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下一首“口吃”诗,短短56个字,能一次读通顺的人寥寥无几
公元1037年苏轼诞生于北宋的四川眉州,因为有一个发奋读书的父亲苏洵,他得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公元1056年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立即惊艳欧阳修,虽然因为乌龙没有拿到状元,但欧阳修赞不绝口:“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于是他一生创作了4800多篇散文,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
在这些诗词散文当中,不乏有关怀民生、表达爱国情怀的作品,比如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更多的山川景物、农家风俗这类体现对生活热爱的作品,比如说《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身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不过这一次要说的是能体现他机智风趣、洒脱自在之个性的作品,就是那些从标题到内容都很诙谐,令人觉得苏轼十分之可爱的作品,比如说吐槽搓澡这件事的《如梦令·唐庄宗制》: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这首诗写于1084年,当时苏轼在泗州雍熙塔下的浴池洗浴,没错,就是在大浴场搓背,古人洗澡是非常讲究的,皇帝甚至还给放假,还发放洗浴用品,苏轼原本也准备享受享受,没想到搓背的人力气好大,他受不了,就说:“轻点!轻点!我身上没那么脏!”感觉能立马看到一个被搓背搓得面目狰狞的苏苏。
在苏轼的那些调皮诗中,除了吐槽之外,还有一类是“调戏(调侃)”别人的诗,标题上特意取“戏”,表现他的幽默,比如说那首《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
江干高居坚关扃,犍耕躬稼角挂经。
篙竿系舸菰茭隔,笳鼓过军鸡狗惊。
解襟顾景各箕踞,击剑赓歌几举觥。
荆笄供脍愧搅聒,干锅更戛甘瓜羹。
这首诗写于1082年,就是他吐槽搓澡这件事的前两年,当时乌台诗案,很多人拿他写的诗做文章,诽谤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竟要他死,还好有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不杀士大夫之国策,他才免于一死,不过还是在刚上任的3个月再度遭贬,这一次他去了黄州当团练副使,受到监视。
虽然受到监视,但并不妨碍他游山玩水,恰好弟弟苏辙来看望他,苏轼就带着弟弟和几个朋友去了九曲亭,九曲亭的风景美如画,九曲亭的大家饮酒作乐非常快活,不料兴之所致,一位姓王的朋友说起话来,竟然结结巴巴惹得哄堂大笑,后来有人叫苏轼作诗,苏轼就顺势写下了这首《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
很多人觉得看不懂很苦恼,但其实这首诗并不要求理解意思,它也没有什么深奥的意思在,就是说了下九曲亭的风景,他们这些人潇洒不羁的情态,所以重点其实是它的读音:
江干高居坚关扃(jiōng),犍(jiān)耕躬稼角挂经。
篙竿系舸(gě)菰(gū)茭(jiāo)隔,笳(jiā)鼓过军鸡狗惊。
解襟顾景各箕(jī)踞(jù),击剑赓(gēng)歌几举觥(gōng)。
荆笄(jī)供脍(kuài)愧搅聒(guō),干锅更戛(gā)甘瓜羹。
你会发现《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这首诗各句字声母都相同,读起来非常拗口,基本上一次能过的人也不多,而且如果普通话不标准的话会听来很可笑,这就是苏轼调皮的地方了,他就是故意写这首诗来调侃之前结巴的那位朋友,潜藏意思就是:“您老没事可以用我这诗捋捋舌头治治口吃!”令人觉得苏轼真的很好玩。
当然这并不是苏轼独创,其实这叫“吃语诗”,是由很多双声字、叠韵字和同音字连缀起来的诗,就是故意弄得拗口难读,虽说不是专门用来提高诗歌音韵认知能力的,但确实也有这方面的作用,还可以增强记忆力,当然最基础的就是联系发声技巧,其实就是现代大家经常说,传媒学生经常接触的绕口令。
从苏轼这些诗歌中不难看出来,他是真的豁达,不管是怎样的一个境遇,或东山再起,或日落西山,他都能发现生活中闪光的细节,并且将其记录下来,成为历史和文学的瑰宝,虽然说他诗歌的写作手法、写作风格后世之人学不来,也不强求,但他的这种开阔心境,后世之人怎么着也得学上几分,毕竟现在有趣的灵魂比好看的皮囊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