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赵振川:名扬画坛的背后是外劳筋骨,内经魂灵的锤炼

2021-07-12

20世纪40年代,随着赵望云历经战乱,从燕赵来到此地,令沉寂了近千年的长安画坛豁然复苏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西北之山”壮阔之美空前炽热的开拓性表现,并促成了一个以大西北之壮阔为审美特色的长安画派的新兴。

就在赵望云开始画“西北之山”的时候,他的三儿子振川出世,并与长安画派同生共长。赵振川的少年时代是在中国美协西安分会机关的艺术环境里成长的。虽有诸位名师执教,但对赵振川的艺术道路带来根本影响的,还是父亲赵望云。

学员班开办那一年夏秋之季,振川跟随父亲去祁连山写生,直接体验父亲一再强调的“生活”究竟是啥?观摩父亲面对戈壁滩、沙漠、绿洲、雪山、巨杉、古柳、土屋、帐篷、牦牛、羊群、马群、大骆驼、小毛驴、麋鹿、8月穿皮袄的牧民等塞外特有的山水景物时,如何被“西北之山”所陶醉,如何满怀激情状写其壮阔浑厚。他知道,父亲一生5次深入祁连山;那是他开辟大西北山水画的第一座雄奇山脉,是他终生热恋的艺术基地。

1962年7月,随赵望云赴甘肃、青海采风,这已是老人第五次赴河西走廊、祁连山写生。赵振川曾回忆随父写生的场景,“在牧场上,我们在哈萨克的帐篷里过夜。牧场的夏天真美,马群、羊群、驼群,散布在广袤的草原上。父亲为了抢时间,刚下车就开始紧张的写生,直到日落西山,余晖即尽方才收笔。”这次历时百余日的西北之行,行程数千公里,分别在西宁兰州、西安举办写生画展,并出版《赵望云祁连山写生》,收获颇丰。此时的赵望云已年逾五旬,距他1942年首次赴西北写生已经整整20年了。

赵振川的艺术基地在哪里?谁也不知道。但他牢记父亲的话,要到最普通的民众生活中去发现美!

赵振川自身艺术人格的形成,不是在学员班里接受画家培训,而是1964年学员班被解散,以下乡知青身份,到陕西省宝鸡市陇县李家河乡普陀村插队当农民。8年时间,赵振川做了灵魂洗礼!

经历了外劳筋骨,内经魂灵的历练,赵振川终于彻悟!

普陀村就是赵振川的巴比松。关陇山脉虽无五岳奇险,却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他有了对母亲一样的依恋。赵振川终于在被人遗忘的极普通的农村生活中,开垦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处女地。

当赵振川1971年离开李家河返城,几经辗转,最终回到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做了专职画家,将农民在田间的吃苦耐劳,转换成了艺术家的案头勤奋,又转益多师,走遍秦岭巴山、黄土高原,以及国内、国外无数山,无数水,眼界渐宽宏,笔墨益自如,名扬画坛的时候,壮阔的关陇就成为了赵振川做山水画家的艺术基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