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中国收音机博物馆 电波里寻觅怀旧情愫

2021-07-08

1.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的嫁妆数“三转一响”最为风光,这“一响”就是收音机。

2. 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外立面。

孙文中路云集了许多老宅子,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便是其中之一,这一带曾是石岐老城热闹的生活区,如今仍车水马龙,与孙文西路步行街连通,见证了老石岐的生活百态。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平面呈“凸”字形,原坐北向南,与隔壁主楼的格局刚好相反,后因石岐大马路(现孙文路)的修筑而将其正门辟于北面临街一侧。

博物馆大部分藏品均由中山市民邱健球先生无偿捐赠。开馆以来也得到各界人士支持,捐赠收音机予该馆收藏。馆内展览以历史的空间发展为陈列线索,通过实物、图片、场景及多媒体等陈列展示手法,展示了我国收音机产业的发展历史,从侧面反映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历史变迁。

观赏世界上最古老的收音机

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与主楼(中山市博物馆)同在孙文中路的南面,不同于主楼坐南朝北的格局,副楼相反为坐北朝南。原正门外有两根爱奥尼式立柱分置两旁,柱头有花卉、卷云纹等装饰;在其外侧各有一根方柱承托二楼阳台,方柱上刻对联“崇兰再处和气愈生,老竹当先清风可拖”;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的阳台及展厅内的天花在改建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花卉、几何图案等灰塑。

从正门进去便是收音机博物馆的序厅,这里展示了收音机的起源、萌芽阶段,矿石收音机便是诸多陈列中年代最为久远的机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收音机,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因其靠特定矿石充当检波器,所以称其为矿石收音机。

在一楼展区,一张简陋的电台节目表记录了歌曲节目、评书、物价行情报告等,另一边一个盒子一样的收音机播出了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发表的《和平统一宣言》讲话:“余之宣言,亦被宣传。余尤欣慰。余切望中国人人能读或听余之宣言。今得广为传布……”。

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荣誉馆长邱健球介绍,一楼主要展示了解放前的收音机,因此这里出现了不少军用收音机,其中不乏《消失的电波》《潜伏》等热播电视剧中主人公们所用的收音机,接收能力超强。这些军用收音机还预留了改装空间,可以改装成小型的发射器,用来传输情报。

重温我国收音机产业发展史

二楼展示解放后的收音机。一上楼便是开国大典场景,并配以互动声效演示,十分生动;如果想了解收音机的内部结构,不妨参观一下这里的科普知识专题,陈列了许多收音机机芯和元件等,简单扼要地介绍了收音机的技术发展历程。邱健球介绍,其实中国很早就开始研究无线电了,上世纪初便出现了线装竖排版的无线电书籍,博物馆还设专柜展出从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部分无线电杂志。

在毛主席书房场景中,邱健球指着一台硕大的收音机说,这就是镇馆之宝——熊猫牌1501型收音、电唱、录音三用落地式特级机,1958年开始投入研制,1959年运送到北京,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而生产的国宾级收音机,用20只电子管、4只喇叭制造而成,重达50多公斤,这台收音机代表着当时最高生产工艺,一台价格是普通老百姓数年的收入,所以当时产量并不高。

为丰富展览内容,展馆二楼设置了收音机发展展望区,介绍收音机未来的发展路向。二楼还展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场景,为贯彻和落实中央人民政府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广农村广播,周恩来总理向电子工业系统提出把收音机降低为“一根扁担的价钱”的要求,各收音机生产厂为此专门设计和生产了大批适合农村及边远地区使用的简易和多功能收音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的嫁妆数“三转一响”最为风光,这“一响”就是收音机,不少70后、80后都是听着广播长大的,收音机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和父母最美好的回忆。

首个合法民营电台和中山有渊源

展馆二楼还有按上海新新百货顶楼的“玻璃电台”布置的场景,几个平方大小,一架风琴、一张凳子、2个麦克风、一张手扶椅再加上电波发射器,构成了玻璃电台的全部,墙壁填充了海绵,用于吸音。

说起中国的广播发展历程,不得不提及中国第一个合法的民营电台——“玻璃电台”,上世纪20年代开设于上海新新百货公司顶楼,新新百货的创始人李敏周为中山人,因此跟中山也就有了那么一点渊源。

邱健球介绍,“玻璃电台”的节目很丰富,开了现场直播的先例。在“玻璃电台”复原场景的对面,有一张节目单,除了新闻、商品推介外,还有唱片、粤曲等,每月初一更换一次节目单,那时的上海风靡舶来词汇,如节目单上的“范少山男女苏”,被认为苏是英文“show”的谐音,而“苏”的后面隐约还有一个“滩”字,猜测是英文“time”的谐音,如此理解整句话的意思为“范少山男女表演时间”。

看点

●矿石收音机

博物馆的序厅中,每一台收音机都是无线电起源、萌芽时期的产物,矿石收音机便是其中之一。它是比较经典的收音机,由RAC美国无线电公司生产,历史已经超过100年,为最早的收音机之一。它没有明显的波段、无线电频率,接收信号相对较弱,只有100多公里。

●交流八灯二波段收音机

这台收音机不简单,据说为战争时期谍报员专用收音机,除了外壳是用厚实的铁皮制成外,它的外表同一般收音机无异,因此能更好地带进谍战区。它的个头很大,因为预留了改装空间,可将其改装成发射器,不仅可以接受指示,还能迅速将谍报发送出去,据说改装这么一台收音机只需两三个钟头。

●莫斯科人牌收音机

前苏联生产,交流四灯二波段,上世纪40年代末开始进入到中国,不过那时的收音机还算是奢侈品,寻常百姓是买不起的。据说当时一台莫斯科人牌收音机的价格相当于七八十斤猪肉的价钱。后来我国开始模仿生产这个型号的收音机,从外形上看几乎是一模一样,商标则改成了小北京牌,俗称“小北京”。

口述

花费两万多元购下镇馆之宝

邱健球,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荣誉馆长,大部分藏品由其无偿捐赠。

邱健球收集收音机已有20余年,曾经为了一台收音机专程飞了好几趟东北。上世纪80年代初,邱健球去韶山毛主席故居看到这台熊猫牌1501型多功能收音机,当时便留下深刻的印象,连连感叹“真漂亮”。“第一次看到这台机器时,都不敢想自己也能收藏它,毕竟当时产量还不到200台”。

“2000年初,大家通过互联网建立起交流群,交流更加便捷,信息量也大了”,邱健球回忆,2001年,有个天津的朋友看到一个很特别的收音机,拍了照片发过来。“看到照片后眼睛一亮,正是熊猫牌1501型多功能收音机,赶紧让朋友询问价格,朋友回复称这台机器是老板自己收藏的,不肯出售。我就让朋友帮忙说服卖家,让卖家出一个价格,后来卖家随口说了一个两万多的价格,在当时可谓天价了,相当于普通工薪阶层数年的收入,对于我而言只想收藏到这台机器,价格是其次,就买下了”。

为了将机器完好无损地运回,邱健球让朋友帮忙订了一个集装箱,还买了棉被包裹,里三层外三层保护起来,防止运输途中颠簸。“包装、运费就花费了4000元,机器运到后很兴奋,两三天都睡不着觉,没想到这样的国宝级收音机,居然也能淘到手!”

邱健球介绍,熊猫1501多功能收音机采用方圆结合的造型,也就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概念,上面是收音机,下面是音箱,还有四条腿。作为大型的多功能收音机,“熊猫1501型”的机柜上还配备了一个独特的小型卷门,在“熊猫1501型”左右开关和调节旋钮上方,还特意设计了两个红色的小宫灯,很有民族特色。

档案

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

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是全国首家以收音机为专题的特色博物馆,位于中山市石岐区孙文中路197号,于2006年1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原为侨立中山公医院的副楼,建于1921年,20世纪50年代末期改为人民医院公费医疗门诊部,随后改为中山县县委办公楼。1997年由中山市城市管理监察大队移交给中山市博物馆,2003年底市政府拨款对副楼进行维修,改建为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

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为一栋青砖外墙的德式近代建筑,展馆共分两层,展厅面积330余平方米。馆藏收音机近2000台,目前展出收音机270余台,包括上世纪20年代初在我国生产的第一代收音机。藏品系统而全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04-05版 统筹:王卫  采写:南都记者 刘贤沛  摄影:南都记者 吴进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