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反映乡村振兴,记录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脚步丨文学报·庆祝建党百年特刊
百年风华,恰青春奋进。为庆祝建党百年,本报于6月24日与7月1日推出两期特刊“聚焦百年中国文学艺术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文艺要成为号角、点亮灯火”。邀请何建明、李鸣生、饶曙光、赵德发、丁晓平、丁亚平、肖惊鸿、胡晓军、齐橙、韩丹妮等作家、评论家全景式聚焦文学、戏剧、美术、影视等领域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抒写的代表作品,以文学艺术谱写新时代新征程的新史诗。我们将陆续为大家推送这些文章。
庆祝建党百年
今天的文章来自作家赵德发,他持续关注中国乡村的发展,并不断为其书写。在这篇创作谈中,他回忆了家乡沂蒙老区以及多年里,他不断走访所看到的各个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他看来,中国乡村前景璀璨,乡村文学应当更加繁荣。“我们要总结前些年乡村题材创作的经验,以更加深邃的目光认识这个过程,写出这个过程的历史性、艰巨性与复杂性。要关注科技进步与时代变迁,让作品既有农业时代与工业时代的余韵,又有信息时代与智能时代的强音。”
用文学反映乡村振兴,
记录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脚步
文丨赵德发
(作者系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异常辉煌的篇章。
几千年来,贫困一直是中国人的梦魇,挥之不去。我1955年出生,小时候对贫困的感受彻入骨髓。我去姥娘家,发现她家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就问为什么,她说,我的家具在你家里。原来,我母亲结婚,姥娘没钱为她置办嫁妆,就把她结婚时带来的一桌一柜用颜料重新染了一下,给了我母亲。我14岁那年因家贫而辍学,为生产队割驴草,想买一根笛子自娱,到公社商店看见“0.36元”的标价却囊中羞涩,只好用柳树枝自制了一根“实心笛子”操练指法。
17岁那年我去县师范参加短训,享受着较好的伙食,与同学一起弹琴唱歌,才觉得春天美好。而以前每到春天家中缺粮,母亲愁眉苦脸,我一直认为春天是可怕的季节。
封面绘制:郭天容
#本报封面作家:赵德发
“小康”生活,是中国人几千来的一个梦想。我记得,过去许多人家过年写春联,横批上经常写“小康之家”四字。实际上,真正能成为“小康之家”的寥寥无几,大多数人家都是吃不饱穿不暖。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人民为之振奋。小康社会能否建成,取决于短板的能否弥补,这个短板,就是贫困地区与贫困户。于是,一场脱贫攻坚战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乡村振兴的战略在方方面面开始落实,其声势,其规模,其效果,亘古未有。
我的家乡属于沂蒙老区。我的村子建在一条山沟两边,过去道路很差,崎岖难行。前几年省里派来包村干部,帮助村里完成了“户户通”道路硬化,现在大街小巷都有汽车出出进进。我们村东有一条公路,许多人到路两边建厂、开饭店,目前已经俨然成村。
我与村里人聊天,经常听说谁家在县城买上楼了,谁家在临沂买上楼了——孩子结婚,婚房必须设在城里,这已经成为时尚。我前年被镇上派到我们村的包村干部拉进了“美丽家园~宋家沟群”,发现这个微信群内容十分丰富,有信息交流,有时事评论,有产品推销,有自拍的小视频。我从这个群里看到,村民的生活状态与精神境界,与过去相比已经全面提升。
△由赵德发《经山海》改编电视剧《经山历海》截图
不只我的村子,整个沂蒙老区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都是战绩卓著。我曾到平邑县九间棚、兰陵县代家村等许多地方采访,了解到沂蒙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种种体现。我还在沂水县诸葛镇秀峪村与第一书记同住农家,听他们讲述甩掉贫困帽子的详细过程。秀峪村有一座透明崮,崮顶石头是几亿前的海底沉积物,我登顶俯瞰山下的乡村新貌、花海人烟,心中感慨不已。
我到海滨城市日照已经工作、生活了三十年,在这里也见证了乡村的迅猛发展。我看过山村的扶贫搬迁,看过“幸福院”的老年人供养,看过乡村中越来越多的第二第三产业,看过被城乡环卫一体化和“碧海行动”提升了的乡村“颜值”。我乘船去游览给海洋渔业带来广阔前景的海洋牧场,归途中遥望岸上,看到乡镇、村落变得靓丽整洁,由衷地为之高兴。
这些年,我还利用各种机会去全国的许多地方,了解到各地的脱贫攻坚举措和乡村振兴成就。我应日照援疆指挥部的邀请去新疆麦盖提县讲课,发现大漠深处的脱贫攻坚也搞得扎扎实实、卓有成效。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99年我到南疆时看到,毛驴车是当地居民的主要家当,但现在看不见了,许多人家门前停着小汽车、摩托车、电动车。我到广东汕头采访,看到当年彭湃烈士为改变农民贫困处境而发动革命的山区,群众富裕,村庄漂亮,就连街边的垃圾箱,竟然也加了护篷十分美观。我到辽东湾鲅鱼圈采访当年闯东北到这里打鱼定居的日照人后代,发现他们大部分人已经融入城市,仍操旧业的渔民也都脱贫致富,有些人还买了大船赴远洋捕捞。
《经山历海》截图
时代赋予每个人以年轮。构成我的身心的66圈年轮,所包含的内容有方方面面,其中从贫困到小康的历程,让我刻骨铭心,激发起写作热情。从三十年前开始,我陆续创作了一批乡村题材的小说,其中的“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从不同角度表现中国农村的百年历史。2019年,我又完成了长篇小说《经山海》,表现乡镇干部群体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作为。
2020年,是中华民族应该世世代代记住的年份。这一年尽管发生了新冠疫情,但中国人民还是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从贫困走向小康,中国人的千年梦想终于在二十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圆满完成,这在人类史上也是一项伟大的壮举。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是重要的一个台阶。下一阶段,消除了绝对贫困的乡村如何尽快振兴,又是一篇大文章。要看到,虽然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了60%以上,但是占据大部分国土面积的乡村依然在整个社会格局中举足轻重。
乡村兴则国家兴,应当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尤其是乡村文化的振兴更为更要,因为它起着培根铸魂、引领精神的重要作用。所以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党中央提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全面实现。这些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近年部分脱贫攻坚题材作品
对于作家来说,这又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认真书写的历史进程。我们要总结前些年乡村题材创作的经验,以更加深邃的目光认识这个过程,写出这个过程的历史性、艰巨性与复杂性。要关注科技进步与时代变迁,让作品既有农业时代与工业时代的余韵,又有信息时代与智能时代的强音。要仔细观察乡村振兴中的人性呈现,写好各色人物,尤其是要精心塑造时代新人。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审美要求,在立意与手法上不断创新,让乡村文学出现新的面貌。要坚决去除急功近利的想法,以数年磨一剑的耐心与恒心,努力打造精品。
中国乡村前景璀璨,乡村文学应当更加繁荣。我虽然年过花甲,也还想贡献绵薄之力,用作品深刻反映乡村振兴,生动记录中国乡村走向现代化的脚步。
稿件编辑:何晶 ;新媒体编辑:袁欢
配图:电视剧剧照、书影
1981·文学报40周年·2021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