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荣的篝火”与少年米开朗基罗的野心:永恒的美丽,无尽的悲悯
月圆之夜,紫禁之巅,一剑西来,天外飞仙。
上文说到1504年,发生在佛罗伦萨的一场巅峰对决:当局雇佣了其时最具盛名的两位大师——不是叶孤城和西门吹雪,而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让他们在作为市政大厅维奇奥宫的两面墙壁上,分别创作两幅有关战争的壁画。
好不容易为他俩搭起了擂台,人们把瓜子、毛豆、鸡爪、板凳、啤酒都准备好了。但让我们这些普通群众特别遗憾的是,这场对决最终不了了之,大家只能通过两人留下的草图感受下他们那些让人震撼的构思,想象他们计划完成后的恢宏场景。
插图:《哀悼基督》雕塑 局部 米开朗基罗
一些更为专业的看客——艺术史家和传记作家们比普通群众更为失望,更觉得没有过足瘾。他们已经对一个世纪前的那场对决——1401年布鲁内莱斯基和吉贝尔蒂等人为圣乔凡尼洗礼堂大门的浮雕比稿——作过浓墨重彩的描述,如果这件事情按计划顺利进行后,对于他们的写作来说,这该是多么精彩的一章啊!
于是,他们不无遗憾地从各类史料中挖掘材料,拼凑出这两位爷在佛罗伦萨发生的一系列冲突和矛盾,以便让艺术史不那么枯燥乏味。
我自己,当然也不能例外,试图从他们咀嚼过的这块馍中,再咂出点味道来。
壹 少年的野心与虚荣之火
与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几乎所有杰出的艺术家一样,达芬奇在韦罗基奥门下结束学徒生涯后,也曾受邀进入美第奇宫。
与其他艺术家不一样的是,他并没有为这个家族留下任何杰作。
没有融入美第奇家族圈子的达芬奇,被洛伦佐推荐给了米兰的一把手卢多维科·斯福尔扎。达芬奇于1482年离开佛罗伦萨,这时米开朗基罗还是一位在采石场玩石头的小孩。
这位日后的大师在第四十五篇文章《蒙娜丽莎诞生之前》已经首次出场了。他大约在13岁进入多梅尼科·基尔兰达约的工作室,此后被推荐进入洛伦佐开办的美第奇学院,跟随贝托尔多·迪·乔瓦尼学雕塑。
少年米开朗基罗很快获得了洛伦佐.美第奇的赏识,他进入了美第奇宫与这个家族的孩子们一起生活,每个月领取5个金币的零花钱。米开朗基罗与洛伦佐的二儿子乔瓦尼·德·美第奇同龄,比洛伦佐的侄子兼养子朱利亚诺·德·美第奇年长3岁。
如果说,他的绘画老师基尔兰达约是一位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的总结者,那么米开朗基罗,则即将开启另一个全新的艺术时代。
同时,对于他儿时的玩伴——乔瓦尼·德·美第奇与朱利亚诺·德·美第奇两位来说,他们也将开启这个家族的另一个时代,一个由为教皇服务的世俗银行家、僭主的角色,向一个让银行家为自己服务的宗教领袖角色的转变。
在2、30年后,这两人将分别成为教皇利奥十世和教皇克雷芒七世。
洛伦佐继承了这个家族前两代领导人的风格,在资助作家和学者方面毫不吝啬。他曾派人两度前往东方寻找遗失的古代手稿,由此获得了超过两百册的希腊典籍。
在美第奇宫中,少年米开朗基罗获得了大量的学习与创作机会,他能接触到精美的宫廷艺术品,也有机会研读但丁的诗篇,了解柏拉图的思想。饱受人文主义熏陶的少年米开朗基罗,在这里获得了他日后成为一代大师、一位达芬奇的竞争对手的所有必要条件。
《梯边圣母》米开朗基罗 约1490年
在这段时间,15岁的米开朗基罗留下了自己的第一尊正式的浮雕作品《梯边圣母》。他已经学会了佛罗伦萨那些前辈们的技术,就像吉贝尔蒂在圣乔凡尼洗礼堂北门所作的雕塑(米开朗琪罗看见吉贝尔蒂留下的这组作品时,赞其曰“配得上天堂之门”,因此这扇大门也有了“天堂之门”的别称,详见第三十三篇文章《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的几块重要基石》)中,将透视法应用于浅浮雕的创作。
如果将初出茅庐的米开朗基罗这件《梯边圣母》与他的师爷多纳泰罗,在1427年为锡耶纳完成的青铜浮雕《希律王的宴会》对比欣赏,就可看出少年米开朗基罗怀揣着巨大的野心。
多纳泰罗 《希律王的宴会》1427年
他的作品无论在运用透视法所呈现的空间纵深方面,还是对人物比例、解剖的掌握都有明显的不足,但他努力将这个场景做了戏剧化的处理,传递出一种能够打动我们的人文情感,引发我们的悲悯与思考。
1492年,伴随着洛伦佐·美第奇的离世,17岁的米开朗基罗和其他艺术家一样,失去了重要的资助者。两年后,当法王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后,美第奇家族被驱逐。
一个与达芬奇同龄的修士——吉洛拉谟·萨伏纳罗拉(Girolamo Savonarola,1452—1498年)开始登场,他在达芬奇远赴米兰后,被派遣到圣马可修道院任牧职,这时他已经升任为圣马可修道院的院长。
在美第奇家族留下的政治真空中,萨伏纳罗拉俨然扮演了一个精神领袖的角色,他希望建成一个神权统治的、倡导虔敬俭朴生活的社会。他谴责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是“撒旦的代表”,因此被教皇革除了他的教籍。
1497年,他领导宗教改革进入了狂热的阶段,这股狂热的浪潮首先将矛头对准了一个世纪以来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无数艺术家所创造出的精美雕塑、绘画都被视作奢靡轻浮、有违宗教信仰的“小东西”。
这幕剧情的最高潮,是在这年斋季节开始之前、狂欢节的第一天,他的追随者在领主广场(Piazza della Signoria)上竖起了一个由柴堆组成的七层高塔,里边放置着被鼓动的群众所搜集到的书籍、绘画、乐器、镜子、赌具、珠宝、衣物等等“精神鸦片”,然后放火烧掉。
47岁的波提切利也是这个宗教狂人粉丝,开始反省自己曾经创作的那些充满世俗精神的画作。在这场被称为“虚荣的篝火”事件里,曾经饱受美第奇家族恩泽的艺术家波提切利,也烧毁了自己的多幅画作。
此后,他的艺术生命似乎走到了尽头,他的作品和他本人,再也难获得人们的关注与欣赏。1510年,波提切利在贫困和寂寞中辞世。
萨伏纳罗拉所煽动的宗教狂热来势凶猛,但并未持续多久。他本人不仅得罪了教皇,也受到美第奇家族派系的敌视。
1498年4月,反对他的群众又将矛头对准圣马可修道院,萨伏纳罗拉被加以裂教及异端狂想分子的罪名,被处以火刑。而这时的米开朗基罗,刚刚在罗马完成了他第一件杰作。
贰 第一件杰作
在萨伏纳罗拉掀起的宗教狂热中,米开朗基罗的人生偏离了拟定的正常轨迹,但他的艺术生涯却并没有走偏。
他的家人深受这场运动的影响,他的哥哥和弟弟都卷入过那场“虚荣的篝火”。当法军入侵之后,19岁的米开朗基罗带着老师贝托尔多·迪·乔瓦尼(Bertoldo di Giovanni)赠予自己的遗物离开了佛罗伦萨,这位多纳泰罗的弟子在三年前去世。
一开始,他辗转于威尼斯和博洛尼亚,期间曾于1495年短暂返回过一次佛罗伦萨,并第一次见到了同样滞留于家乡的达芬奇,这会儿他们都还没有很大的名气。
1496年,21岁的米开朗基罗来到了罗马。在这里,他接受了多位社会名流的订单,逐渐获得了声名。
《哀悼基督》1498-99年
其中最为有名的作品,是他在1498-99年完成的这尊《哀悼基督》,这件雕塑的意大利语是Pietà,特指《圣经》中耶稣被卸下十字架后,圣母无比悲痛的一段故事,因此也被译作《圣殇》。
这件高175厘米的雕塑,现收藏于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这件订单来自于当时一个名叫尚·比海尔·拉格诺拉斯法国红衣主教,他在1498年准备了一大块大理石,委托给年轻的米开朗基罗来完成这个题材。
自乔托在1303-05年开始创作了包括《哀悼基督》在内的系列壁画后,“圣殇”这一题材一再被后人所演绎,在这一系列文章中,我们也曾介绍过一些不同风格的作品,比如尼德兰画家凡·德·韦登在1435年的《下十字架》等等。
乔托《哀悼基督》1303-05
韦登《下十字架》 1435年
只有23岁的米开朗基罗完成的这件雕塑作品,并没有沿袭此前所有艺术家带给我们的视觉习惯。
他描绘了一位年轻、肃穆的圣母形象。面对悲痛,她并没有手足无措,或者有激烈的肢体动作,她克制着自己的情感,只是平静地看着摊在自己双膝上的基督。
这位有着年轻而美丽面容的圣母,用右手扶住耶稣的身躯,左手轻微地向上,像似要接受一些上帝的暗示,让这苦楚可以稍微地减轻一些。
《哀悼基督》
《哀悼基督》细部
她的动作虽然轻盈、优雅,但却让我们体会到其内心极度深沉的悲痛。有人曾经质疑米开朗基罗,为什么将圣母雕塑得比耶稣还要年轻,他回应说,圣母心中的纯洁与崇高,足以抵御岁月的折磨。
相比他15岁那件处女作《梯边圣母》,年轻的米开朗基罗充分展露了他的艺术野心:他需要创作出一种能够征服时间、代表永恒的形象。
在五百年后的我们看来,他完全做到了这点。
尽管这尊塑像曾经在1972年被人为地破坏过,当时一位疯狂的奥地利人曾经爬过圣彼得大教堂的护栏,用锤子将其损坏。如今我们看见的是被修复后的塑像,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其感染力:
圣母永恒的美丽,伴随着永恒的悲悯。
就在米开朗基罗完成这件《哀悼基督》这年的5月12日,那位曾经鼓动了“虚荣的篝火”的萨伏纳罗拉,在佛罗伦萨被大火吞噬了生命。
从《哀悼基督》的具体技法上看,此后困扰过达芬奇的类似人物关系、构图、比例等问题,在十年前、23岁的米开朗基罗这件作品中,已经获得了完美的解决。有关详情,下文再叙。