,并且鎏金。
是不是觉得马的造型比较奇怪?它怎么没有戴辔头、马鞍,而是呈现为蹲坐的姿态,高高地翘起尾巴,嘴里衔着杯子,马脖子上还系着长长的飘带?
原来,这马的来头可不简单,并不是驰骋沙场的战马,而是专门用于表演的舞马。舞马源于何时已不可确考,而唐朝时训练舞马已达到一定水平,是有确切记载的。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就曾命人在宫苑里培养训练了上百匹舞马,用于宫廷的社交和娱乐活动。
这些舞马每年要参加的最重要的演出,是农历八月初五的“千秋节”,也就是唐玄宗生日这天在长安兴庆宫勤政务本楼下举行的盛大庆典。在这场盛宴上,唐玄宗要接受臣民的朝拜和祝贺,而在席间表演节目的不仅有演员,还有皇家专门圈养和训练的动物,演出的高潮就是上百匹舞马披金戴银,随着名叫《倾杯乐》的曲子的节奏翩翩起舞。这些舞马甚至会在木板搭起的台子上旋转如飞,领头的舞马更会衔起斟满的酒杯到皇帝跟前祝寿。曾多次目睹舞马演出的宰相张说就有这样的诗句来形容它们的演出,“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舞马词》),“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可以说,舞马成了八月初五这天长安城里的大明星。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史思明从河北起兵反叛唐王朝,唐玄宗仓皇出逃,离开长安前往四川避难。这场持续数年的战争(755—763) 不仅重创了唐王朝的元气,也改变了这些皇家舞马的命运,它们一下子陷入了无人管理的境地,散落到民间,其中有一些被安禄山搜罗掠走了。在安禄山败亡后,这些舞马又被他的部将田承嗣所获,和其他战马一起养在军营中。有次军中举行宴会,这些舞马听到奏乐,条件反射地应着节拍跳起舞来,然而士兵们并不知道这是专门经过训练的表演,吓了一跳,觉得它们是中了邪。田承嗣下令鞭打舞马,舞马却跳得更加起劲,大概是以为主人嫌它们跳得不好才被打。这下士兵们更加恐惧了,最后竟把昔日为皇家服务的明星演员活活打死了。
从此以后,具有传奇色彩的舞马便从历史上消失了。在漫长的时间里,我们只能依靠相关诗文的描述去想象它们的风采。而今天,我们从地下出土的银壶上看到了它们的英姿,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葡萄鸟纹银香囊
再看这件带着链条的精美银球,直径只有 5 厘米,通体镂刻出一只只飞鸟嬉戏在葡萄和花叶间的纹饰。猜猜它是做什么的?
我们来观察一下它的结构。银球的外层由上下两个半球体扣合在一起,只要把连接处的小钩子轻轻扭开,就能把外层打开,进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里面的结构。原来下半部分球体里还有两层银质的同心圆机环,最里面则是一个半圆形的金质小香盂,可见方寸之间却有重重机关。
其实,这件银球是香囊。古人有熏香的习惯,将香料放在最里面的小香盂中点燃后,香气刚好可以从镂空的纹饰间飘散出来。而更让人惊叹的是,无论如何晃动银球,香料都不会撒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刚才提到的半球、机环和小香盂都是用活轴连接的,因此都可以灵活转动,而因为重力的作用,所以盛放香料的小香盂始终保持重心向下。这种可以使得物体围绕单个轴转动而始终保持平衡的技术,在现代力学中被称为“常平架”原理。
对于古代航海技术,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磁罗盘,就使用了这种原理,通过活轴被固定在金属架上,因此无论航船受风浪影响如何颠簸,磁针始终保持水平的工作状态。现在生活中的许多交通工具和仪器设备依然以这样的原理工作。通过这件银香囊,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一千多年前唐代工匠充满科学智慧的设计。
正因为可以始终保持水平,又带有链子,所以小小的香囊可以佩戴在腰间,也可以挂在房间里,成为当时贵族特别喜爱的物件。根据记载,唐代著名的美女杨贵妃出行时就带有这种香囊。安史之乱爆发后,出逃的唐玄宗因为手下士兵哗变,不得已在途经马嵬驿时下令赐死杨贵妃,将其草草下葬于当地。数年后,唐玄宗返回长安,依然忘不了杨贵妃,就对她进行了改葬。当人们挖开杨贵妃的旧墓时,发现“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看起来杨贵妃心爱的香囊很可能是用金属制作的,所以没有朽坏,在地下世界里陪伴着孤独的美人。
镶金兽首玛瑙杯
右图这件镶金兽首玛瑙杯是一只酒杯,是不是和我们今天的酒杯一点也不像?它整体用带有天然纹理的玛瑙做成,长度有 15.6 厘米,高度有 6.5 厘米,口部直径达到 5.6厘米。这么一整块巨大的玛瑙,本身就是罕见的,而且玛瑙的颜色非常夺目,层次分明,我们数一数,至少有红、棕、白、黄好几种颜色。工匠在进行加工之前一定做足了功课,巧妙地让杯子的形态与色彩纹路保持一致的走向,使得杯子看起来更为轻盈。
玛瑙的一端掏空作为杯口,另一端雕刻成兽首,好像是类似羚羊一类的动物。只见这只兽首有着瞪圆的双眼、硕大的两耳、弯曲粗壮的双角,最别具匠心的是兽嘴的位置嵌入了一个金塞子。你可能要问了,这样的杯子怎么喝酒呀,会不会倒上酒之后都放不稳呢?原来,用这件玛瑙杯喝酒,需要把它举起来,酒从杯口倒进去,让兽首这一端对着嘴,喝的时候拔掉塞子,酒就会从里面流出来。
除了镶金兽首玛瑙杯之外,何家村遗宝中还发现了银酒杯、玉酒杯、水晶酒杯、玻璃酒杯等,每一件都是精品。
作者耿朔,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第一季“国宝守护人”,第二季、第三季的专家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