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老炮儿和新势力相遇,这届FIRST纪录片我们提前聊聊|凹凸TALK

Image 2021-07-10

7月5日,FIRST青年电影展公布了主竞赛入围片单,12部剧情长片,8部纪录片,17部短片从941部有效投递作品中脱颖而出。

其中8部纪录片是:齐中华的《病人十一区》,孔维能的《不老》,李永超的《二0二0年的一场雨》,周浩的《孤注》,陈东楠的《旷野歌声》,范俭的《两个星球》,张杰的《小人儿张》,以及韩萌的《遥望繁星》。

按照惯例,每年片单出来之后,我们会找纪录片单元的初审评委聊一聊,今年当然也不例外。以下是对初审评委张楠和于晓川采访。

张楠

我们对于“现实”和“真相”的理解

逐渐变得松动、暧昧

凹凸镜DOC:今年参加FIRST评审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张楠:这次评片的过程,对我来说很生动。第一次为FIRST影展评片的突出感受就是:我会感叹有如此多的青年作者会做出这种选择和实践,并且有如此多的作品能够体现出鲜明的作者性。这完全超出了我此前的经验和期待。既能看到更多业界的状态,对我也有创作方面的启发。

这次评片也像是一次洗澡的过程,而且是在野生的瀑布里冲刷,同时付出和获得了许多能量。作为评片的人,和作为观者、作者的角度不同,看到每一部作品的面向有所不同,这其中又需要兼顾把握多种关系、观念,对我是思想上的刺激,同时看片量很大,也是身体上有强度的工作。

FIRST入围纪录片《二〇二〇年的一场雨》海报 导演:李永超

凹凸镜DOC:投递的80部纪录片中,什么议题比较多?整体呈现出什么特点?

张楠:从今年投递的纪录片来看,还是有几个重要的议题方向和创作倾向,比如疫情中的生活,但总体上还是非常多元。在不同的社会性和美学维度上体现出迥然有异的变化来。

一方面,纪录影片作为越来越没有门槛的影像实践活动,在空间上越来越深入到私人生活的领域,无论是从作者和影像实践之间的关系,还是被呈现和叙述的主题的私人性,都和我过去所了解的公开的影像创作有所变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倾向。我注意到,有相当多的青年作者,在早期创作中有意识地把自己与影片的拍摄关系纳入到作品的呈现意图中来,或者选择家人、亲友甚至是自己作为叙述的对象。这种自省特征和我们所处的变化中的媒介环境应该有深刻的联系。

另外一方面,在纪录片传统的社会性观察中,一些公共话语的内涵正在被翻新。一些有别于专业新闻主义传统的、非报道式的作品,选择个体人物或者现象作为切入点,试图建立一种“不试图排他”的多重理解。我可以简单地说,我们对于“现实”和“真相”的理解逐渐变得松动、暧昧,并且具有更多个人主义的感性色彩。在我的理解中,这既是影像作为媒介的写作中的文学性越来越被看到重要性。从长远看也是创作内容背后的文化图景的重要变化。而这些变化的社会背景不管如何,都已经在FIRST这样一个青年影响作者的传播空间中体现出来了。

一个可能令我们和大家都有一点意外的是,最终公布的片单里并没有与疫情背景下的题材强烈相关的作品。我们一度对这类题材的优秀作品充满期待,但最终还是按照入围影片从各方面呈现出来的综合水准,做了尽量客观的取舍。

但这个问题仍然值得讨论,有没有更加触及到当代生活中,深入反映我们的内心深处的变化的作品能够产生?至少关于疫情时代的主题背景,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仍然身处其中,距离理解一种新的全球卫生和生态语境对于个人的影响是怎样的还需要一段材料上的积累、和创作上沉淀时间。有时候,往往是距离产生理解,我们距离一个东西太近,就不容易看到结构。我们的纪录片传统,一度是重视现象的审美而轻视思辨和语言的结构性,要很好地介入和处理当代人的境遇的叙述,整体上还需要社会体系和个人工作两方面的努力。

另外,如你所问,这一届影展涉及公共议题的作品可能的确在增多。但因为我是第一次参与到评片工作中,目前还很难定性来判断。FIRST青年影展的影响在随着业界可见的变化而逐年提升,纪录片作为组成它的内容光谱的重要一部分,在这里获得了与虚构作品、与工业、与个体话语相类似的更多的呈现与讨论。这种对内和对外的跨界与交融的生态对纪录片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诸多来源的片子,它们的传播定位、类型诉求、文艺属性不同,但是都纳入到这个竞赛的比较视野当中。我过去印象中的FIRST,一直非常“青年”。今年第一次切身介入其中,感到它也相当“公共”,不知道这算不算它的一种纵向变化。

FIRST入围纪录片《旷野歌声》海报 导演:陈东楠

凹凸镜DOC:入围的纪录片中,既有老炮儿,也有初出茅庐的新人导演,评审的时候标准会摇摆吗?

张楠:这也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客观上讲,我觉得人很难做到只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事情。就我个人来说,对于成熟作者的作品期待会更高一些,这在所难免。对于青年作者的优秀作品,我内心充满期待和赞赏,并希望能发挥自己的理解和能力,来支持它们跃入众人视线、得到讨论。这里面绝不止是一种比较,而是对于这个工业生态能够建立的期望。

参赛影片在评片过程中虽然都有一个共同的定义,但影像作品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东西。它反映出的艺术、政治、社会生态,以及每个作品涉及到的语境、作者性、文本路径、它和社会受众产生的关系。这里面有好几个重要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在观赏影片之外来平衡考虑。与其说标准会摇摆,我更理解为为评选工作建立一套立体的价值框架中,来争取参评作品的能够发扬出饱满的价值内涵。按这个标准去看,今年选的片子在若干向度上都有非常值得讨论的地方。

FIRST入围纪录片《不老》剧照 导演:孔维能

凹凸镜DOC:今年讨论时间最长的是哪一部?具体纠结的点是什么?

张楠:没有任何一部片子入选特别容易,应该说是基本讨论都很激烈。即使是大家都非常喜欢和钦佩的作品,我们也尽可能通过讨论去完整理解作者在创作上的观念,并检讨它在相应目的方向的完成度。有时候,这是一种相互检查,希望避免误解、或因在专业知识、或美学观念上的欠缺而错过一些作品的重要价值。整体来说,评片工作的考量过程是最辛苦的,因为很多片子都有非常好的地方,而且很难单纯去比较观念的优劣。

凹凸镜DOC:如果让你推荐,你会推荐哪几部让大家重点关注?

张楠:其实最终公布的片单我觉得非常好,在今年这样一个时机,能够去回应很多问题,去碰撞激发大家对一些问题的了解。我衷心祝贺所有入围作品,它们诞生都是很了不起的。我们几位评委也对影展竞赛片单很有信心,不仅有很多成熟导演的好作品,也有非常年轻作者令人惊喜的作品。如果我自己推荐的话,我推荐两部:《病人十一区》和《孤注》。

FIRST入围纪录片《孤注》海报 导演:周浩

凹凸镜DOC:这次评审经历会反观到自己的创作中吗?会不会去思考国内纪录片创作的一些问题?

张楠:我觉得年轻导演应该要很努力才对。因为相比之下,我发现一些开始创作比较早的作者,他们在创作上的探索、革新自我的意愿、对于当下许多问题的敏感程度和分析的深度,都是非常值得深入了解的。这算是一个建议吧,这样一个青年影展里,你会看到谁的能量更多。年轻作者要有冲劲,也要好好探索如何发挥这种野心和热情的方法。这关系到作者是否足够“独立”,而它绝对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自我成立,而是参与到一个多元庞杂的社会话语空间的过程中,如何为思考和表达赋予更充分和实在的力量。

FIRST入围纪录片《病人十一区》剧照 导演:齐中华

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感到青年作者在纪录片领域里面对太多重的羁绊,有经济上的也有精神和思想上的,也包括我们选择如何接受自己身处的文化环境。我赞成大家突破一些局限,去和更成熟的作者、和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去较劲。青年作者只有建立更充分的自觉性,和对生活、对社会的了解,才可以找到持续的创作动力。只为一个作者荣誉,创作中就容易失去目标。这些在作品中其实都可以看得比较清楚。

于晓川

纪录片的入围门槛变低了

但整个制作水准提高了

凹凸镜DOC:今年参加FIRST评审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于晓川:这个过程和平时独立工作挺不一样,此前一个人剪辑的时候,经常有一种孤独的感觉,这次评审感觉跟纪录片行业更近了,我发现还是有很多同行喜欢纪录片并坚持在做这个事情。

我在看片和评片的过程收获特别大,我不是科班出身,过去我的剪辑大多是凭直觉,但是作为评审,你就得要求自己从学术和行业角度去评价。我必须用一个更专业的眼光去看、去评,所以有时候甚至有些压力。

FIRST入围纪录片《两个星球》海报 导演:范俭

凹凸镜DOC:你的评选标准是什么?

于晓川:我一般会综合看,影片的题材社会学意义怎么样,他的拍摄功力怎么样,比如导演对拍摄对象的选择、完成度、对主题的挖掘和思考程度等等。还会考虑组织上,结构上,美学上的呈现怎么样。

凹凸镜DOC:投递的80部纪录片中,什么议题比较多?整体呈现出什么特点?

于晓川:整体挺多元化的。比如有私影像、民族题材、女性主义、边缘人群、新冠疫情、还有关于纪录片伦理的讨论。此外,涉及社会议题的也不少,只是比起以前那个独立纪录片年代少一些。

从纪录片行业来说,一方面纪录片的入围门槛变低了,所有人都可以拿起设备去创作;另一方面整个制作水准比以前也高了,感觉越来越产业化,完成度更高,叙事与观众更贴近了。

FIRST入围纪录片《遥望繁星》海报 导演:韩萌

凹凸镜DOC:入围的纪录片中,既有老炮儿,也有初出茅庐的新人导演,评审的时候标准会摇摆吗?

于晓川:不会摇摆,我觉得还是得看片子本身的品质。理想状态肯定是百花齐放,新老都有,但没有说一定要作为一个评审标准。

比如,里面也有一些我合作过的导演,对他们第一时间感觉是更严苛,因为我熟悉他们的拍摄方式,他有没有什么进步、创新,这个一眼就能看出来。但是作为评审你必须得客观,看的时候可以有很多个人感受,但评的时候还是会比较客观。

凹凸镜DOC:作为剪辑师,会不会特别关注这些片子的剪辑问题?

于晓川:这个是本能。有时候会觉得这个地方要是这样剪就好了,恨不得冲上去给他们剪一下。有时候又觉得这地方处理很好,学到了。

FIRST入围纪录片《小人儿张》剧照 导演:张杰

凹凸镜DOC:如果让你推荐,你会推荐哪几部让大家重点关注?

于晓川:一共只有8部,就都关注一下吧。我觉得纪录片做出都挺不容易的,而且这几部真的各有特色,你看完不会亏的。

FIRST纪录片入围片单

《病人十一区》WARD11,SONG WEI

导演:齐中华 QI ZHONG HUA

中国|2019|彩色|纪录

《不老》MY GRANDPARENTS

导演孔维能 KONG WEINENG

中国|2021|彩色|纪录

《二〇二〇年的一场雨》RAIN IN 2020

导演:李永超 LEE YONG-CHAO

缅甸/中国台湾|2021|彩色|纪录

《孤注》ALL IN

导演:周浩 ZHOU HAO

中国|2021|彩色|纪录

旷野歌声》SINGING IN THE WILDERNESS

导演:陈东楠 CHEN DONGNAN

中国|2021|彩色|纪录

《两个星球》AFTER THE RAIN

导演:范俭 FAN JIAN

中国|2021|彩色&黑白|纪录

《小人儿张》MR.ZHANG

导演:张杰 ZHANG JIE

中国|2021|彩色|纪录

《遥望繁星》SMOG TOWN

导演:韩萌 HAN MENG

中国|2019|彩色|纪录

纪录片预选评审工作组

苏七七:迷影精神赏评审,电影学博士,知名影评人和策展人。出版有电影评论集《光与真的旅途》《声色现场》《第一感》等,主编《时钟突然拨快——生于70年代》。曾任杭州平行影像周策展人,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IDF)展映单元总监,华语电影传媒奖初审评委,中国独立影像展(CIFF)独立影评人奖评委,FIRST青年电影展场刊评委和北京迷影精神赏评委。曾策划及主持大量电影放映活动。

于晓川:剪辑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育学硕士。2011年开始剪辑工作,参与过各类型影片的制作,如纪录长片《城市梦》《他乡》《生门》《大同》,纪录短片《我和堆堆》,电视纪录片《天下为公》,剧情片《坏蛋必须死》《南风》等。

张楠:纪录片导演,摄影,独立电影作者。纪录片作品有《黄河尕谣》《筑城纪》及《我的生命线》。他先后曾任央视纪录频道导演,及云集将来传媒北京分公司制作总监,并参与或主持多部国际合拍纪录影片及系列片的制作,包括《明黄禁色》《黄金之影》《上学路上》等。

采访:沙丘

编辑:欧阳卓群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