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首千古名作多年来无人敢仿,辛弃疾睡不着写一首,高下立判
苏轼与辛弃疾,都是两宋词人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豪放中尽显豁达乐观,辛弃疾豪放中则多是慷慨壮烈。
这大概就是大家对于这两位大文豪诗词的一概印象了。
苏轼与辛弃疾,虽然在年龄上相差近百岁,但是两人却与李清照共同扛起了宋朝词坛的一片天。
身边总有人说,苏轼比之辛弃疾更胜一筹。我想大概是因为苏轼诗词中表现的豁达乐观,更让人喜爱,更能给人力量,再加上辛弃疾是位武将,大家就难免会质疑他的文学功底。
除此之外,苏轼存世的诗词有三千多首,而辛弃疾可考的词作远远不及苏轼,所以,大家就会产生“辛弃疾远不如苏轼”的观点。
“苏辛”的两首《西江月》
但这些,就真的能证明辛弃疾完全比不上苏轼吗?不一定。不信你看下面这两首词。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北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两首词的词牌名都是《西江月》,而且两首词都分别写于两位词人抑郁不得志之时,因此放在一起比较很合适。
苏轼的这首词写于因“乌台诗案”被贬后。
而多年后,辛弃疾也是被罢官闲居村里时,睡不着写下了这首同名词。同样的人生境地写的词作,是很能比出二人的心境格局的。
苏轼的这首《西江月》应该写于中秋佳节之际,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虽然苏轼词已经很有水平了,但相比之下,辛弃疾的词作却明显更胜一筹:
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西江月》更有水平?
首先,从遣词上,辛弃疾的作品更接地气,将看似土里土气的一些事物,写出了美感,这一点是苏轼词中没有的。
尤其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句从嗅觉和听觉两方面进行描写,并以蛙声说丰年,构想奇妙,给读者以最为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并将读者引进了一片美妙的境界之中,是颇有创造性的。
辛弃疾这么一试,稻花香就成了后世文人争相模仿的对象,那一曲蛙声直到现代朱自清还在《荷塘月色》中用了。
其次,从意境上来看,辛弃疾这首词也美得很!清风起,明月爬上枝头,惊飞枝上的鹊鸟,仅开篇这14个字,就是大手笔。
此情此景下,睡不着的辛弃疾行走在田间地头,伴着清风、听着鸣蝉,他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田间夜行。
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多个方面给我们带来一场绝美的山村风光之旅。这首《西江月》如同一幕电影长镜头一般,一气呵成,令人叹为观止。
再次,从词的格局来看,这次辛弃疾也是完胜的。同样是不得志,同样是对月咏诗,辛弃疾词中无一句抒情,却一句一转折,其内心的闲适跃然纸上,最后一句颇有陆游“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相反,苏轼这首词却略显愁苦了。
这样一分析,就可以看出,就这两首词而论,辛弃疾的《西江月》是更胜一筹的。
当然了,高手过招,不可能一两首诗词就可以看出来,总的来看苏轼的诗词,还是豁达比愁苦更多,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就让他人望尘莫及了。
读苏轼之词,若清茶,一樽还酹江月;品稼轩之词,若浊酒,一饮壮怀激烈。
“苏辛”虽然都已逝世,但他们的事业与名声却永远光照人间。正如他们的那些词一样,千年之后,仍能让人感受它的散发哲思的光辉。
这本《苏轼词传》中不但收集了苏轼的诗,还让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看到了他的豁达。
当我走近这位“性情中人”,再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诗句,便有了一种“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怀、豁然与洞明。
难得的是,这本书还以苏轼的词为主题,从当时的社会观念与时代背景出发,对苏轼的生平际遇、诗词艺术、社会活动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现了苏轼以文传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这一套书中还有一本《辛弃疾词传》。
东坡仙才,史无二例;稼轩雄才,如鲸吞海。
辛弃疾是乱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却终成文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被誉为"词中之龙"。正所谓“剑有杀气,词有柔情”。
这本书也以同样的手笔,在参考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再现了辛弃疾“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传奇一生。
除此之外,还有《李清照词传》《李煜词传》《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