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宁县青铜短剑墓清理简报
宁夏中宁县青铜短剑墓清理简报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
1983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关帝乡群众在倪丁村挖沙时发现一批青铜器。在当地施工的自治区交通局机械队张承杰同志当即告知了我馆,并交来该处出土的管銎斧一件。区博物馆获悉后,即派人前往调查,除从群众手中征集了部分出土青铜器外,又在当地发现了一座墓葬。因当地群众常在附近挖砂,为使这座墓葬不遭致破坏,我馆经上级同意进行了清理。现将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地环境和墓葬形制
墓地位于中宁县关帝乡西南约5公里的倪丁村西北,这里地貌为固定沙丘景观。墓地南约200米,为黄河古代河道,由于河床南移,现成为黄河的河漫滩;北为隆起的岗丘,是贺兰山东麓的洪积带,经雨水长期切割形成沟壑。墓地在倪丁村西北约100米的一个平坦沙丘上(图一)。地表有稀疏的植被,地表下为第四纪形成的细砂,墓即处于这一细砂层位之中。因砂子纯净,结构疏松,挖掘墓坑后回填的细沙又未经夯实,故不易与周围相区别,墓坑的范围不易分辨。此处共发现墓葬两座,为南北方向排列。南面一座(83JNMl)被群众破坏,据了解,墓口距地表约0.60 米,出有一个头骨,还有马的骨骼。出土铜器有斧、铃、短剑、泡饰、扣饰和磨石、绿松石饰、陶罐等。除少数文物已征集回来外,大多已散失。北面一座(83JNM2)在Ml北约20米处。墓坑长方形,东西向,头向东,单人仰卧葬式。墓底距地表1.8米。墓坑回填的细砂质地纯净稀疏,不易与周围区分,墓坑长2、宽0.8米。人骨上面有腐朽散乱的马头骨,据辨识分属两个个体。在马头骨附近,有散乱的铜当卢。人骨腐朽,仅存颅骨、上下颌骨和部分肢骨。头部放置陶勺、绿松石饰、管銎斧等;铜镞、骨镞、铜环、铜削等多在盆骨附近;短剑则分别在股骨的左、右两侧,足下置一单把陶罐(图二)。
二、随葬器物
M2出土铜、石、骨、金、陶等质地的随葬品109件,种类有青铜短剑、铜削、铜镞、铜镜、铜锥、铜马衔、铜当卢、铜泡、铜铃、铜斧、铜环、铜扣具、镦、管状器和砺石、圆牌金饰、骨镞、陶勺、陶罐等。Ml出土的器物,只征集到15件,种类有青铜短剑、斧、泡、铃、扣具及绿松石、砺石等。
铜短剑 4件。1:3,柄端两个兽头相向,即呈“触角式”;剑格圆舌状突出,剑脊明显,下端残断,残长18.3厘米(图版壹,5;图三,1); M2出土3件,剑格皆为圆舌状凸出,剑脊明显。2:11,环首,长28.4厘米(图版壹,3;图三,2);2:16,圆首,穿一小孔,长27.4厘米(图版壹,4;图三,3);2:15,宽首,穿空一圆孔,孔径1.2、通长30.03厘米(图版壹,2)。
铜管銎斧 2件。Ml和M2各出一件。1:2,銎孔作椭圆形,銎部宽于斧身;一端斧身短狭,另一端斧身较长,且正中有棱脊。銎壁的两侧有圆孔,是装柄时加钉之处。长12、宽3.8厘米,銎孔长径2.1厘米(图版壹,7);2:1,銎孔为扁圆形,銎部略大于斧身,两端刃,一端短而狭,一端尖圆,銎的两侧也相对的各有一孔,长11.3、宽3.5厘米,銎长径3 厘米(图版壹,6)。
铜斧 2件。Ml和M2各出一件。1:1,长方形空首銎,銎孔长方形,3.5×2.2厘米,弧形刃,宽3.9厘米。斧身上端两面各有一小孔,通长9.5厘米(图四,6);2:29,首部已残,宽弧刃,残长7.8厘米(图六,左)。
铜削 2件。均出于M2。2:13为圆首,柄部略狭,背部略向下弯,长17.7厘米(图七,下);2:12也为圆首,刀背平直,长20.06厘米(图七,上)。
铜马衔 2件。均出于M2。衔杆分成两节,以杆端的扁圆环联结而成,通长20.4和 21.4厘米(图五)。
铜当卢 10件。均出自M2,其中两件残破不全。可分二式:Ⅰ式,4件,2:4,长条形,上端宽圆,下端狭平,正面略鼓,边缘饰一周三角形点线纹。上端有一对圆睁的眼睛图案,背面上、下各有一对竖状小钮,长21厘米(图版壹,1;图四,4)Ⅱ式,6件,上端宽圆,下端狭且平,背面下端有一对竖直小钮。又可分大小二类:小者如2:7,边缘饰一周由点线组成的三角纹,长8.8、宽7.2厘米;大者如 2:6,正面饰一对鹰的图案,长10.4、宽8厘米(图版壹,8;图四,3)。
铜铃 2件。1:4,铛已失,顶有钮,铃身作盔帽状,高6.1、宽3.5厘米(图三,11);2:20,顶有钮,铃身圆筒形呈两大瓣,中悬横梁,梁系铛,高6.5、宽3厘米(图六,右)。
铜镦 1件。2:21,呈漏斗形,銎径2.3、长3.7厘米(图三,15)。
铜镞 2件。2:22,三翼,带梃,通长4.1 厘米(图三,5);2:23,三翼,无铤,长3厘米,底面有一直径为0.4厘米的孔,是装箭杆之处(图三,4)。
铜镜 3件。均出自M2。厚均不及0.1厘米。出土时锈蚀严重,且破碎,两件相同。2:9,直径7.4厘米,背面正中有钮,外周缘饰虎、犀相间图案,内圈为三个奔兽图案(图版壹,9;图四,9);2:24,直径3.5厘米,背面有一小钮(图版壹,10;图三,13)。
圆形铜饰 3件。出自M2。2:14,正面略鼓,边缘饰一周三角纹,中心有一小孔,孔径1.2厘米,孔周也饰一圈三角纹,直径9.8厘米(图四,2);2:10、17,形制相同,两面平整,中心有孔,孔径分别为3.7和1.6—1.9厘米,直径分别为9和8.5厘米(图四,5、10)。
铜扣具 2件。1:5,方形,鸟喙形扣,相对一端为方形空首,宽2.8厘米(图三,14);2:19,圆形,鸟喙形扣,相对一端为方形空首,通长5.6厘米(图四,8)。
铜环 1件。2:25,圆形,直径4.9厘米(图四,7)。
铜锥 1件。2:26,上端钝尖,下端细尖,锥身四棱,长9.3厘米。
铜泡饰 23枚。Ml出2件,一件正面圆鼓,背面横贯一钮,直径2厘米;另一件正面略鼓,背面也有一钮,直径1.5厘米。M2出21件,可分两类:一类较大,正面略鼓,背面中心有一小钮或横贯一钮,直径2.7—2.9厘米不等(图三,16、17);另一类较小,正面略鼓或尖圆,直径1.2—1.8厘米不等,背面横贯一钮(图三,10)。
铜管状饰 29件。Ml出2件,M2出27 件。可分两类:一类12件,中间圆鼓,两端如螺纹状,中贯一孔,长2.3、孔径0.4厘米;另一类17件,长1—1.4厘米,形状与前一类相同,孔径0.5—0.7厘米不等(图三,7、8、9)。
骨镞16件。均出自M2。磨制而成,可分两类:一类呈柳叶形,有铤和倒钩,长4.3厘米;另一类呈三棱状,下端平齐,中心有一圆孔,系装箭杆之处,长2.5—4.6厘米(图三6)。
砺石 2件。1:6,石质似贺兰山所产之贺兰石,长条形,上端有一圆孔,长5.3、孔径 0.6厘米(图三,12);2:27,长条形,四棱,上端有一圆孔,孔径0.7厘米,通长6.4厘米(图三,18)。
绿松石饰珠 14件。M1出5件,长扁圆形,顺长向穿孔,长1.8—2厘米;M2出9 件,大小不一,扁圆形,长0.7—2.4厘米,顺长向正中穿孔。
圆形金牌饰 1件。2:28,置于小陶勺内。方首下圆,甚薄,无纹饰,首部有一小圆孔,宽3.3厘米。
小陶勺 1件。2:2,连同把手长8.5厘米,泥质浅灰色,壁较厚,把手上、下两面各有两个V形图案,两侧面各有五个圆点(图四,1)。
陶罐 1件。2:18,夹砂灰陶,外表有烟熏痕迹,火候不高,单小耳,上端与口缘平齐,高14、口径14.3、底径7.7厘米(图四,11)。
三、小结
中宁倪丁的两座青铜短剑墓,其中一座虽经破坏,收集的文物也不完全,但相互比较,两墓均出土有青铜短剑、管銎斧、斧、铃、泡饰及砺石、绿松石饰等兵器、马具及生活用品。不仅种类相似,而且器形上无显著差别,所以两座墓应该是同一时期,同属一个文化的青铜时代墓葬。
青铜短剑把首和剑格上的装饰,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一个由繁细到简单的发展变化过程。春秋时期,剑首以“触角式”造型为主,而战国时期,剑首却简化为以环首为主。中宁倪丁的青铜短剑墓,虽仍有“触角式”短剑,但却以环首为主。铜镜花纹图案,虽然在题材内容上和中原地区战国时期青铜器的一些图案花纹有很大差别,但都比较纤细繁褥。许多器物和内蒙古地区战国初期匈奴遗物很相似。根据这些情况,这两座墓的时代大致可以推定为战国初期。
两墓出土的随葬品,以马具和兵器为主。马具除衔、环外,还有马头上的当卢等装饰品。兵器除用于护身的短剑外,还有管銎斧、镦、镞等。其他均属个人生活用品,如镜、扣具、锥、磨石、金饰等,未见有生产工具。当卢、铜镜上的图案,除几何纹外,以虎、鹰这些凶禽猛兽最有特色。这充分反映出墓主生前生活在草原谿谷地区、以骑射为生的自然环境和习俗特点。这两座墓葬及其所代表的遗存,显然是战国初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青铜文化。
要确切地指明这种文化遗存的族别,仅仅根据器物的比较研究是不够的。不可否认,这两座墓出土的随葬器物不仅类别上,而且器型上,许多都和内蒙古西南地区的匈奴族遗物相似,但从近几年来宁夏南部的固原、同心、隆德、西吉等许多地方也发现有这种青铜文化遗存来看,把这种遗存统统看成是匈奴单一民族的青铜文化,却很难与有关的历史记载统一起来。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歧、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汉书》卷94·上)。其中义渠、乌氏之戎,聚居于今甘肃庆阳、宁夏南部地区;朐衍戎,主要聚居于今宁夏东北部。匈奴只是在战国晚期冒顿立后才强盛起来并进入河套西部,而进入宁夏南部,则更是晚至西汉初期的事。
以青铜短剑、鹤嘴镐、各种铜饰等为特征的我国北方青铜文化,其分布地域很广,延续时间也较长。其中鹤嘴镐、管銎斧等,在相当于西周至春秋初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已经出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345—348页)。
这些都很难以匈奴单一民族的文化所能科学说明。我们认为,在古代不同的民族(部族),在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情况下,他们各自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会出现许多相同的地方。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细石器文化”,即是北方各个不同的部族在文化上显示很大相同性的明显例子。这种以青铜短剑和各种马具、兵器为特点的青铜文化,暂时仍应统称为北方草原青铜文化为宜。至于它们所代表的族别,显然不能归之为某个单一民族的文化。
参加清理墓葬的有于存海、王剑波、钟侃。
本文得到考古研究所乌恩同志的许多帮助,特此致谢。
执笔者 钟侃
图版壹:
本文出自:《考古》1987年09期,773-7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